南关街:绥德的烟火与记忆
2025年03月19日
字数:1704
■马光辉
绥德南关街不仅是一条商业街,还是一处历史文化的集聚地,更是我对往事的一段记忆。于是,每次回到老家绥德,我总要到南关街去转转、去看看,在那里寻找逝去的历史文化,品尝一下绥德的特色风味小吃,找回一段我对往事的记忆。
据记载,绥德南关街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期,作为绥德古城南门外的重要通道,这里不仅是出入古城绥德的要道,还是往来商旅的必经之地。上世纪四十年代,这里商贸云集,狭长的街道两边,商店、门市、字号、旅社林立。当时,街上有四家旅店,其中的“大成商店”和“大公商栈”集货运、住宿、商贸于一体,是当时最大的商业综合体。那时候,每逢农历初二和初七,这里还会举办热闹的大集,四乡八村的农民、邻县的商贩都会聚集于此,街道上人来人往,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羊杂碎、钱钱汤、碗托、油旋油饼、猪头肉拌黑粉等小吃店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满满的烟火气;安家大院、白家大院等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和老宅,历经风雨洗礼,依然不失当年的风貌。
南关街毗邻疏属山、雕阴山,美丽的大理河缓缓地从其身边流过。记得那年,我在绥德一中上学时,由于学校不安排宿舍,我就在南关街表哥卖磁带和影像制品的门市里住过三年,度过了艰难困苦的读书岁月。当时临河的街道上都是用铁皮和石棉瓦盖得高高低低的房子,狭长的街道从街道东头延伸到街道西头,整个街道甚是繁华和热闹,有百货店,有影像店,有钟表店、家电维修店。当然,这里还有经营布匹生意的店铺,店主多数住在临时性的铁皮房里,每天来这里买布料的人络绎不绝,于是当地人又将这里称为布巷。
那时候,表哥在这条街上主要经营磁带和一些影像制品,白天我到学校上学,晚上放学后才回到房子里住。由于房子是用铁皮和石棉瓦做的简易房,既不隔热也不御寒,夏天热得不行,冬天又冷得厉害。虽然门市后面有一个小炕,可以用炉子取暖,但炉子一灭,夜里非常冷,有时还会被冻醒。
表哥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在绥德文学界小有名气,每天都会有很多文学爱好者与表哥探讨文学上的事。记得那时,表哥除了照看门市生意,闲暇时间不是读书,就是写一些诗歌、散文,很多文章都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我现在经常想,我如今对文学的爱好和钟情,应该与表哥有很大的关系,也许那颗文学的种子就是那时种下的。
每逢周末或遇集,狭长的街道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商贩的叫卖声、买主的搞价声、音响里不时播放的流行歌曲和陕北说书……整个街道上满是浓浓的商业气息,街道尽头的石圪台上也有许多摊点,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货物,有日用杂货、小百货,也有农产品等,应有尽有、一应俱全,他们有的是来自四里八乡的商贩,有的是来自县城周围的农民。
记得我上学时,南关街桥头的一间房子里有一家碗托店,整天食客如云,远远地就能听到刀子在案板上切碗托的声音,抵挡不住碗托的诱惑,听到响声,便不自觉地走入食客行列。薄若面叶的黑色或白色碗托,配上精心制作的麻辣肝子,非常可口,以至于每天路过时,即使那时经济那么困难,也会时不时地掏出两毛五分钱,让自己解个馋,后来又多次回去过或者到过别的地方,却再也没有吃到过当初的味道。
如今的南关街,许多老宅都被修缮和保留了,街道也宽阔了,原来那些低矮破旧的铁皮房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门匾的老字号特色风味小吃店铺,以及摆放整齐的外卖车辆。那些街边的老字号店铺,依旧传承着传统的美食和技艺,街道上依然是浓浓的烟火味,比如,街边的羊杂碎、碗托凉粉、猪头肉黑粉、油旋油饼,以及蒸馍店、羊肉馆、烧烤等摊位,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这些特色风味小吃,不仅美味可口,还是绥德人记忆中的味道。
这些年,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绥德南关街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正在加强对老街区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对老建筑的修缮、恢复传统风貌,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区。未来,南关街有望成为绥德的一张名片,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感受这座古城的历史韵味。
南关街是一部绥德城市发展史的缩影,它不仅见证了绥德从古至今的变迁,还承载着绥德人对家乡的深情与眷恋,更珍藏着我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无论是过去的繁华,还是如今的烟火气,她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牵引着我对往事的记忆。
绥德南关街不仅是一条商业街,还是一处历史文化的集聚地,更是我对往事的一段记忆。于是,每次回到老家绥德,我总要到南关街去转转、去看看,在那里寻找逝去的历史文化,品尝一下绥德的特色风味小吃,找回一段我对往事的记忆。
据记载,绥德南关街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期,作为绥德古城南门外的重要通道,这里不仅是出入古城绥德的要道,还是往来商旅的必经之地。上世纪四十年代,这里商贸云集,狭长的街道两边,商店、门市、字号、旅社林立。当时,街上有四家旅店,其中的“大成商店”和“大公商栈”集货运、住宿、商贸于一体,是当时最大的商业综合体。那时候,每逢农历初二和初七,这里还会举办热闹的大集,四乡八村的农民、邻县的商贩都会聚集于此,街道上人来人往,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羊杂碎、钱钱汤、碗托、油旋油饼、猪头肉拌黑粉等小吃店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满满的烟火气;安家大院、白家大院等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和老宅,历经风雨洗礼,依然不失当年的风貌。
南关街毗邻疏属山、雕阴山,美丽的大理河缓缓地从其身边流过。记得那年,我在绥德一中上学时,由于学校不安排宿舍,我就在南关街表哥卖磁带和影像制品的门市里住过三年,度过了艰难困苦的读书岁月。当时临河的街道上都是用铁皮和石棉瓦盖得高高低低的房子,狭长的街道从街道东头延伸到街道西头,整个街道甚是繁华和热闹,有百货店,有影像店,有钟表店、家电维修店。当然,这里还有经营布匹生意的店铺,店主多数住在临时性的铁皮房里,每天来这里买布料的人络绎不绝,于是当地人又将这里称为布巷。
那时候,表哥在这条街上主要经营磁带和一些影像制品,白天我到学校上学,晚上放学后才回到房子里住。由于房子是用铁皮和石棉瓦做的简易房,既不隔热也不御寒,夏天热得不行,冬天又冷得厉害。虽然门市后面有一个小炕,可以用炉子取暖,但炉子一灭,夜里非常冷,有时还会被冻醒。
表哥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在绥德文学界小有名气,每天都会有很多文学爱好者与表哥探讨文学上的事。记得那时,表哥除了照看门市生意,闲暇时间不是读书,就是写一些诗歌、散文,很多文章都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我现在经常想,我如今对文学的爱好和钟情,应该与表哥有很大的关系,也许那颗文学的种子就是那时种下的。
每逢周末或遇集,狭长的街道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商贩的叫卖声、买主的搞价声、音响里不时播放的流行歌曲和陕北说书……整个街道上满是浓浓的商业气息,街道尽头的石圪台上也有许多摊点,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货物,有日用杂货、小百货,也有农产品等,应有尽有、一应俱全,他们有的是来自四里八乡的商贩,有的是来自县城周围的农民。
记得我上学时,南关街桥头的一间房子里有一家碗托店,整天食客如云,远远地就能听到刀子在案板上切碗托的声音,抵挡不住碗托的诱惑,听到响声,便不自觉地走入食客行列。薄若面叶的黑色或白色碗托,配上精心制作的麻辣肝子,非常可口,以至于每天路过时,即使那时经济那么困难,也会时不时地掏出两毛五分钱,让自己解个馋,后来又多次回去过或者到过别的地方,却再也没有吃到过当初的味道。
如今的南关街,许多老宅都被修缮和保留了,街道也宽阔了,原来那些低矮破旧的铁皮房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门匾的老字号特色风味小吃店铺,以及摆放整齐的外卖车辆。那些街边的老字号店铺,依旧传承着传统的美食和技艺,街道上依然是浓浓的烟火味,比如,街边的羊杂碎、碗托凉粉、猪头肉黑粉、油旋油饼,以及蒸馍店、羊肉馆、烧烤等摊位,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这些特色风味小吃,不仅美味可口,还是绥德人记忆中的味道。
这些年,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绥德南关街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正在加强对老街区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对老建筑的修缮、恢复传统风貌,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区。未来,南关街有望成为绥德的一张名片,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感受这座古城的历史韵味。
南关街是一部绥德城市发展史的缩影,它不仅见证了绥德从古至今的变迁,还承载着绥德人对家乡的深情与眷恋,更珍藏着我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无论是过去的繁华,还是如今的烟火气,她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牵引着我对往事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