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迢迢长路

2025年03月04日 字数:952
  ■陈长吟
  公元前七百年,春秋时期,李耳在秦岭北坡的周至县修筑了说经台,开始演讲他的大著《道德经》。此作乃道教名典,也是哲学著作,铿锵五千言,启人心智到如今。从体裁样式和文笔特点上来看,这是一部典型的散文作品。
  公元前九十年,西汉时期,司马子长在长安的狱中著述了《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乃影响深远的史学著作。此书在写人、记事、叙述等方面生动传神、文采斐然,后人称他为中国第一位散文大师,名不虚传。
  公元八百年,大唐时期,韩愈和柳宗元在长安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语言特色,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描写功能。他们著有《韩昌黎集》与《柳河东集》,成为散文经典,被推崇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时光易逝,文脉久传,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典散文的写景、抒情、描人、叙事风格达到了顶峰,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
  散文的演变似乎从未停止过。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一年,一位北京的在校大学生,于《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文章《形散神不散》,引起全国范围的广泛讨论,迄今仍有余音。这位学生名叫萧云儒,毕业后来到陕西工作,目前年逾八旬,笔耕不辍,文坛上常能听到他的声音。
  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二年,大散文月刊《美文》杂志在西安创办问世,主编贾平凹在发刊辞中提出了“大散文”的观念,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关于散文文体的争论推向了新的高潮。
  长安文坛,风起云涌,艺术之势从未衰退。
  公元二千零一十一年,陕西省散文学会成立,这是又一次的集结和出发,如今已有十三个年头,千余名散文家奋力写作,每年都有大量的佳作面世。
  我们热爱散文,因为它能表达作者的意念及行为。散文应该有担当精神,把时代的大音录存下来;散文应该有艺术美感,为大家紧张的生活状态提供一些阅读的愉悦和调适;散文是一种日常文体,它暖心地伴随着我们走向未来。
  编一册年选,将优秀作品汇集出版,卓然留存,立于柜中,这是一件顺应文心,于社会、于读者都有益的功德之事。
  江河以长为远,队伍以众为壮,庄稼以茂为丰。
  当然,季节有丰收歉收之分,写作者也有丰年歉年之运,所入编者,不一定都是各人的代表作,也有因各种原因未入选者,幸好还有来年可期。
  泱泱散文,迢迢长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们是中间的一环节、一分子,亮出自己的光彩,足可慰也。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