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山水

2025年02月19日 字数:988

   ■贺育锋
  对我而言,工地上的岁月,就像一本写满故事的旧书,一页页翻过,皆是真实与热忱。我大学毕业后便投身建设行业,几十年间,从荒僻的郊野到陡峭的山岭,我扛过铁锹、开过卡车、带过民工、弯过钢筋……那些日子,虽不惊天动地,却是一步一个脚印。
  工地上的生活,总是伴着繁星交替。夏日里热浪滚滚,冬夜中冷风刺骨,蚊虫嗡鸣,机械轰响,连门窗都跟着震颤。可再苦的日子,也能熬成甜。我常坐在简陋的工棚里,拨弄草稿,写写算算,或到现场查看进度,与工友们商量对策。岁月如沙漏,慢慢积攒成事业的小山。去年,我跑了四个工地,带着一群年轻人,列计划、抓细节、解难题。年纪虽长,但脚步未停,通宵加班是常事。好在成果喜人——项目顺利推进,企业效益提升,领导们点头称赞,工友们干劲更足。
  前些日子,受邀参加了一个超级工程的推进会。满屋专家里,我算是个“门外汉” —— 搞经济的,却要和国家级技术大咖同席。我心里直打鼓,但转念一想:活到老,学到老。于是抱着笔记本,虚心听、认真记,像学生一样求教。
  之后,随队参观新式工地。这个“东林智慧小镇”让我眼前一亮:硬化路面平整宽阔,绿树成荫;宿舍楼整洁明亮,超市、洗衣房一应俱全;无人机盘旋监控,科技感十足。工人们衣着整洁、谈笑风生,仿佛城里白领。我暗叹:时代变了,工地也换了新颜!
  夜里住进工地旁的旅馆,繁星盛满天空,山风轻吟入耳。闭上眼,仿佛与天地相融,疲惫一扫而空。
  次日,车队驶向深山。自建的便道九曲十八弯,一侧峭壁如削,一侧深渊无底,满目苍翠扑面,空气清新如蜜。颠簸一小时后,抵达龙山隧道。戴上安全帽进洞,见工人们正挥汗如雨。岩石坚硬如铁,但开采后的碎石被循环利用,既节约成本,又保护生态。出洞时,山间雾气缭绕,深吸一口气,浑身舒畅。同行的年轻人说:“您这身板,比我们还硬朗!”
  总结会上,百余人正襟危坐。发言者言辞恳切,听众频频颔首。轮到我时,掏出连夜写的稿子,从企业筚路蓝缕的往昔,说到如今团队的齐心,再谈未来挑战与对策。五分钟讲话,掌声不断。散场后,几位专家主动与我握手:“你这跨界经验,倒是给我们提了醒!”
  归途车上,闭目回味。工地上的风雨、山间的星辰、隧道里的灯火,都成了记忆里的光点。这些年的奔波,虽无轰轰烈烈,却如细水长流,滋养着企业与自己的成长。
  人至暮年,更懂坚持的力量。那些磨破的鞋、斑白的发、卷边的笔记本,终化作脚下坚实的路。岁月无声,匠心永存——这便是筑梦者最好的答案。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