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为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民生项目定期“体检” 筑牢民生“安全墙”
2025年01月21日
字数:2722

电力巡查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一环。
记者 徐龙 摄
随着陕西省“两会时间”的开启,全省各地、不同领域的代表委员积极建言,聚焦双碳目标实现极致节能降耗、完善促进生育政策、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建议提案中,有着满满的民生期待和奋进信心,为民生福祉建言,为高质量发展献策,代表委员们通过一件件建议、提案的分解落实,让群众的幸福可感可触。
政协委员刘光明:聚焦“双碳”目标实现极致节能降耗
“在‘双碳’目标约束、能耗双控加严、粗钢产能产量双控的政策条件下,有效发挥区位优势,补齐资源短板,延伸服务发展,促进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1月18日,省政协委员、陕西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光明说。
刘光明认为,目前,我省钢铁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就钢铁企业自身而言,布局调整进展缓慢,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强,品种质量仍有待升级。就需求端来看,我省每年的钢材用量约3000万吨,但需求量有近一半要从周边省市流入,且钢铁企业与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链连通性不够,未能发挥企业规模优势,高附加值产业链尚未形成。就供应端来看,我省具有丰富的铁矿、焦炭资源,但铁矿尚未有效开发和整合,焦炭企业绝大多数为独立焦化,大型钢企无配套炼焦工序,这在全国同类企业中是少有,区域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发挥。
刘光明建议,紧跟国家“基石计划”,省市相关的发改、工信、自然资源、国资等部门会同企业一起形成解决方案;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参与,加大资金、技术、人才投入,推进探矿、找矿、选矿,提高铁精粉保障能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围绕绿色低碳前瞻布局,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着力于满足客户端对材料品种及性能不断提高的需求,大力推动建筑钢材质量提高和迭代升级,通过提高产品的强度达到减量化用钢,实现钢材节约型使用,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政协委员尹凌:完善促进生育政策、建立生育支持补贴制度
“生育支持补贴是提升生育意愿的有效杠杆,及时落地推行,有望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参照其他省份、地区做法,建议我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动各地区结合实际,尽快建立生育、住房、医疗、教育等生育支持补贴制度。”1月18日,省政协委员、省总工会女职工部部长尹凌说。
在生育补贴方面,尹凌建议,为符合生育政策的二孩、三孩家庭分别给予一次性生育补贴,或按月分档补贴至子女满3岁。在住房补贴方面,尹凌建议,为符合生育政策的二孩、三孩家庭在购置(首套或二套)新建商品住房时,分别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在医疗补贴方面,她建议,为符合生育政策的一孩、二孩、三孩家庭在孕期产检费用、分娩费用及新生儿的医疗费用等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减免或补贴。在教育补贴方面,尹凌建议,为符合生育政策的二孩、三孩家庭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分别给予一定程度的学费减免或补贴。

政协委员程希文:推动我省建材、家居家装等大宗消费稳定增长
为进一步推动我省建材、家居家装等大宗消费稳定增长,实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协委员程希文建议: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政府出台专项补贴政策,对购买节能环保、本地优质家居家装产品的消费者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刺激消费需求。加强市场监管与规范。建立健全建材家居家装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产品质量、环保性能、施工安全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加强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物流配送网络,提高建材家居产品的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建立专业的家装售后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升产品质量管控能力,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
政协委员刘峰:民生项目定期“体检”应当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
政协委员刘峰认为,安全问题,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发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刘峰建议不断完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消除市政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安全隐患,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常态化体检”,排查并治理市政基础设施的安全隐患,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把解决体检查找出的问题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做实城市体检工作,建立问题台账、录入信息平台并实施动态更新,为城市建设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建立健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提升”的城市体检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城市更新。
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对城区主次干道和街区巷道的路面设施、排水设施、照明设施等各类设施的破损、缺失、塌陷、堵塞等问题进行排查整治。
加强对城市体检工作的指导督促和监测评价,完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建立机制解诉求。工作人员加强巡查,对排查发现的问题拉清单、建台账;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措施和责任人,确保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投诉下发、处理都有全流程监督,确保处置到位。实时掌握设施运行状况,实现对市政基础设施的安全监测与预警。做好精细化维护管理。对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及时上报、及时整治,确保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为群众营造安全、舒适、文明的城市环境。

政协委员李晓媛:加强城镇困难群体常态化帮扶
“加强城镇困难群体常态化帮扶,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城镇困难群体的根本利益,切实兜住兜牢兜好城镇困难群体的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具有重要意义。”1月18日,省政协委员、汉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李晓媛说。
李晓媛认为,帮扶救助工作还存在就业帮扶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失业人员培训与就业市场联系不紧密,专业设置、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再就业率不高;另外,帮扶信息不互通,相关部门帮扶平台不一致,数据不共享,存在重复帮扶救助和空挡缺失的现象。帮扶资金投入不够,帮扶资金存量与困难群体实际需求存在一些差距,多少制约了帮扶救助工作的开展。
职工帮扶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各部门协同工作。李晓媛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精准扶贫要求,统筹规划各类困难群体帮扶工作,把困难群体帮扶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加大帮扶救助资金投入力度。
“要帮助有再就业能力的困难群体通过开展适应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扶持他们就业、创业,从根本上解困脱困。”李晓媛说。
李晓媛还建议,针对不同困难群体的实际,从政策层面予以保障,分类做好不同类型群体解困脱困工作;扩大生活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如扩大互助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在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应对困难群体,辅之以必要保险政策和特殊照顾;要把保障劳动者权益放在第一位,凡拖欠职工工资、保险金和集资款的应当限期清偿;对患重大疾病的特困群体,国家和社会要多承担医疗费。
本版稿件由记者 张亚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