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种“红头文件”已有多人受骗

2025年01月15日 字数:1196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者 曹晏
  近期,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频繁接到公众来电,咨询一个名叫“共赴小康”的项目。这个项目打着“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旗号,声称只要注册就能抽奖,只要创投就能有收益,而且还有印着“民政部”三个大字的红头文件。
  然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表示,所谓的“共赴小康”项目根本不是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开展的公益活动,而是打着基金会名义的诈骗活动。慈善项目名目繁多,且都是“红头文件”,使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
  最近,王先生发现他的母亲在参与一个慈善返利的项目。据老人介绍,这是“中国慈善联合会”的慈善项目,将钱存入一个名为“慈联”的APP中,不仅可以做慈善,还可以定期返利,一年就可以回本,回本之后还可以连续15年提现。
  王先生清查了母亲的资金往来记录,发现自今年7月以来,母亲在“慈联”APP上多次投资“车补互助”“房补互助”“圆梦互助”“生态互助”“终身计划”等名目繁多的投资项目。因为这些项目的介绍中都带有“红头文件”,所以王先生的母亲对所投资的项目深信不疑。
  王先生打开这个名为“慈联”的APP,发现里面不仅有各种政府部门的“红头文件”,还承诺有高额返利。APP显示,他母亲的账户中共存入了50多万元,仅仅几个月时间,返利已经超过170万元,但这170万元根本取不出来。
  王先生向中国慈善联合会进行了举报,中国慈善联合会的工作人员表示,最近几乎每天都能接到这样的投诉电话,受骗的多数是老年人。
  中国慈善联合会的工作人员表示,除了假冒政府部门“红头文件”、假冒慈善名义等,有些诈骗分子还会在线下以慈善名义举办晚宴等欺骗公众,迷惑性和隐秘性都很强。此外,诈骗分子还伪造了在中国慈善联合会领奖的短视频,并发在微信群或APP里,以高回报来诱导公众投资。当不明真相的群众将资金注入诈骗软件后,“客服”便会以种种理由推脱、延迟资金与收益的兑付,直至完全失联。
  在生活中,见到“红头文件”,我们通常会认为这一定是政府部门发放的,这也成了很多人上当受骗的关键一环。那么,我们该如何辨别假冒慈善名义的诈骗行为呢?不久前,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司联合发布了风险提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规定,慈善捐赠的核心本质是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任何声称通过捐赠可以获利、承诺大额捐赠并要求预付费用的,社会公众都要提高警惕,避免因抵挡不了“天上掉馅饼”的诱惑而上当受骗。
  首先,社会公众在向某组织捐赠前,可通过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cszg.mca.gov.cn)查询该组织是不是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慈善组织、是否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等信息;其次,面对“捐款”链接,应当加强对相关银行账号等信息的核实,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最后,慈善组织在接受大额捐赠前,应当核实捐赠人的身份、捐赠来源及资金的合法性,通过官方渠道验证捐赠人的背景及资信情况,确保捐赠的真实性。
  在此提醒:群众遇到任何声称通过捐赠能获利、返利等假借慈善名义骗取财产的行为,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