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烙的煎饼

2024年12月26日 字数:974
  ■秦渭平
  国庆放假第二天清晨,窗外叽叽喳喳的鸟叫吵醒了我。不知为什么,思绪一下子被带回到了小时候。不知咋的,又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用麦秸(火)烙的煎饼来。
  那会,吃顿“变样饭”,是很难得的事情。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或有重要(大)事情发生,才可能有机会,吃顿好饭。对了,煎饼便是其中之一。
  妈妈把麦面和成稀稠合适的面糊糊。这可是个技术活。稀了,做出来会像一团泥糊,不成形且没嚼头,稠了,太厚不易熟外焦里生、不软和,更不好吃。
  搭锅、烧火。再从院子里的花椒树上,摘些新鲜的花椒叶,洗净、剁碎、拌进面糊中,同时加入适量的花椒面和盐,拌匀待用。
  锅烧热了,油刷子蘸点食用油,把锅底擦匀,用勺子舀些面糊,从锅的中间,转圈倒下去,面糊会往锅底流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地方面糊不均匀,就抹一抹、补一补,最后抹平抹匀。当煎饼贴锅的那一面凝结成型,变色微黄时,四周边沿就会微微翘起,用锅铲沿着四周画拉一圈,把它铲松。再用锅铲或者手,翻个面,接着摊另一面……出锅。
  食用油,当时以“节约”为原则,能少则少甚至更少。再加之不是平底锅,煎饼要想摊得薄、还得不粘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麦秸(苞谷芯、棉花秆、干树枝等都不行,火太硬)烧火。火大了,煎饼就糊了。烧锅,一般都是我。并不是我锅烧得多么好,主要烧锅的时候可以“偷吃”,我就会先下手去占“位置”。
  确实,摊煎饼时,烧锅是个技术活。麦秸、风箱、大铁锅,构成了“三件套”。火势掌握精准到位是关键,摊出来的煎饼不焦不糊、不生不老,刚刚好。妈妈烙饼,我配合着烧火。一会儿工夫,一沓大小厚薄一致的煎饼就烙好了。
  烧火,这事,我一般特别认真。关系到我一会儿吃饭的“口粮”多少。我会随时根据妈妈的要求,大一点、小一点、往四周拨拉一下等。也许自小对厨房有“天分”,以至于现在能吃、爱吃、爱做……
  烙好的煎饼放在一旁的篦子上,准备开饭。那时候吃煎饼,不是不卷菜,而是菜很少,主要是靠蒜水水。
  煎饼卷成圆圈圈,蘸些蒜水,滑爽松软,筋道好吃,滑、韧、糯、酸、辣、香,嫽咋咧!特别是那诱人的蒜香,至今难忘。
  现在条件好多了,可是,就是吃不出小时候的那个味道。也许是没有了麦秸,也许没有用大锅,也许没有人烧火,又或者说是不饿……
  起床吧!真有些饿了,我大概已经闻到了麦秸(火)特有的烟熏味,闻到了麦香煎饼的醇香。此刻,我又想起了老家的后院,想起的还有那棵花椒树,又想起了烧火……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