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蝶变”绽新颜

——安康市汉滨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纪实

2024年12月26日 字数:2067




  2024年,安康市汉滨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小切口、大变化、聚众心”为出发点,围绕美丽环境“打底”、特色产业“强基”、和谐善治“铸魂”,为广大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为打造形神兼备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画卷徐徐铺展。
  记者 李孝华 通讯员 张承喜 文/图
  
  生态“底色”升颜值
  宽敞的道路、整洁的民居、巍峨的纪念碑……时下走进汉滨区县河镇牛蹄岭社区,红色文化元素与绿色生态气息扑面而来。作为解放安康关键一战牛蹄岭战役遗址所在地,牛蹄岭社区建成红色文化长廊2000米、步道3.81千米、观景台2处。陈列馆和村史馆竣工投用,兴贤文化园、星火点亮乡村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宜居农房提升改造155户,建成8处垃圾收集屋、2个公厕。
  旱厕改造、污水治理、庭院美化、拓宽硬化入户路、修建文化广场及口袋公园……大竹园镇粮茶村坚持“二五工作法”,以“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为抓手,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聚焦“拆、清、改、建、亮、绿”任务,以“扫干净、摆整齐、改旱厕、清污淤”为目标,拆除残垣断壁,新修生态体验步道500米、公厕2处、停车场3个;垃圾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日产日清,建成污水处理厂一处。通过施展一系列“组合拳”,整治一处、提升一片,辖区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村“颜值”不断提升。
  和美乡村坚持规划先行。汉滨区立足村庄发展定位、人口规模、自然因素、产业基础、服务设施等,统筹城乡规划有效衔接,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科学编制了充分体现“山水汉滨”特色的实用性村庄规划。2024年,汉滨区安排500万元,梯次编制示范村实用性村庄规划。围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方案》,汉滨区确立了全员参与、全面整治、全域净美总目标,围绕镇容村貌提升实施农村公共空间、农户庭院、残垣断壁整治,整修村屯道路,补齐绿化短板;全过程压实区级“一线指挥部”、街镇“一线战斗堡垒”、村社“一线突击队”和农民群众“一线战斗员”的责任体系。
  产业“特色”促振兴
  12月19日,室外气温虽然低至零度,但建民街道忠诚村的蔬菜大棚里却温暖如春,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育苗移栽工作,干得热火朝天。
  忠诚村位于汉江、月河交汇处,发展蔬菜产业基础扎实、历史悠久。村党支部书记刘瑞红成立陕西安康天瑞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带领忠诚村的人建大棚、育种苗、种蔬菜,实现增收致富。公司发挥蔬菜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在建民、洪山、县河、茨沟等多个镇(街道)发展设施蔬菜7100亩,以紧密带农机制将1200多户农民嵌入产业链中。
  在新城街道程东村,随着道路拓宽、农家乐提升改造,该村积极谋划“寻味程东”文旅活动。
  “我们就是要通过举办‘寻味程东’这样的活动,在完善产业发展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升软件服务,助推我村农家乐集群高质量发展”,该村党支部书记说。
  近年来,汉滨区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土”、做精“特”、打通“融”,围绕生猪、魔芋、茶叶、蔬菜、水产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优化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加快推动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扩规模、提速度、增效益,坚持提升产业集群、实施“旅游功能化”改造,探索园区变景区新模式,加快“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美丽生财”的好路子,实现了让老百姓“跳出土地”抓增收。目前,全区共培育“两品一标”农产品4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1个、特质农品4个,第三方机构认证和富硒产业协会授权富硒农产品25个。瀛湖枇杷、富硒水、富硒大米等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幸福“成色”有善治
  汇集广泛的社会参与,加速构建多元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凝聚起和美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汉滨区坚持以善治推动乡村治理不断“好”起来。
  一个支部,一个堡垒。汉滨区发挥“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村企联建、村园联建”机制,孵化36家家庭工坊、16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8家社区工厂,联农带农3万余户10万余人;推行第一书记“组团服务”,发挥26个镇办分团、53个村级服务组作用,持续建强基层组织,做优主导产业,增强帮扶工作质效。
  河流险段劝导、森林防火和地质灾害监测、老人守护和治安防范、智慧农业……在汉滨区县河镇财梁社区,一套数字乡村系统通过数字赋能,正在以信息化手段给乡村治理带来更加高效便捷的体验感,也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动力。
  以民生为“里子”,做优乡村治理。汉滨区以民生需求为方向,积极谋划产业发展,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以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千万工程”创建为契机,立足村民自治,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强化正确价值导向,积极开展抵制高价彩礼、拒绝“升学宴”等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阵地作用,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文明新风,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乡村环境美起来、兴民产业旺起来、基层治理强起来……穿行在汉滨大地,处处都能感受到“千万工程”经验带来的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脉搏,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生态的深层次重塑,“千万工程”之笔已经勾勒出诗意栖居的和美城乡新画卷。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