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女儿秦岭情
——写给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孙亚玲散文集《枕着秦岭入眠》
2024年12月25日
字数:2290
■冯兆龙
我一直视孙亚玲为“秦岭的女儿”。这不仅是因为她出生、成长在秦岭脚下,还因为她从事文学创作后,手中的笔就从未离开过秦岭。她的前两部散文集《一轮明月映秦岭》《太白烟雾》都是书写大秦岭的。
没有想到她的第三部散文集《枕着秦岭入眠》依然把书写秦岭作为主线,以秦岭女儿的眼光来书写秦岭,记忆乡愁。在她眼里,秦岭不仅是一座山,更是她的精神家园,秦岭不仅滋养了她,也给她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秦岭的山水、花草、云朵、老宅都能激发她写作的兴致。在书里,她创作的每一篇作品都有秦岭的影子,都始终离不开对秦岭的深深眷恋。全书60余篇散文既有令人动容的亲情描述,又有充满哲思的生命思考;既有启迪人生的奋进之作,又有震撼心灵的生花妙笔,每一篇都凝聚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点滴情怀。
一是在美景描写中唤醒真切的生命感受。秦岭美在山水,美在它自然形象的千变万化,它以山水奇石、秀木森林、稀世物种、特异风貌展现自己的风采,让人们惊骇于大自然创造出的奇迹。在这本散文集里,亚玲有对秦岭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有对奇丽景观的陶醉之情,也有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之情,读者可以在她的描写中尽触美景,去看、去感、去欣赏、去体验,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找到心灵的栖息地。这既是一场愉目悦情的审美巡礼,也是一场荡涤心灵的精神之旅。文中的花香、鸟鸣、白云、微风犹如饕餮美食让人情不自禁,唤醒真切的生命感受。她在《枕着秦岭入眠》一文中写道:“山间美景数不胜数,河畔良辰目不暇接,这一切都让我心醉神迷,让我忘了,忘了世间的琐事杂陈;让我醉了,醉倒在太平广阔的乐园。”散文只有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文章才会有感染力,才能使读者也随之动情。
二是在亲情叙述中抒发至纯的人间真爱。亲情是亲人之间那种血浓于水的特殊感情,在这本集子里,最打动人心的是关于奶奶、父亲和母亲的回忆与书写。在温暖的文字里作者用闲适恬淡的语气娓娓道来,从容自然的笔触使得那些故事有了张力,像一幅卷轴,一点点推开,通过富有特色的构思,细腻灵动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议论来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作者有感而发,以情感人,自然潇洒,不拘成规。心之所想,墨之所趋,朴素自然。深情的文字令人阅读之后,仍能感受到纸短情长的余韵。《思念成墨》是作者写给故去父亲的文章,文章不长,却感人至深。那夜,她去医院陪护病重的父亲,父亲见她蜷缩着身子窝在病床旁的椅子上打盹,就让她过来挨着自己挤在一张病床上睡会。躺下后,父亲怕她睡不好,就慢慢地把病体使劲地往里靠,想让她睡得舒服些。其实,侧躺的女儿哪能睡得着,她泪眼蒙眬,她深深地感到即便是生命即将枯竭,父亲依然把爱留给女儿,让女儿体会到父爱的温暖。每当我读到这里,总会为他们的父女之情而动容。无言的伤痛感人至深,深沉的父爱力透纸背。中国的父亲被很多人写过,就像朱自清的《背影》,被放在书本里反复展阅和通读。中国有很多不一样的父亲,在亚玲的心中,父亲不仅仅是父亲,还是她人生的精神导师。在《云中锦》一文中,作者因与朋友产生利益纠纷而病倒,数天茶饭不思。父亲知道后赶紧坐着公交车从老家赶来,并变着花样逗她、哄她,为的就是让她振作起来。见她还是想不通,父亲心疼地说:“娃呀,在这个世界上,钱财乃身外之物,有很多东西都会随着时间流逝的,留不住的钱财、东西,你都把它放下,释然了就轻松了。健健康康地看流年烟火,才是真正的好生活。”一句话把父爱的焦虑写到了读者的心坎上。汪曾祺把父子活成了兄弟,还写了篇《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散文,他赞赏父亲平等待子的教育方法。亚玲和父亲也是无话不谈,他们父女已俨然成了知己朋友。在成长里读懂亲情,感悟亲情,才能唤起我们生命中的自强和自爱。
情感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散文要写情,特别是亲情散文,要贵真贵实,将“情”写大写深,写进读者的心坎里,激发读者懂亲情、重感情,做一个心地善良、懂得感恩的人,这才是散文的魅力所在。
三是在心灵记忆中追寻消失的浓郁乡愁。乡愁是离家在外的游子对故土最深的眷恋。亚玲的故乡叫峒峪村,这个村子就处在秦岭北麓的峒峪口,这不仅是她生长于斯、熟悉而亲切的热土,也是她的精神家园,那里的一切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中。故乡的山川风物润色了她童年的时光,丰富的山水生态和文化底蕴给予了她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蒙。尽管她后来离开故乡,迁居都市,但记忆中的故乡非但没有褪色,而且愈来愈清晰。单看她这本散文集的前三篇文章《峒峪村记》《峒峪河又记》《峒峪沟补记》就能深切地感受到她对故乡真挚的爱。故乡,对于每一位创作者来说都是母题,也是主场。亚玲的每一次故乡行,都让她触景生情,禁不住呼之欲出的表达欲。在这本散文集里,亚玲对乡愁的描写除了老宅、乡亲、河流、风物外,还以几近裸露的书写,还原自己真实的人生源流。作为一个女孩,她雨天溜进桃园摘过尚未成熟的桃子,整日和玩伴端着木头手枪在村里追逐嬉闹,和堂姐们在山沟采摘野菜时崴脚夜宿山里……她把自己儿时女孩的调皮、顽劣、精灵、淘气一次又一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不加掩饰的描写正是作者心底那份浓郁乡愁的体现。她不仅自己写,还团结带动一批作家同仁走进家乡,书写家乡。乡愁既是一种精神的回望,更是心灵的依恋,小时候,故乡的山川风物润色了童年时光,成年后,我们因为梦想走出故乡,但记忆中的故乡没有褪色,时不时回家看看,成为人们慰藉乡愁的共同选择。对于游子,乡愁就是折磨情感的一个信物。
能靠在父亲怀里入眠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亚玲能枕着秦岭入眠,说明她是多么的爱戴、依赖和信任秦岭,秦岭就是他的父亲山,秦岭给她的庇护、温暖、安宁、依靠,让她念有牵挂、心有归宿。作为秦岭的女儿,我羡慕亚玲。
我一直视孙亚玲为“秦岭的女儿”。这不仅是因为她出生、成长在秦岭脚下,还因为她从事文学创作后,手中的笔就从未离开过秦岭。她的前两部散文集《一轮明月映秦岭》《太白烟雾》都是书写大秦岭的。
没有想到她的第三部散文集《枕着秦岭入眠》依然把书写秦岭作为主线,以秦岭女儿的眼光来书写秦岭,记忆乡愁。在她眼里,秦岭不仅是一座山,更是她的精神家园,秦岭不仅滋养了她,也给她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秦岭的山水、花草、云朵、老宅都能激发她写作的兴致。在书里,她创作的每一篇作品都有秦岭的影子,都始终离不开对秦岭的深深眷恋。全书60余篇散文既有令人动容的亲情描述,又有充满哲思的生命思考;既有启迪人生的奋进之作,又有震撼心灵的生花妙笔,每一篇都凝聚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点滴情怀。
一是在美景描写中唤醒真切的生命感受。秦岭美在山水,美在它自然形象的千变万化,它以山水奇石、秀木森林、稀世物种、特异风貌展现自己的风采,让人们惊骇于大自然创造出的奇迹。在这本散文集里,亚玲有对秦岭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有对奇丽景观的陶醉之情,也有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之情,读者可以在她的描写中尽触美景,去看、去感、去欣赏、去体验,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找到心灵的栖息地。这既是一场愉目悦情的审美巡礼,也是一场荡涤心灵的精神之旅。文中的花香、鸟鸣、白云、微风犹如饕餮美食让人情不自禁,唤醒真切的生命感受。她在《枕着秦岭入眠》一文中写道:“山间美景数不胜数,河畔良辰目不暇接,这一切都让我心醉神迷,让我忘了,忘了世间的琐事杂陈;让我醉了,醉倒在太平广阔的乐园。”散文只有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文章才会有感染力,才能使读者也随之动情。
二是在亲情叙述中抒发至纯的人间真爱。亲情是亲人之间那种血浓于水的特殊感情,在这本集子里,最打动人心的是关于奶奶、父亲和母亲的回忆与书写。在温暖的文字里作者用闲适恬淡的语气娓娓道来,从容自然的笔触使得那些故事有了张力,像一幅卷轴,一点点推开,通过富有特色的构思,细腻灵动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议论来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作者有感而发,以情感人,自然潇洒,不拘成规。心之所想,墨之所趋,朴素自然。深情的文字令人阅读之后,仍能感受到纸短情长的余韵。《思念成墨》是作者写给故去父亲的文章,文章不长,却感人至深。那夜,她去医院陪护病重的父亲,父亲见她蜷缩着身子窝在病床旁的椅子上打盹,就让她过来挨着自己挤在一张病床上睡会。躺下后,父亲怕她睡不好,就慢慢地把病体使劲地往里靠,想让她睡得舒服些。其实,侧躺的女儿哪能睡得着,她泪眼蒙眬,她深深地感到即便是生命即将枯竭,父亲依然把爱留给女儿,让女儿体会到父爱的温暖。每当我读到这里,总会为他们的父女之情而动容。无言的伤痛感人至深,深沉的父爱力透纸背。中国的父亲被很多人写过,就像朱自清的《背影》,被放在书本里反复展阅和通读。中国有很多不一样的父亲,在亚玲的心中,父亲不仅仅是父亲,还是她人生的精神导师。在《云中锦》一文中,作者因与朋友产生利益纠纷而病倒,数天茶饭不思。父亲知道后赶紧坐着公交车从老家赶来,并变着花样逗她、哄她,为的就是让她振作起来。见她还是想不通,父亲心疼地说:“娃呀,在这个世界上,钱财乃身外之物,有很多东西都会随着时间流逝的,留不住的钱财、东西,你都把它放下,释然了就轻松了。健健康康地看流年烟火,才是真正的好生活。”一句话把父爱的焦虑写到了读者的心坎上。汪曾祺把父子活成了兄弟,还写了篇《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散文,他赞赏父亲平等待子的教育方法。亚玲和父亲也是无话不谈,他们父女已俨然成了知己朋友。在成长里读懂亲情,感悟亲情,才能唤起我们生命中的自强和自爱。
情感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散文要写情,特别是亲情散文,要贵真贵实,将“情”写大写深,写进读者的心坎里,激发读者懂亲情、重感情,做一个心地善良、懂得感恩的人,这才是散文的魅力所在。
三是在心灵记忆中追寻消失的浓郁乡愁。乡愁是离家在外的游子对故土最深的眷恋。亚玲的故乡叫峒峪村,这个村子就处在秦岭北麓的峒峪口,这不仅是她生长于斯、熟悉而亲切的热土,也是她的精神家园,那里的一切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中。故乡的山川风物润色了她童年的时光,丰富的山水生态和文化底蕴给予了她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蒙。尽管她后来离开故乡,迁居都市,但记忆中的故乡非但没有褪色,而且愈来愈清晰。单看她这本散文集的前三篇文章《峒峪村记》《峒峪河又记》《峒峪沟补记》就能深切地感受到她对故乡真挚的爱。故乡,对于每一位创作者来说都是母题,也是主场。亚玲的每一次故乡行,都让她触景生情,禁不住呼之欲出的表达欲。在这本散文集里,亚玲对乡愁的描写除了老宅、乡亲、河流、风物外,还以几近裸露的书写,还原自己真实的人生源流。作为一个女孩,她雨天溜进桃园摘过尚未成熟的桃子,整日和玩伴端着木头手枪在村里追逐嬉闹,和堂姐们在山沟采摘野菜时崴脚夜宿山里……她把自己儿时女孩的调皮、顽劣、精灵、淘气一次又一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不加掩饰的描写正是作者心底那份浓郁乡愁的体现。她不仅自己写,还团结带动一批作家同仁走进家乡,书写家乡。乡愁既是一种精神的回望,更是心灵的依恋,小时候,故乡的山川风物润色了童年时光,成年后,我们因为梦想走出故乡,但记忆中的故乡没有褪色,时不时回家看看,成为人们慰藉乡愁的共同选择。对于游子,乡愁就是折磨情感的一个信物。
能靠在父亲怀里入眠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亚玲能枕着秦岭入眠,说明她是多么的爱戴、依赖和信任秦岭,秦岭就是他的父亲山,秦岭给她的庇护、温暖、安宁、依靠,让她念有牵挂、心有归宿。作为秦岭的女儿,我羡慕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