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探险之西藏
2024年12月12日
字数:2314
■第五建平
端午节假期,我正在老家陪母亲种菜,好友郭剑打来电话说:“明天我路过西安,接上你,咱们一起去西藏。”我问去多长时间,他说没多久,我信了他,便同意了。结果一去就是一个月,而且还仅仅是他们原计划行程中的一半时间。这一个月里,每天行走的不是云中的“天路”,就是几千米深的渊谷险路。“318”“219”“丙察察”“怒江七十二拐”“珠峰108弯”,甚至是被称为“死亡之路”的G216,与我们沿边境线及乡间无名小道行进的路线相比,都可谓是兔子与大象的关系,虽说都是食草的四条腿动物,可彼此压根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很多路段,行驶一整天,除了我们两辆车上的6个人,再也见不到其他会喘气的。其实这些还算是好的,一个月的旅途中,大多数时间是一边探路一边行进,因为在地图与导航上根本查不到我们所处的位置以及要去的目的地。这么说吧,此次旅行的时间之所以这么长,是因为经常开了十几个小时的车后,一看里程表,才走了几十公里,甚至在多数路段,开车还没有步行快。
当我驾车穿越关闭了几十年的派墨公路,从山顶雪崩下压着的一辆面包车和一辆小轿车的“尸体”旁经过时,同车的李建伟边擦头上的冷汗边颤抖着声音对我说:“老师,你盯住路面,抓紧方向盘,千万别看风景,更不敢有丝毫的走神。”他又转头对郭剑抱怨道:“你说要进藏深度游,我还以为是网络上说的那种,谁知你这深度游的‘深’是无底的意思!这就好比,我幼儿园大班毕业,说好跳级到小学二年级,谁知第一堂课上的就是博士生的教程!”可他这时还不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更大的挑战与艰险还在后面。当我们在狂风暴雪和倾盆大雨中穿越扎日神山时,领队张明君开的丰田陆地巡洋舰的轮胎被冰碴划破了。要在海拔5722米、极度缺氧且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中更换轮胎,可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窘态!
而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天,太阳落山后,我驾车从萨普神山去比如县的宾馆休息,按里程估算,我以为半个多小时就可到达,结果开了近6个小时。第二天原路返回时,我发现迤逦的山道倾斜度非常大,我努力想坐直了,可身体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去挤车门,而且明显感觉随时都有翻车的可能。车子的右边是望不见顶的陡峭山体,崖上奇形怪状的巨石仿佛随时都要跳下来似的。我放下车窗玻璃,向外瞟了一眼,当即,全身的毛发把早已被汗水浸湿的衣服顶了起来,几千米下的滔滔江河像缝衣线一样细,可见谷底有多深!再看前面的道路,如同在扣着的海碗腰间画的一条细若游丝的心电图线,高低错落,毫无规律可言,更要命的是,在这样的羊肠道上还有无数处积水与泥潭,根本不知道它的深浅以及开过去时下一秒的命运。
好不容易开到了一处打开车门可下去站住脚的地方,我请求郭剑和李建伟替我开一会儿车,结果他俩异口同声地说:“昨晚是你开的,今天还是你开吧。”他们两个紧靠山体站立着,说话时,不仅双腿抖如筛糠,声音还有些颤抖。
昨晚天黑,看不见车外的实景,我当时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前车的尾灯上,虽说开得小心翼翼,但也没有感到过多的紧张与恐惧。如今是白天,看见连当地放牧人都不敢走的曲折山路时,我不禁为昨晚的勇敢与运气后怕到手脚发凉,且紧张到闭住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喘的地步,唯恐鼻息的不均衡会把车子抛向深渊。我一边在心里默默祈祷,一边不停地在裤腿上擦拭着掌心不断冒出的冷汗,生怕握不住方向盘,一个打滑就提前结束了此次探险之旅。
终于来到了一处可以停下车来喘气的地段,领队张明君第一个跳下车来,笑着问我:“不好开吧?”不等我开口,他又说:“这是一条早年的茶马古道,废弃很久,现在几乎没人走了。”“不是没有人走,是没有人敢走。我这是第三次进藏了,之前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条路。说实话,这次要不是您做领队,即使我知道了,也绝无胆量敢走。”郭剑下车后说。张明君带着几分自豪地说:“内地进藏摄影的人数比例不到万分之一,能穿越我们这条线的人,也不到进藏人数的万分之一。”他的话,我深信不疑。早前,在边境处的卡久寺里,我与喇嘛聊天时问他内地到此旅游的人多不多,他回答说基本没有。在寺院的接待处,我翻看了一下他们的游客登记册,上半年只有一个到此旅游朝拜的外地人。
我与张明君虽是第一次接触,但我早就知道他是一个有着30多年国内外旅游探险史的专家级行者,他的户外探险经验非常丰富,就西藏而言,这已是他第七次来了,我们所走的路线,基本上都是他之前走过的。他告诉过我,为了此次行程,他做了两三个月的攻略和准备工作。这一点,我早在穿越勒布沟云海、乃堆拉山口山体滑坡时,就深感他的大胆与心细。
每到一处景点,总是第一个下车、最后一个上车的白钢此时也从前车下来,手扶住车门问道:“我们车上的徐亚琳高反,你们车上有人高反吗?”看得出来,他这是故作镇静,其实弯曲如弓的双腿早就证明了他内心有多么紧张。
“行驶在这样的山路上,我们的神经绷得比琴弦还紧,哪里还顾得上高反?”李建伟把我想说的话说了,看来大家的心理承载力基本是一致的。此时,徐亚琳也走下车来,打趣地问郭剑:“刺激吧?我估计你们车上的人紧张到腿肚子都转前面了吧?”“无限风光在险峰。可我们也拍到了令人惊艳的照片!”郭剑脸上的笑容虽说有些僵硬,可他说的是实话。如果把进藏之旅用甜度来形容的话,很多到过西藏的人只是给杯子里的水加了一勺蔗糖,甜归甜,但甜得很单一。我们则不一样,如同在原始丛林中采集到了纯天然的野蜂蜜,过程虽然惊险,但除了甘甜,还有诗意的浪漫与醇厚的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第五建平: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摄影家。祖籍陕西旬邑。西安邮电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高级记者。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曾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以及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地的数百家媒体上发表过作品千余部(篇/首),超600万字。
端午节假期,我正在老家陪母亲种菜,好友郭剑打来电话说:“明天我路过西安,接上你,咱们一起去西藏。”我问去多长时间,他说没多久,我信了他,便同意了。结果一去就是一个月,而且还仅仅是他们原计划行程中的一半时间。这一个月里,每天行走的不是云中的“天路”,就是几千米深的渊谷险路。“318”“219”“丙察察”“怒江七十二拐”“珠峰108弯”,甚至是被称为“死亡之路”的G216,与我们沿边境线及乡间无名小道行进的路线相比,都可谓是兔子与大象的关系,虽说都是食草的四条腿动物,可彼此压根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很多路段,行驶一整天,除了我们两辆车上的6个人,再也见不到其他会喘气的。其实这些还算是好的,一个月的旅途中,大多数时间是一边探路一边行进,因为在地图与导航上根本查不到我们所处的位置以及要去的目的地。这么说吧,此次旅行的时间之所以这么长,是因为经常开了十几个小时的车后,一看里程表,才走了几十公里,甚至在多数路段,开车还没有步行快。
当我驾车穿越关闭了几十年的派墨公路,从山顶雪崩下压着的一辆面包车和一辆小轿车的“尸体”旁经过时,同车的李建伟边擦头上的冷汗边颤抖着声音对我说:“老师,你盯住路面,抓紧方向盘,千万别看风景,更不敢有丝毫的走神。”他又转头对郭剑抱怨道:“你说要进藏深度游,我还以为是网络上说的那种,谁知你这深度游的‘深’是无底的意思!这就好比,我幼儿园大班毕业,说好跳级到小学二年级,谁知第一堂课上的就是博士生的教程!”可他这时还不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更大的挑战与艰险还在后面。当我们在狂风暴雪和倾盆大雨中穿越扎日神山时,领队张明君开的丰田陆地巡洋舰的轮胎被冰碴划破了。要在海拔5722米、极度缺氧且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中更换轮胎,可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窘态!
而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天,太阳落山后,我驾车从萨普神山去比如县的宾馆休息,按里程估算,我以为半个多小时就可到达,结果开了近6个小时。第二天原路返回时,我发现迤逦的山道倾斜度非常大,我努力想坐直了,可身体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去挤车门,而且明显感觉随时都有翻车的可能。车子的右边是望不见顶的陡峭山体,崖上奇形怪状的巨石仿佛随时都要跳下来似的。我放下车窗玻璃,向外瞟了一眼,当即,全身的毛发把早已被汗水浸湿的衣服顶了起来,几千米下的滔滔江河像缝衣线一样细,可见谷底有多深!再看前面的道路,如同在扣着的海碗腰间画的一条细若游丝的心电图线,高低错落,毫无规律可言,更要命的是,在这样的羊肠道上还有无数处积水与泥潭,根本不知道它的深浅以及开过去时下一秒的命运。
好不容易开到了一处打开车门可下去站住脚的地方,我请求郭剑和李建伟替我开一会儿车,结果他俩异口同声地说:“昨晚是你开的,今天还是你开吧。”他们两个紧靠山体站立着,说话时,不仅双腿抖如筛糠,声音还有些颤抖。
昨晚天黑,看不见车外的实景,我当时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前车的尾灯上,虽说开得小心翼翼,但也没有感到过多的紧张与恐惧。如今是白天,看见连当地放牧人都不敢走的曲折山路时,我不禁为昨晚的勇敢与运气后怕到手脚发凉,且紧张到闭住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喘的地步,唯恐鼻息的不均衡会把车子抛向深渊。我一边在心里默默祈祷,一边不停地在裤腿上擦拭着掌心不断冒出的冷汗,生怕握不住方向盘,一个打滑就提前结束了此次探险之旅。
终于来到了一处可以停下车来喘气的地段,领队张明君第一个跳下车来,笑着问我:“不好开吧?”不等我开口,他又说:“这是一条早年的茶马古道,废弃很久,现在几乎没人走了。”“不是没有人走,是没有人敢走。我这是第三次进藏了,之前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条路。说实话,这次要不是您做领队,即使我知道了,也绝无胆量敢走。”郭剑下车后说。张明君带着几分自豪地说:“内地进藏摄影的人数比例不到万分之一,能穿越我们这条线的人,也不到进藏人数的万分之一。”他的话,我深信不疑。早前,在边境处的卡久寺里,我与喇嘛聊天时问他内地到此旅游的人多不多,他回答说基本没有。在寺院的接待处,我翻看了一下他们的游客登记册,上半年只有一个到此旅游朝拜的外地人。
我与张明君虽是第一次接触,但我早就知道他是一个有着30多年国内外旅游探险史的专家级行者,他的户外探险经验非常丰富,就西藏而言,这已是他第七次来了,我们所走的路线,基本上都是他之前走过的。他告诉过我,为了此次行程,他做了两三个月的攻略和准备工作。这一点,我早在穿越勒布沟云海、乃堆拉山口山体滑坡时,就深感他的大胆与心细。
每到一处景点,总是第一个下车、最后一个上车的白钢此时也从前车下来,手扶住车门问道:“我们车上的徐亚琳高反,你们车上有人高反吗?”看得出来,他这是故作镇静,其实弯曲如弓的双腿早就证明了他内心有多么紧张。
“行驶在这样的山路上,我们的神经绷得比琴弦还紧,哪里还顾得上高反?”李建伟把我想说的话说了,看来大家的心理承载力基本是一致的。此时,徐亚琳也走下车来,打趣地问郭剑:“刺激吧?我估计你们车上的人紧张到腿肚子都转前面了吧?”“无限风光在险峰。可我们也拍到了令人惊艳的照片!”郭剑脸上的笑容虽说有些僵硬,可他说的是实话。如果把进藏之旅用甜度来形容的话,很多到过西藏的人只是给杯子里的水加了一勺蔗糖,甜归甜,但甜得很单一。我们则不一样,如同在原始丛林中采集到了纯天然的野蜂蜜,过程虽然惊险,但除了甘甜,还有诗意的浪漫与醇厚的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第五建平: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摄影家。祖籍陕西旬邑。西安邮电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高级记者。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曾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以及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地的数百家媒体上发表过作品千余部(篇/首),超60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