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书院有怀

2024年11月27日 字数:1409
  ■张俊英
  初冬的一天,走进黄堡书院,映入眼帘的是满院的梧桐,满树满地金黄的叶子灿烂着整个院落,惊艳了众人。来这里很多次了,大多是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今天,是陕西省散文学会铜川分会成立的日子,一众我仰慕的散文名家和文朋好友相聚于此,庆祝新的文学团体的诞生。
  在铜川,黄堡书院是一个有着特殊地位的地方,著名作家和谷老师就是这个书院的创办者。在创办之初,贾平凹老师说过,和谷在这里开办书院,成为文人聚会之地,意义深远,这将会是铜川的一张名片;商子雍老师说,和谷文学馆就像一个火种,会照亮更多的人,吸引更多的火焰,文学还要继续年轻。这两位大师站在文化历史的高处,预见了坐落在孟姜塬下的这座书院的深远影响。
  “书院”是一个厚重的词汇,最早读到“书院”的名字时还是在中学时代。我在一本文学刊物里读到了一篇访问“岳麓书院”的游记,文章中充满了对这所千年学府的崇敬和思考,字里行间浸润着浓浓的文人情怀。在这篇文章里,我还第一次读到了北宋理学创始人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触动了当时还很年轻幼稚的我,让我知道了古代读书人的志向和情怀,也让懵懵懂懂的我有了朦胧的理想。后来,我得知了不仅有岳麓书院,还有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等等很多书院,它们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为士子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书院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学术的繁荣、文明的对外传播。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唯有书籍和书院将历史的盛衰、文化的发展和文人的思考保存下来,并传承下去。所以说,“书院”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的圣殿、精神的家园。
  2017年9月,和谷老师创建了铜川的黄堡书院,和谷文学馆率先建成开放,这可是那年引起轰动的一件盛事。当年在开馆仪式上,和谷老师说:“它(黄堡书院)的文化价值在于收集、继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地域历史文脉,必将成为陕西省渭北一带的又一个文化高地。”而和谷老师和他的文学馆就是黄堡书院的核心和灵魂。走进文学馆的人,无不被收藏在这里的老师的作品和精神轨迹所震撼。和谷老师是铜川作家仰视的高山,更是铜川作家为人为文的榜样!
  后来,黄堡书院又陆续建成了史家展馆、喻德江陶瓷馆、川淮藏书馆、地域文史馆、民俗书画馆等。这里记录了铜川的人物和历史,展示了丰富的铜川地域文化,它是铜川乃至陕西一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和标志。
  黄堡书院的门楼简约古朴,院内环境幽雅,大树林立,梧桐参天。我常常想,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永远无法成长为这里的一棵大树,但是我们都可以成为大树上的一片树叶。树叶虽然微小,却是大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和绿色的族属为这个世界带来绿荫、制造氧气、增加活力。而我们个人,也可以享受一片叶子的简单和宁静。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成为梧桐树上的一片树叶,我会用心体验四季的轮回,感受自然界的循环和生命的律动。我必须使自己的轮廓完整呈心形,我必须吸收养分让叶脉清晰、成熟、厚重,我要让自己的颜色从初春的嫩绿到深秋的金黄,一直都色彩鲜明,即使到了冬天成为棕红色的落叶,我也会优雅地转身,回归大地,让文学永远年轻!但是我永远仰慕这些大树,因为它们,这个世界才有了榜样,有了高度和标杆;因为它们,高楼大厦才有了栋梁;因为它们,我们才能穿越迷雾,一路前行。
  作者简介
  张俊英,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能化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王益区作家协会会员。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