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坚持全链条闭环管理

多举措打造垃圾分类“铜川模式”

2024年11月27日 字数:1283

  ■记者 严利君 文/图
  11月21日上午,铜川市举办“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惠民利民”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铜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苗源以《坚持全链条闭环管理 打造垃圾分类“铜川模式”》进行发布,铜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副局长郭铁卫共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铜川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工作要求,紧扣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大环节,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72个社区、563个小区实现了生活垃圾四分类,覆盖率达97.5%,投放点改造提升占比78.9%,回收利用率37.5%,无害化处理率100%,建立了“前端分类精准化、中端运输规范化、末端处理多元化、回收利用资源化”的全链条体系,形成了生活垃圾分类“铜川模式”。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84个小城市评估中排名第15名,位列二档“成效较好”序列,较去年提升一档,上升19名,实现了争先进位。
  铜川市出台了《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备标准及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规范》等30余项规范标准,形成了从前端投放到末端处理的全过程政策体系和标准支撑。《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已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2023年10月1日已正式施行。
  铜川市健全评估机制,出台了《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量化评估办法》,每月对全市居住小区、公共机构、公共场所的设施管理、责任落实、宣传引导等分类成效进行现场评估,评估结果与奖补资金挂钩,奖优罚劣;今年以来,已对全市2185个点位开展了2轮次全覆盖的评估检查,督促整改问题1680个,形成了同向发力、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
  铜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将新区作为全市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省级试点区,按照“打造示范模式、全域整体推进”的建设思路,全区72个小区建成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收集房(亭)220座、可回收物智能回收屋(箱)49座、再生资源回收站(点)65座,实现了可回收物回收网络全覆盖。
  铜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统筹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将印台区作为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了全区72个行政村、389个自然组、2.4万余户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全覆盖。
  铜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按照“一类垃圾一类车”的要求,全市配备“四分类”运输车辆120辆,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50吨/天;建立分类收运专线,实行专车专运,可回收物直运至铜川环保产业园进行二次加工利用,厨余垃圾由专用车辆运至市餐厨垃圾集中处理中心进行堆肥处理,有害垃圾每月集中收运至铜川环保产业园暂存后定期处理,其他垃圾每日收运至焚烧发电厂焚烧处理,让“垃圾去哪儿”有迹可循,增强了群众对垃圾分类的信心。铜川市“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全市市域生活垃圾实现了“全焚烧”“零填埋”。截至目前,铜川市已累计焚烧处理生活垃圾44.36万吨,发电量约1.78亿度。
  下一步,铜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着力从责任落实、体系建设、习惯养成上下功夫,持续提升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整体成效。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