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直播间“零元购”成堆快递塞满屋

父母线上买买买 子女为此操碎心

2024年11月26日 字数:2235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父母的“购物欲”已成为他们的一大烦恼,尤其是父母接触到网购之后。相较于年轻人,老人们似乎更难抵挡网络低价的诱惑,各种已被年轻人“屏蔽”的网购套路,却仍在老年群体间频繁上演。于是,你买我退、善后维权的戏码在很多家庭上演着。为了捂住父母的“钱袋子”,这些年轻人真是操碎了心。
  老父亲掉进“零元购”陷阱
  “谁知道看个网络小说,也能有这么多坑。”赵先生最近收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包裹,里面都是一些自己从未买过的东西。一通询问才“破了案”:原来这些包裹都是老父亲下的单。
  “我爸并不是真的想买,这些都是他在用手机看小说时弹出来的广告。”赵先生说,老人以为点一下就能回到小说页面,结果跳转到了购物页面。赵先生表示,如果只是到这一步,关上就好了。但让人无奈的是,一些不太正规的小视频购物广告,会让老人误以为是免费领商品的,再加上小视频里对商品功效的吹嘘和商家“先用后付”的销售方式,这些包裹就这样被“源源不断”地送到家里了。而直到收到包裹,被扣了费用,他的父亲才知道“领”这些东西是要花钱的。
  婆婆买了3万多元的“百元首饰”
  相比于赵先生的父亲在网上“被购物”的经历,薛女士的苦恼则实打实地来自沉迷于网购的婆婆。
  “婆婆频频给我送东西,有皮草、首饰,还有工艺品。这些都是她在直播间买的,但也都是她用不到、我也不会用的东西。”薛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自从婆婆接触到了直播购物,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一开始是邻居阿姨推荐,说在直播间购物比买早市里的东西还便宜,我婆婆就迷上了在直播间购物。”薛女士说,由于老人看的多是单一类型商品的直播,因此家里囤的都是同类型商品,仅床上四件套就有十几套,“在最贵一两百块钱一件的首饰直播间,我婆婆一个月就花了3万多元。”
  东西买多了,老人就会把其中的一部分送人。之所以没选择退货,一是因为不会操作,另一个原因是她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还能退。
  “我们也劝过她不要再看了,但她就是戒不掉,甚至有一种‘上瘾’的感觉,一天不看就坐立难安。”如今,薛女士婆婆家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有的甚至连快递箱都没拆,就被堆到了房间的一角。
   保健品“会销”的线上变种
  如果说薛女士的婆婆还只是沉迷于在直播间购物的话,那么,在徐小姐看来,自己的妈妈已经踏进了保健品的销售陷阱了。
  “我只要看到我妈手机里的微信群,脑子里就‘嗡嗡’的。”徐小姐告诉记者,她帮妈妈清理手机内存时,发现妈妈每天在20多个微信群里“打卡”。“打卡”内容出奇一致,都是“课程已学习完毕”。仔细询问后,徐小姐才发现,这些所谓的“学习课程”就是在固定的时间段看直播或者在某个公众号里看视频。她也点击了一些视频,发现虽然推荐的产品不同,但无一例外的全部是所谓的“医院专家”讲课,最终都是在推荐所谓的“保健品”。
  她从母亲家里找出了很多被刻意藏起来的所谓的“保健品”。有枣核做的枕头、挂件,有不知名的“保健酒”、胶囊以及各种花草茶等。询问过后才知道,妈妈是参加一个领鸡蛋的活动时加的这些微信。对方承诺,只要按时完成“线上听课”,就能一直领取各种礼品。“这简直就是前几年保健品‘会销’的线上变种。”徐小姐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部分养生直播间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坑老”链条:首先是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老年人关注,通常会以免费送鸡蛋等方式进行引诱,随后通过这些引流手段将老年人吸引进特定的网络聊天群组,再在这些群组中定期发布直播链接,引导
  老年人观看“打卡”。
  在这些所谓的“私域直播间”内,毫无例外地都会有一些“养生专家”制造健康焦虑情绪,夸大其词地推销各类保健产品。
  ■支招
  老年人如何捂住“钱袋子”
  此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24年第一季度投诉热点分析中提及,首个热点问题就是老年群体频陷网络消费“陷阱”。多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大多数老年人对网络环境熟悉程度不高,在缺乏必要引导和帮助的情况下,不清楚举报投诉的规则和渠道;部分商家售后客服如同虚设,电商平台消极履行应尽责任,且侵权行为鉴定规则复杂、维权成本过高,让老年人望而却步。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对于老年人来说,尝试各种网络购物新模式、新业态,不仅是追求新的生活方式,还是他们想要跟上时代发展、努力融入当下的表现之一。但是,新消费模式和新消费业态本身就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
  “我们的消协组织和监管部门一般会优先处理老年人的消费投诉。”陈音江表示,老年人遇到问题需要维权时,往往存在体力和精力不足的问题,“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在这些新消费模式或业态中遇到侵权问题,往往搞不清楚怎么维权,甚至找不到维权主体,最后往往主动放弃维权,自认倒霉。”
  他建议,除了相关经营者要诚信守法经营,主动推进适老化消费场景,自觉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还要从立法、监管和教育引导等方面向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予以倾斜保护。今年7月1日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专门强调,不得通过虚假宣传治疗、保健、养生等功效诱导老年人购买明显不符合其实际需求的商品或服务,但将来还要进一步从立法层面加大对老年人消费权益的保护力度。此外,老年人自己也应多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和消费常识,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
  中消协则建议相关部门针对利用网络侵害老年消费者权益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整治。街道和社区可组织开展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网络素养培训班,教育老年人不轻易点击不明网络链接、不泄露个人隐私信息,不断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据《北京青年报》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