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梦见了路遥
2024年11月15日
字数:2296
■刘凤梅
1
我与路遥是同村的人,住家只有一河之隔。童年的路遥,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不服输,永远不甘于命运的摆布。
我们家境都不好,而路遥家更贫寒些。上小学时,饥一顿饱一顿,总还能凑合过来。他考入完小后,吃住在学校,家中供他上学就很艰难。那时,伯母几乎逢集就进城,她常常挎个篮子,篮子里不是红薯、洋芋,就是南瓜、水果之类。这些东西只能卖上几角,或者一元多钱。一旦钱到手,她就跑到学校送给路遥。
1963年,路遥考入延川中学。伯父无可奈何地对他说:“中学就别上了,回来受苦吧(陕北话做农活)!”看着别的孩子活蹦乱跳地去上学,路遥的心里好痛苦。有一天他跑到我家,哭着对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我父亲说:“干大,我想上学,你给我想想办法吧。”
我父亲与路遥的父亲是结拜弟兄,两家关系很好。看着他那样伤心,我父亲心里也十分难受。那年月要借点粮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好在我父亲为人仗义,在群众中很有威望。他跑了好多地方,总算借了二斗黑豆。有了粮,他就可以上学了,他好高兴啊!学校虽然进了,但是更加艰苦的日子也开始了。对路遥而言,最大的考验就是饥饿。
1970年3月,我参加了工作,离开了延川。1973年夏,路遥突然来信索要高考复习资料。他说:“准备考大学。”我便寄了一些资料给他。不久,他来信告诉我:“已被延安大学录取。”
1975年,我大学毕业回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路遥还在上学。一次,他来到我的办公室,穿一双很破的布鞋,脚趾都露了出来。腿上穿一条铁灰色的涤纶裤,裤缝扯开有半尺长。我要为他缝,他有些不好意思。我说:“我们不是姐弟吗?”他笑笑说:“那你缝吧!”
2
这期间,他不断地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其文学天才逐步显露出来。他与谷溪等人一起编辑出版了诗歌集《山花》。在文艺界的“万马齐喑”状态中,这本诗集的出版如一枝报春的迎春花,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本诗集的问世不仅提高了路遥的知名度,也基本奠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已经调至西安工作。一次,我去文学界的朋友陈泽顺家里玩,刚坐下路遥也来了。他便对我说:“我还没吃早饭呢,凤梅,你去给我做一碗揪面片。”我们一听都愣住了。当时是下午3点多钟,他竟然没吃早饭。我挽了袖子准备进厨房,陈泽顺的妻子袁平说:“你们聊,我来做饭。”我本来就不太会做饭,到了别人家里更寻不上头绪,便坐下聊了起来。
袁平很麻利,不一会就将一小盆揪面片端上来。那是花颜色的搪瓷小盆,盛了满满一盆面片。路遥接过盆,便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得津津有味,让我这个一向胃口不好的人羡慕至极。
路遥喜欢吃家乡饭,我多次对他说:“想吃陕北饭,就到我家来。”可他始终没有单独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为吃一顿饭跑那么远,太费时间。”也许他舍不得时间,使他的生活一直处于一种凑合状态。普通的陕北饭食,竟成了他经常企盼的享受。
3
只要读过路遥作品的人,你就不难发现这些作品中有他的生活痕迹,如《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中的许多故事、人物原型及环境描写,都来自陕北。凡是我们家乡的人,只要打开《人生》,就会找到熟悉的地理环境和人物原型。如高加林所敬重的德顺老汉,原型就是村中的一位鳏夫。他心肠特别好,疏财仗义,很受村里人的敬重。这位老汉特别喜欢路遥,童年的路遥受过他的不少照顾。路遥选用这个人物形象,足见他对陕北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
陕北是路遥走向文学路的出发点,也是他创作的主要基地,许多重要的小说都是在陕北完成的。在《人生》写作前,路遥曾打电话告诉我:“要来延安搞创作,请给我找个僻静的地方。”接电话后,我为此事奔波,最后选在延安枣园革命旧址梨园内的一幢房子。几天后,他又来电话:“已在甘泉县动笔,就不再来延安了。”
大学毕业后,路遥一直生活在西安,但他与陕北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眷恋。差不多每年都要回陕北住些日子。至1990年,他已在西安生活了十几年,可他仍觉得不习惯。他想吃陕北的豆钱钱饭、荞面搅团、揪面片、酸白菜等。他留恋陕北的沟壑和山峁,陶醉陕北的风情文化,只要有空,他会情不自禁地哼唱信天游,与朋友畅谈陕北的人和事。
1992年2月上旬,路遥住进了延安地区医院,腹痛使他什么东西也吃不进去。可他还是在念叨陕北饭——小米稀饭、荞面搅团……
那时同学、朋友们便天天变着花样地为他做这些吃食。他转院回西安后,大家去看望他。他念叨的仍是陕北饭,说:“等病好后,让我妈好好为我做几顿陕北饭。”我说:“我什么东西都有,我给你做。”他说:“这么远,怎么送?”我说:“我想办法送。”他想了想说:“算了吧,太远了!”回到家,我便考虑为他送饭的问题。这时,他托人打来电话问我要陕北的干盐菜。我到处去寻找,没有找到,便托一位朋友从陕北捎来一些。
我正准备做点陕北饭,连同干盐菜一同送去,恰在这时患了感冒。我想等感冒好点后去送,谁知竟耽搁了与他的最后见面。后来我才知道,那正是他最痛苦的两天,身旁除了束手无策的九弟外,别无一人。假若我当时去,也许还能帮他一点什么忙。
作者简介
刘凤梅,女,1947年生,陕西省延川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197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先后供职于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地区妇联、延安地委党史办、陕西省人民检察院。退休前为《党风与廉政》杂志社副主编。出版著作有小说集《春夜静悄悄》《月是故乡明》,长篇传记文学《谢子长》,长篇报告文学《黄土魂》《三秦赤子》,报告文学集《高原,星光灿烂》。与他人合著有《陕甘宁边区革命史》《荡涤》《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圣地延安》《中共中央在延安大事记》《呼唤与渴望》《覆辙》等多部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人物》等报刊发表小说、论文、散文、通讯等各类文章80多万字,作品曾20多次获奖。
1
我与路遥是同村的人,住家只有一河之隔。童年的路遥,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不服输,永远不甘于命运的摆布。
我们家境都不好,而路遥家更贫寒些。上小学时,饥一顿饱一顿,总还能凑合过来。他考入完小后,吃住在学校,家中供他上学就很艰难。那时,伯母几乎逢集就进城,她常常挎个篮子,篮子里不是红薯、洋芋,就是南瓜、水果之类。这些东西只能卖上几角,或者一元多钱。一旦钱到手,她就跑到学校送给路遥。
1963年,路遥考入延川中学。伯父无可奈何地对他说:“中学就别上了,回来受苦吧(陕北话做农活)!”看着别的孩子活蹦乱跳地去上学,路遥的心里好痛苦。有一天他跑到我家,哭着对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我父亲说:“干大,我想上学,你给我想想办法吧。”
我父亲与路遥的父亲是结拜弟兄,两家关系很好。看着他那样伤心,我父亲心里也十分难受。那年月要借点粮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好在我父亲为人仗义,在群众中很有威望。他跑了好多地方,总算借了二斗黑豆。有了粮,他就可以上学了,他好高兴啊!学校虽然进了,但是更加艰苦的日子也开始了。对路遥而言,最大的考验就是饥饿。
1970年3月,我参加了工作,离开了延川。1973年夏,路遥突然来信索要高考复习资料。他说:“准备考大学。”我便寄了一些资料给他。不久,他来信告诉我:“已被延安大学录取。”
1975年,我大学毕业回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路遥还在上学。一次,他来到我的办公室,穿一双很破的布鞋,脚趾都露了出来。腿上穿一条铁灰色的涤纶裤,裤缝扯开有半尺长。我要为他缝,他有些不好意思。我说:“我们不是姐弟吗?”他笑笑说:“那你缝吧!”
2
这期间,他不断地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其文学天才逐步显露出来。他与谷溪等人一起编辑出版了诗歌集《山花》。在文艺界的“万马齐喑”状态中,这本诗集的出版如一枝报春的迎春花,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本诗集的问世不仅提高了路遥的知名度,也基本奠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已经调至西安工作。一次,我去文学界的朋友陈泽顺家里玩,刚坐下路遥也来了。他便对我说:“我还没吃早饭呢,凤梅,你去给我做一碗揪面片。”我们一听都愣住了。当时是下午3点多钟,他竟然没吃早饭。我挽了袖子准备进厨房,陈泽顺的妻子袁平说:“你们聊,我来做饭。”我本来就不太会做饭,到了别人家里更寻不上头绪,便坐下聊了起来。
袁平很麻利,不一会就将一小盆揪面片端上来。那是花颜色的搪瓷小盆,盛了满满一盆面片。路遥接过盆,便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得津津有味,让我这个一向胃口不好的人羡慕至极。
路遥喜欢吃家乡饭,我多次对他说:“想吃陕北饭,就到我家来。”可他始终没有单独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为吃一顿饭跑那么远,太费时间。”也许他舍不得时间,使他的生活一直处于一种凑合状态。普通的陕北饭食,竟成了他经常企盼的享受。
3
只要读过路遥作品的人,你就不难发现这些作品中有他的生活痕迹,如《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中的许多故事、人物原型及环境描写,都来自陕北。凡是我们家乡的人,只要打开《人生》,就会找到熟悉的地理环境和人物原型。如高加林所敬重的德顺老汉,原型就是村中的一位鳏夫。他心肠特别好,疏财仗义,很受村里人的敬重。这位老汉特别喜欢路遥,童年的路遥受过他的不少照顾。路遥选用这个人物形象,足见他对陕北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
陕北是路遥走向文学路的出发点,也是他创作的主要基地,许多重要的小说都是在陕北完成的。在《人生》写作前,路遥曾打电话告诉我:“要来延安搞创作,请给我找个僻静的地方。”接电话后,我为此事奔波,最后选在延安枣园革命旧址梨园内的一幢房子。几天后,他又来电话:“已在甘泉县动笔,就不再来延安了。”
大学毕业后,路遥一直生活在西安,但他与陕北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眷恋。差不多每年都要回陕北住些日子。至1990年,他已在西安生活了十几年,可他仍觉得不习惯。他想吃陕北的豆钱钱饭、荞面搅团、揪面片、酸白菜等。他留恋陕北的沟壑和山峁,陶醉陕北的风情文化,只要有空,他会情不自禁地哼唱信天游,与朋友畅谈陕北的人和事。
1992年2月上旬,路遥住进了延安地区医院,腹痛使他什么东西也吃不进去。可他还是在念叨陕北饭——小米稀饭、荞面搅团……
那时同学、朋友们便天天变着花样地为他做这些吃食。他转院回西安后,大家去看望他。他念叨的仍是陕北饭,说:“等病好后,让我妈好好为我做几顿陕北饭。”我说:“我什么东西都有,我给你做。”他说:“这么远,怎么送?”我说:“我想办法送。”他想了想说:“算了吧,太远了!”回到家,我便考虑为他送饭的问题。这时,他托人打来电话问我要陕北的干盐菜。我到处去寻找,没有找到,便托一位朋友从陕北捎来一些。
我正准备做点陕北饭,连同干盐菜一同送去,恰在这时患了感冒。我想等感冒好点后去送,谁知竟耽搁了与他的最后见面。后来我才知道,那正是他最痛苦的两天,身旁除了束手无策的九弟外,别无一人。假若我当时去,也许还能帮他一点什么忙。
作者简介
刘凤梅,女,1947年生,陕西省延川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197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先后供职于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地区妇联、延安地委党史办、陕西省人民检察院。退休前为《党风与廉政》杂志社副主编。出版著作有小说集《春夜静悄悄》《月是故乡明》,长篇传记文学《谢子长》,长篇报告文学《黄土魂》《三秦赤子》,报告文学集《高原,星光灿烂》。与他人合著有《陕甘宁边区革命史》《荡涤》《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圣地延安》《中共中央在延安大事记》《呼唤与渴望》《覆辙》等多部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人物》等报刊发表小说、论文、散文、通讯等各类文章80多万字,作品曾20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