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上祭路遥
2024年11月06日
字数:1888
■吴浩
时间飞逝,高速转动的车轮犹如历史的年轮一样一晃而过。不觉中,车就驶入延安地界,窗外绿树成荫,郁郁葱葱,黄土高原穿上了绿装,当年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口号变成了现实,也印证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训。
孟春的延安,花团锦簇,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映入眼帘,到了校园宿舍,放下行李,来不及休息,也来不及欣赏校园的美景,邀请两位同仁去文汇山上祭拜“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伟大作家路遥。两位欣然应许,说走就走。进了延大校园,我们找不到上山的路。问同学,路遥的墓地文汇山咋走?得到的是“不知道”,问了三四个同学,都回答:“不知道。”怪事,难道我们走错了,这不是延大吗?我说还是问问年龄大的吧。一个老婆婆走了过来,我们走上去问,文汇山咋走呢?就是埋路遥的那座山。老婆婆回答,那是路遥山,什么文汇山!就从这里过去再从那里上去就到了。我们答谢后,按照老婆婆指的路线开始上山。一条小路从延大的后面通向山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的名句一下子涌上心头。路遥的墓地坐落在文汇山的半山腰,依靠着延大,俯瞰着延大,犹如一个婴儿躺在母亲的怀抱中静静地入睡,这不正是路遥的那句“温暖的摇篮”吗?文汇山,因路遥而名。
到了墓地,我们说,伟大的路遥老师,我们借此机会来看看你。我们给路遥老师三鞠躬,路遥老师的喷绘照片在墓碑下肃立,我知道路遥老师不但爱抽烟,而且烟瘾大。我问谁拿着烟,给路遥老师抽支烟吧。同行的雄飞掏出香烟给路遥老师点了起来。春季的陕北,多风,烟点着后,没办法敬献,风一吹就倒了。我拿起路遥的照片,把烟压到了墓碑避风的侧面。我们讨论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早晨从中午开始》等大作。路遥老师的著作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靠的就是教会年青一代如何去奋斗,如何战胜困难。那年,我在西安东大街新华书店瞎逛,在陕西作家的专栏前驻足“淘宝”,两个外省的女大学生指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说,到了陕西没有读过《平凡的世界》就等于没来陕西。这是对路遥的作品多么认可啊,竟然成了宣传陕西的广告语。
记得1992年冬天,那时我们还居住在乡下,礼拜五,父亲骑着自行车从县城的单位回来,给我们讲县城里的事情。说到著名作家路遥去世了,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路遥是谁,也没有问过父亲。没过多久,父亲带回来一本小字版的缩印本《平凡的世界》,父亲读完后,给我们讲解故事里的人物故事,激励我们认真学习,刻苦努力,走出大山,早成大器。我至今也记着母亲给我们讲述的路遥《人生》里面的情节故事。举家搬迁,跟随父亲进城求学,那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静静地躺在父亲的书柜里。上了中学后,我们兄妹也开始翻阅父亲的藏书,《平凡的世界》也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也在平凡的世界中开始新的生活,参加工作,走上社会,在平凡的世界中开启了平凡的人生。后来,接触的人和读的书多了起来,听他们讲述路遥的故事,那又是另一番味道。
有一位哲人说过,纪念一位作家,就再读一遍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也就成了我们兄弟姐妹的收藏书,每人家里都有一套《平凡的世界》。路遥文集五卷本出版后,父亲又购买了一套送我学习。现在我们的孩子也又开始读上了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影响了我们家的三代人。在寒暑假,带上孩子回到我的农村老家体验生活的时候,“10后”的孩子们看到家乡的父老乡亲的居所和生活、劳动的场面,有感而发地说,陕北农村生活和《平凡的世界》里是一模一样的。是啊,路遥把陕北农村生活写全了,把陕北的父老乡亲叙活了,把黄土高原的景象记实了。农村的生活就是平凡的世界,热爱生活的父老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个好的天年就是他们的期盼,遇到个风调雨顺的年头就是农人们的福分,也就是他们这一年的收获。他们一辈子在黄土高原上用勤劳的双手营务庄稼,本分做人,他们常说“人哄土地一春,地就哄人一年”。他们那种敬畏自然、敬畏土地的思想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
市面上,我能见到的研究路遥的书籍,都会购买学习。谷溪老师编辑的《路遥研究》,每期都给我邮寄一本学习、收藏。合作老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编辑出版的《信天游》报纸发表他和路遥的故事送我学习借鉴。张艳茜老师的《平凡世界里的路遥》、厚夫老师的《路遥传》、贺智利老师的《黄土地的儿子》、王刚老师的《路遥年谱》等著作都是我案头收藏学习的书籍。路遥是文学道路上的殉难者,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传承,他的文学价值得我们几代人挖掘,他的文学旗帜将会高高飘扬在中国文坛上。
看到“我读路遥”征文,心中由衷地写点文字来纪念伟大的作家路遥老师,也算是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对路遥老师的一种敬意吧!
路遥依然活着,活在后人们的心中!
时间飞逝,高速转动的车轮犹如历史的年轮一样一晃而过。不觉中,车就驶入延安地界,窗外绿树成荫,郁郁葱葱,黄土高原穿上了绿装,当年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口号变成了现实,也印证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训。
孟春的延安,花团锦簇,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映入眼帘,到了校园宿舍,放下行李,来不及休息,也来不及欣赏校园的美景,邀请两位同仁去文汇山上祭拜“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伟大作家路遥。两位欣然应许,说走就走。进了延大校园,我们找不到上山的路。问同学,路遥的墓地文汇山咋走?得到的是“不知道”,问了三四个同学,都回答:“不知道。”怪事,难道我们走错了,这不是延大吗?我说还是问问年龄大的吧。一个老婆婆走了过来,我们走上去问,文汇山咋走呢?就是埋路遥的那座山。老婆婆回答,那是路遥山,什么文汇山!就从这里过去再从那里上去就到了。我们答谢后,按照老婆婆指的路线开始上山。一条小路从延大的后面通向山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的名句一下子涌上心头。路遥的墓地坐落在文汇山的半山腰,依靠着延大,俯瞰着延大,犹如一个婴儿躺在母亲的怀抱中静静地入睡,这不正是路遥的那句“温暖的摇篮”吗?文汇山,因路遥而名。
到了墓地,我们说,伟大的路遥老师,我们借此机会来看看你。我们给路遥老师三鞠躬,路遥老师的喷绘照片在墓碑下肃立,我知道路遥老师不但爱抽烟,而且烟瘾大。我问谁拿着烟,给路遥老师抽支烟吧。同行的雄飞掏出香烟给路遥老师点了起来。春季的陕北,多风,烟点着后,没办法敬献,风一吹就倒了。我拿起路遥的照片,把烟压到了墓碑避风的侧面。我们讨论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早晨从中午开始》等大作。路遥老师的著作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靠的就是教会年青一代如何去奋斗,如何战胜困难。那年,我在西安东大街新华书店瞎逛,在陕西作家的专栏前驻足“淘宝”,两个外省的女大学生指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说,到了陕西没有读过《平凡的世界》就等于没来陕西。这是对路遥的作品多么认可啊,竟然成了宣传陕西的广告语。
记得1992年冬天,那时我们还居住在乡下,礼拜五,父亲骑着自行车从县城的单位回来,给我们讲县城里的事情。说到著名作家路遥去世了,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路遥是谁,也没有问过父亲。没过多久,父亲带回来一本小字版的缩印本《平凡的世界》,父亲读完后,给我们讲解故事里的人物故事,激励我们认真学习,刻苦努力,走出大山,早成大器。我至今也记着母亲给我们讲述的路遥《人生》里面的情节故事。举家搬迁,跟随父亲进城求学,那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静静地躺在父亲的书柜里。上了中学后,我们兄妹也开始翻阅父亲的藏书,《平凡的世界》也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也在平凡的世界中开始新的生活,参加工作,走上社会,在平凡的世界中开启了平凡的人生。后来,接触的人和读的书多了起来,听他们讲述路遥的故事,那又是另一番味道。
有一位哲人说过,纪念一位作家,就再读一遍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也就成了我们兄弟姐妹的收藏书,每人家里都有一套《平凡的世界》。路遥文集五卷本出版后,父亲又购买了一套送我学习。现在我们的孩子也又开始读上了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影响了我们家的三代人。在寒暑假,带上孩子回到我的农村老家体验生活的时候,“10后”的孩子们看到家乡的父老乡亲的居所和生活、劳动的场面,有感而发地说,陕北农村生活和《平凡的世界》里是一模一样的。是啊,路遥把陕北农村生活写全了,把陕北的父老乡亲叙活了,把黄土高原的景象记实了。农村的生活就是平凡的世界,热爱生活的父老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个好的天年就是他们的期盼,遇到个风调雨顺的年头就是农人们的福分,也就是他们这一年的收获。他们一辈子在黄土高原上用勤劳的双手营务庄稼,本分做人,他们常说“人哄土地一春,地就哄人一年”。他们那种敬畏自然、敬畏土地的思想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
市面上,我能见到的研究路遥的书籍,都会购买学习。谷溪老师编辑的《路遥研究》,每期都给我邮寄一本学习、收藏。合作老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编辑出版的《信天游》报纸发表他和路遥的故事送我学习借鉴。张艳茜老师的《平凡世界里的路遥》、厚夫老师的《路遥传》、贺智利老师的《黄土地的儿子》、王刚老师的《路遥年谱》等著作都是我案头收藏学习的书籍。路遥是文学道路上的殉难者,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传承,他的文学价值得我们几代人挖掘,他的文学旗帜将会高高飘扬在中国文坛上。
看到“我读路遥”征文,心中由衷地写点文字来纪念伟大的作家路遥老师,也算是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对路遥老师的一种敬意吧!
路遥依然活着,活在后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