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架下
2024年11月06日
字数:2753
■严维佳
已记不清上次进沣峪口是几年前的事了。对于秦岭北麓24峪中距离西安市区最近的峪口,常常觉得这里既很近,又很远,甚至有了些许生疏感。
甲辰大暑之日,与家人驱车沿西万路南行,入沣峪口,顺G210国道进山,因逢暑假周末,一路山路蜿蜒,车流缓行,游人熙攘,一切都显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秦岭依旧,山河无恙,景色依稀。陌生的是,从前常去的村头河边那以土鸡野菜、腊肉河鱼为特色的农家乐,大多变成了精致简洁、生态宜居的茶舍山房、精品民宿,引得人们扶老携幼,感受这里难得的清静与清凉。
时至正午,我们选在喂子坪九龙潭附近的“双林农家乐”吃午饭。这是河边一家被巨大的树藤掩映着的农家小院,进入小院,我竟被四周遮天蔽日、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树木所吸引了。
“这是咱秦岭山里特有的野生猕猴桃,别看它小,等熟了,甜着哩。”看我望着藤架子发呆,农家乐的主妇兼主厨从身边过,边走边说。只见十几株猕猴桃树从院子四周生下根来,树干足足有小胳膊粗细,它们干裂着、扭曲着、盘绕着爬上三四米高的钢架,圆圆的叶子铺满了网架,遮住了阳光,造就了阴凉。架下挂满了数不清的果实,它们相互拥挤着、重叠着,探出毛茸茸、圆乎乎的小脑袋,似乎在争先恐后地目睹院里的客人们。
说话间,一阵穿堂山风打落了几枚鸡蛋般大小的桃子,主人拾起,分送给大家。小外孙最是迫不及待了,只见他一口咬了下去,顿时打了个寒战,那挤眉弄眼、紧鼻吐舌、满脸痛苦之状,惹得大家忍俊不禁。
“姥爷,这猕猴桃咋这么酸,还是绿心的,没我妈昨天给我买的黄心猕猴桃甜。”我知道,他说的是我女儿在水果超市里买的、原产于新西兰的猕猴桃——奇异果。这,不禁勾起了我对一段往事的回忆。
记得那是十年前的2014年末,我在咸阳市分管农业农村工作,为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紧邻陕西猕猴桃主产区的武功县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我随陕西农业考察团出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从悉尼飞往奥克兰要3个多小时,空中俯瞰新西兰,2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就犹如漂浮在南太平洋上的两叶方舟,与世隔绝,因而这里也被称为地球上最孤独的国家。奥克兰位于新西兰北岛,四面环海,天蓝地绿,牛羊遍地,人口却跟咸阳市差不多,只有500多万,真正的地广人稀,仿佛就是一个大农村。
可正是新西兰独特的火山地貌和湿润的海洋气候,造就了这里发达的畜牧业和农业、果业,尤其适合猕猴桃的生长。只是相对于中国而言,这种黄心、无毛、个体小、耐储存的猕猴桃有一个更奇特的名字——奇异果。
翌日,我们抵达位于奥克兰郊外30多公里处的大型奇异果种植农场参观。素有“帆船之都”的奥克兰正值冬季,海风凛冽,暖阳普照,绿草如茵,空气清新。
刚一下车,热情好客的当地土著马里人手持长棍、头插羽毛、双目圆睁、上身赤裸、腰束皮草,脚下迈着整齐的步伐,载歌载舞,以特有的民族礼仪欢迎我们。
在与农场主行完“碰鼻礼”后,我们被邀请乘坐直升机参观农场全貌。伴随着直升机巨大的轰鸣声,从空中俯瞰,数千公顷的种植园内高大的防风林木将田野分割得整齐划一、阡陌纵横。一排排猕猴桃架排列有序,极具规模,在阳光映照下仿佛巨大的棋盘和无垠的绿洲,令人震撼不已。
走下直升机,我们驱车来到其中的两处果园,只见园内每排果架均种植统一,树形粗壮,滴灌喷灌一应俱全。架下利用枝条还田、绿草固表,果园四周的防风林以高大粗壮的水杉、松柏密植排列,修剪成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极好挡住了南太平洋海风对果树的侵袭。在分拣、清洗、包装车间,主人边走边介绍,每到收获季节,这里全程机械分选、自动清洗、智能包装,航空物流直接销往世界各地。
尽管我们到访时早已错过了采摘季节,可农场的游客体验中心里依然十分热闹。在座谈交流之前,我们除了品尝各种品种、口味的奇异果外,还被各种果干、果冻、果饼、果脯和果酒所吸引,这里简直就是奇异果的嘉年华、百味园。让我们不禁感叹,新西兰人除了培育出数十种口味各异的奇异果品种外,还开发出如此多的衍生产品,真是把一个“小果子”做成了“大产业”。
轻松愉快的互动交流中,农场负责人自豪地说,新西兰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出口奇异果以来,目前全国已有种植面积20多万亩,年产50余万吨,几乎全部出口,出口总量约占世界的八分之一,位列世界前三。可正当我们一行人感到既羡慕又感慨时,他们却说,“这还要感谢中国,因为中国才是奇异果真正的家乡,也是我们最大的海外销售地。它给我们和当地马里人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听说你们要来,土著马里人就自发前来欢迎你们……”
“姥爷,刚才姥姥给我说,那黄心的猕猴桃是外国人从我们中国偷走的,是吗?”在我沉思回忆时,作为高级农艺师的妻子正在给他讲述奇异果与猕猴桃的故事。
“是啊,要不然,外国人怎么说要感谢中国呢。”
原来,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清王朝,中国独特植物区系的植物组成及其丰富的植物资源,是众多外国植物采集者猎奇和西方列强掠夺的目标,导致数以万计的植物品种资源外流。以猕猴桃为例,仅1899年~1911年间,英国植物采集家威尔逊先后4次来中国为英国苗木公司采集了百余属、一千多种植物种子,其中就包括1903年采自秦岭巴山及神农架地区,并通过武汉海关,运往英国皇家园艺展和美国植物引种站的猕猴桃种子。
但真正把猕猴桃引入新西兰的,是新西兰旺加努伊中学的女校长——伊莎贝尔·费雷瑟。1904年,她来中国探访其在湖北宜昌苏格兰教堂从事传教工作的妹妹卡蒂时,直接或间接从威尔逊手上得到了几株猕猴桃种子,并偷偷把它带回新西兰,辗转送给当地苗圃商人亚历山大·阿里森,于1910年培育成功,1924年开始大范围种植,从此成为了世界猕猴桃产业的发端。伊莎贝尔也获得当年“新西兰年度人物”和《新西兰先驱报》评选的“150年间最伟大的新西兰人”而名垂青史。
不得不说,正是新西兰历经半个多世纪原始驯化、试验栽培、嫁接育苗、规范种植和规模化开拓国际市场的不懈努力,这种原名为“中国醋栗”的、外形与新西兰国鸟(Kiwi鸟)酷似的水果,才以基维果、奇异果的名字正式进入国际市场,2002年又重新回到了它的祖国,进入了中国市场。
然而,此时的奇异果与原生猕猴桃相比,早已换成了无毛的洋装,变成了黄心的洋果,叫成了奇异的洋名,身价也是普通百姓高不可攀的洋货。而中国的猕猴桃商业化栽培直到1978年才开始进步,以陕西秦岭北麓为主要核心产区的猕猴桃产业才渐成规模……
“开饭了!”随着“双林农家乐”老板的一声吆喝,大家围坐到桌前,我却没心思动筷子。透过猕猴桃架下浓密的果实和树叶,我的视线飘向了秦岭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和山上漫山遍野的绿植。
俗话说“秦巴无闲草,遍地都是宝。”秦岭,不仅是中国地理南北的分界线,更是中国植物种子的基因库。世界猕猴桃的故乡在中国,秦岭北麓是它最佳的优生区。拥有这样蕴藏无尽宝藏的秦岭,陕西人是幸运的,但保护利用好这条巍巍秦岭、悠悠祖脉,不让百年前猕猴桃种子被盗采的悲剧重演,我们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已记不清上次进沣峪口是几年前的事了。对于秦岭北麓24峪中距离西安市区最近的峪口,常常觉得这里既很近,又很远,甚至有了些许生疏感。
甲辰大暑之日,与家人驱车沿西万路南行,入沣峪口,顺G210国道进山,因逢暑假周末,一路山路蜿蜒,车流缓行,游人熙攘,一切都显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秦岭依旧,山河无恙,景色依稀。陌生的是,从前常去的村头河边那以土鸡野菜、腊肉河鱼为特色的农家乐,大多变成了精致简洁、生态宜居的茶舍山房、精品民宿,引得人们扶老携幼,感受这里难得的清静与清凉。
时至正午,我们选在喂子坪九龙潭附近的“双林农家乐”吃午饭。这是河边一家被巨大的树藤掩映着的农家小院,进入小院,我竟被四周遮天蔽日、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树木所吸引了。
“这是咱秦岭山里特有的野生猕猴桃,别看它小,等熟了,甜着哩。”看我望着藤架子发呆,农家乐的主妇兼主厨从身边过,边走边说。只见十几株猕猴桃树从院子四周生下根来,树干足足有小胳膊粗细,它们干裂着、扭曲着、盘绕着爬上三四米高的钢架,圆圆的叶子铺满了网架,遮住了阳光,造就了阴凉。架下挂满了数不清的果实,它们相互拥挤着、重叠着,探出毛茸茸、圆乎乎的小脑袋,似乎在争先恐后地目睹院里的客人们。
说话间,一阵穿堂山风打落了几枚鸡蛋般大小的桃子,主人拾起,分送给大家。小外孙最是迫不及待了,只见他一口咬了下去,顿时打了个寒战,那挤眉弄眼、紧鼻吐舌、满脸痛苦之状,惹得大家忍俊不禁。
“姥爷,这猕猴桃咋这么酸,还是绿心的,没我妈昨天给我买的黄心猕猴桃甜。”我知道,他说的是我女儿在水果超市里买的、原产于新西兰的猕猴桃——奇异果。这,不禁勾起了我对一段往事的回忆。
记得那是十年前的2014年末,我在咸阳市分管农业农村工作,为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紧邻陕西猕猴桃主产区的武功县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我随陕西农业考察团出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从悉尼飞往奥克兰要3个多小时,空中俯瞰新西兰,2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就犹如漂浮在南太平洋上的两叶方舟,与世隔绝,因而这里也被称为地球上最孤独的国家。奥克兰位于新西兰北岛,四面环海,天蓝地绿,牛羊遍地,人口却跟咸阳市差不多,只有500多万,真正的地广人稀,仿佛就是一个大农村。
可正是新西兰独特的火山地貌和湿润的海洋气候,造就了这里发达的畜牧业和农业、果业,尤其适合猕猴桃的生长。只是相对于中国而言,这种黄心、无毛、个体小、耐储存的猕猴桃有一个更奇特的名字——奇异果。
翌日,我们抵达位于奥克兰郊外30多公里处的大型奇异果种植农场参观。素有“帆船之都”的奥克兰正值冬季,海风凛冽,暖阳普照,绿草如茵,空气清新。
刚一下车,热情好客的当地土著马里人手持长棍、头插羽毛、双目圆睁、上身赤裸、腰束皮草,脚下迈着整齐的步伐,载歌载舞,以特有的民族礼仪欢迎我们。
在与农场主行完“碰鼻礼”后,我们被邀请乘坐直升机参观农场全貌。伴随着直升机巨大的轰鸣声,从空中俯瞰,数千公顷的种植园内高大的防风林木将田野分割得整齐划一、阡陌纵横。一排排猕猴桃架排列有序,极具规模,在阳光映照下仿佛巨大的棋盘和无垠的绿洲,令人震撼不已。
走下直升机,我们驱车来到其中的两处果园,只见园内每排果架均种植统一,树形粗壮,滴灌喷灌一应俱全。架下利用枝条还田、绿草固表,果园四周的防风林以高大粗壮的水杉、松柏密植排列,修剪成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极好挡住了南太平洋海风对果树的侵袭。在分拣、清洗、包装车间,主人边走边介绍,每到收获季节,这里全程机械分选、自动清洗、智能包装,航空物流直接销往世界各地。
尽管我们到访时早已错过了采摘季节,可农场的游客体验中心里依然十分热闹。在座谈交流之前,我们除了品尝各种品种、口味的奇异果外,还被各种果干、果冻、果饼、果脯和果酒所吸引,这里简直就是奇异果的嘉年华、百味园。让我们不禁感叹,新西兰人除了培育出数十种口味各异的奇异果品种外,还开发出如此多的衍生产品,真是把一个“小果子”做成了“大产业”。
轻松愉快的互动交流中,农场负责人自豪地说,新西兰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出口奇异果以来,目前全国已有种植面积20多万亩,年产50余万吨,几乎全部出口,出口总量约占世界的八分之一,位列世界前三。可正当我们一行人感到既羡慕又感慨时,他们却说,“这还要感谢中国,因为中国才是奇异果真正的家乡,也是我们最大的海外销售地。它给我们和当地马里人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听说你们要来,土著马里人就自发前来欢迎你们……”
“姥爷,刚才姥姥给我说,那黄心的猕猴桃是外国人从我们中国偷走的,是吗?”在我沉思回忆时,作为高级农艺师的妻子正在给他讲述奇异果与猕猴桃的故事。
“是啊,要不然,外国人怎么说要感谢中国呢。”
原来,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清王朝,中国独特植物区系的植物组成及其丰富的植物资源,是众多外国植物采集者猎奇和西方列强掠夺的目标,导致数以万计的植物品种资源外流。以猕猴桃为例,仅1899年~1911年间,英国植物采集家威尔逊先后4次来中国为英国苗木公司采集了百余属、一千多种植物种子,其中就包括1903年采自秦岭巴山及神农架地区,并通过武汉海关,运往英国皇家园艺展和美国植物引种站的猕猴桃种子。
但真正把猕猴桃引入新西兰的,是新西兰旺加努伊中学的女校长——伊莎贝尔·费雷瑟。1904年,她来中国探访其在湖北宜昌苏格兰教堂从事传教工作的妹妹卡蒂时,直接或间接从威尔逊手上得到了几株猕猴桃种子,并偷偷把它带回新西兰,辗转送给当地苗圃商人亚历山大·阿里森,于1910年培育成功,1924年开始大范围种植,从此成为了世界猕猴桃产业的发端。伊莎贝尔也获得当年“新西兰年度人物”和《新西兰先驱报》评选的“150年间最伟大的新西兰人”而名垂青史。
不得不说,正是新西兰历经半个多世纪原始驯化、试验栽培、嫁接育苗、规范种植和规模化开拓国际市场的不懈努力,这种原名为“中国醋栗”的、外形与新西兰国鸟(Kiwi鸟)酷似的水果,才以基维果、奇异果的名字正式进入国际市场,2002年又重新回到了它的祖国,进入了中国市场。
然而,此时的奇异果与原生猕猴桃相比,早已换成了无毛的洋装,变成了黄心的洋果,叫成了奇异的洋名,身价也是普通百姓高不可攀的洋货。而中国的猕猴桃商业化栽培直到1978年才开始进步,以陕西秦岭北麓为主要核心产区的猕猴桃产业才渐成规模……
“开饭了!”随着“双林农家乐”老板的一声吆喝,大家围坐到桌前,我却没心思动筷子。透过猕猴桃架下浓密的果实和树叶,我的视线飘向了秦岭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和山上漫山遍野的绿植。
俗话说“秦巴无闲草,遍地都是宝。”秦岭,不仅是中国地理南北的分界线,更是中国植物种子的基因库。世界猕猴桃的故乡在中国,秦岭北麓是它最佳的优生区。拥有这样蕴藏无尽宝藏的秦岭,陕西人是幸运的,但保护利用好这条巍巍秦岭、悠悠祖脉,不让百年前猕猴桃种子被盗采的悲剧重演,我们责无旁贷、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