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铺就乡村致富路

紫阳县“80后”新农人返乡创业促振兴

2024年11月06日 字数:1029

  ■记者 李孝华 通讯员 刘较丹 储茂银 文/图
  初秋时节,正值艾草收获季。归雁产业园里,华会实业有限公司一片忙碌景象。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分装艾草产品,公司负责人王华电话不停,忙着跟各地客商对接订单信息。
  “咱们不管是园区的管护还是原料的采收都必须做到精益求精,确保质量。有品质才能有市场,有市场才有我们的产品生存的意义。”王华和身边的工人说。
  王华,1988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安康市紫阳县毛坝镇人。2016年,他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带着一腔热血返回了家乡,开启了他在家乡8年的创业篇章。
  王华告诉记者:“回乡途中,望着家乡连绵的青山,闻着艾草的香气,儿时在艾草地里打闹嬉戏的画面浮现脑海,加之在外闯荡了解到艾草产品的功效和市场前景,便萌生了发展艾草产业的想法。”然而,当时群众却对此充满质疑,认为艾草满山都是,没人要,更不相信能靠它发财,关键搞产业不能凭一时狂热,而是要有充分的论证和市场调研。大家的质疑并没有削减王华对这项产业的热爱,他召集了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边带头建设标准化示范园,一边积极跑市场对接测试药性。一年下来,20多亩优质艾草被一家企业全部收走,真金白银的交易让不少群众心动并纷纷加入其中。
  为了让漫山遍野的艾草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草”,王华不断积极外出学习、请专家指导,在扩大产业规模的过程中,采用“公司垣基地垣合作社垣农户”的模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并进行订单收购。这一举措不仅保证了公司生产原料的充足供应,还带动了艾草产业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艾草,我们农村满山都是,从来没有哪个人想到种艾草来赚钱。王总回来建厂,把艾草加工成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我们也在厂里上班,照顾家里的同时,还能赚钱补贴家用。”毛坝镇观音村村民周远荣说。周远荣在王华的艾草公司工作5年了,从事艾条卷条加工工作,年收入约6万元。像周远荣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她们大多是留守在家照顾小孩的家庭妇女,自从王华带领大家发展艾草产业后,她们在家门口也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能赚取一些生活补贴费用。
  如今,王华的艾草产业已颇具规模,覆盖全县多个镇,发展艾草1500余亩,带动农户180户630人就业,年发放工资100万元,产值达2100万元。同时,为了顺应网络时代购物需求,他积极转变思路,发展电商,在抖音、快手、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平台积累了高质量用户10万余人,去年线上电商销售额超300万元。公司还自主研发了艾草贴产品、艾灸耗材、艾灸灸具等50余种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各大城市以及韩国、日本等国家,备受青睐。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