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超级周末” 折射活力中国“加速度”

2024年11月05日 字数:1582

  2024北京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第三站)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石家庄·鹿泉半程马拉松比赛现场


  完赛选手在奥林匹克公园内留影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11月的第一个周末,是属于跑步的周末。据不完全统计,在11月2日至3日的两天时间里,全国范围内举行的马拉松等各类路跑赛事超过30场。按照赛事规模计算,参赛总人数约有40万人。在城市道路上、景区步道间,人们迈开脚步、舒展笑颜、自信奔跑。
   参赛热情远未饱和
  两天时间,超过30场比赛,40万人参赛,这样的数字乍听之下令人咋舌,但细细算来,又在情理之中。
  《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显示,2023年,全国共举办800人以上规模路跑赛事699场,总参赛人次605.19万,4月和11月全国举办的赛事数量均超过百场。而在中国马拉松热潮最高峰的2019年,各类规模路跑赛事数量甚至超过1800场。
  一年有52个周末,除去不适宜举行跑步赛事的冬夏两季,数百场赛事主要分布在春季和秋季。因此,在气候舒适、景色宜人的3月、4月及9月、10月出现赛事扎堆的“超级周末”不足为奇。
  即使有如此众多的比赛和参赛名额,一些影响力大的“头部赛事”依然一签难求。以3日鸣枪的北京马拉松赛为例,3万人的参赛名额,有超过18万人提交报名信息,人数创历史纪录。不少跑友戏言:“中签相当于中大奖。”
  同样是3日进行的杭州马拉松赛,总规模达到3.6万人,报名人数也高达12.5万人,无缘赛事的还是绝大多数。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这项赛事,组委会今年特意开启了线上赛。截至3日12时,杭州马拉松线上参与人数超过1.3万人。
  特色赛事差异化发展
  北马、杭马这样的“头部赛事”一签难求,一些规模稍小的赛事也通过凸显自身特色、丰富参赛体验,找到了吸引参赛者的取胜之道,通过差异化发展的赛事供给满足多元化需求。
  3日举行的石家庄·鹿泉半程马拉松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近5000名参赛者,赛事设置“半程马拉松”和“5公里健康跑”两个项目。获得“半马”男子组第三名的陈睿是一名“本地”选手,虽然家在山西,但他目前是河北地质大学的大二学生。“离得近”“风景好”是吸引陈睿参赛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些赛事虽然举办地相对偏远,但依然能够获得垂青。作为全国最北的冰雪半程马拉松赛事,“追着极光跑”中国北极·漠河冰雪半程马拉松赛2日在黑龙江省漠河市的北极村鸣枪开赛,吸引了国内外2000余名选手参赛。参赛选手从黑龙江畔出发,耐着-10益左右的低温,在林海雪原间纵情奔跑,比赛途中不仅能一览北极村独特的自然风光,还可以品尝到铁锅炖江鱼等地方特色补给品。
  在江西省鄱阳县珠湖乡举办的环湖欢乐跑活动中,接地气的比赛奖品成功“抢镜”。这场被称为“村马”的跑步活动给出的奖品是极具乡土气息的牛、羊、鱼等农产品。
  “体旅融合”引人入胜
  近年来,多地体育赛事举办得如火如荼,高水平赛事推动“文体商旅”深度融合,“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时尚潮流。很多参赛选手外出参赛时呼朋引伴、“拖家带口”,把一个人的跑马“苦行”变成其乐融融的举家出行。各地主办方更是抓住契机,全面推进“体旅融合”,努力用赛道串联景点,把大家留在景区。一场赛事吸引游客玩遍一座城,“体育流量”变成“经济增量”,马拉松赛道化身“城市会客厅”。
  3日举行的玉溪抚仙湖半程马拉松赛吸引了万余名选手参加。赛道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赛道两旁,舞龙舞狮、寒武纪“超级大马戏”、民族舞、器乐演奏等精彩表演轮番登场,为参赛选手加油鼓劲。赛事主办方还推出涵盖景区、住宿、交通等优惠措施的“大礼包”。主办方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玉溪抚仙湖半程马拉松赛期间,玉溪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6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778.20万元。
  在北京的“鸟巢”外,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徐少博在参加完北马后,第一时间挂上了完赛奖牌,以“鸟巢”为背景,和其他参赛者一起合影留念。
  马拉松赛的“超级周末”,并不仅仅是赛事与赛事的简单叠加。起点拱门前写满期待与憧憬的面庞,完赛区域里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脸,描绘出了活力中国的精彩画卷。
  据新华社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