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少陵原访古
2024年11月04日
字数:1656

图片来源网易
■王智魁
深秋时节,我们一行五人去少陵原探访古迹。
机缘是,和我一同居住在凤栖原上的85岁高龄的郭鹏辉老师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少陵原》,在书即将出版之际,出版社建议在书中附上一些实地拍摄的照片。
郭老师这个小说的内容在网上连载,我看了许多章节,许多故事集中在民国期间,故事非常具有传奇色彩。我当时就想,郭老师开始创作的时间较晚,也缺乏宣传,不然也应该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了,而不像现在,声名仅限于一隅。于是受郭老师委托,我就请来央视记者姚刚先生来帮忙拍摄照片。同去的还有每小平老师,他也是一位作家,写了很多散文。
我们首站来到明秦愍王墓。这里墓两旁的石人石马保存得非常完好,石头是新的。我问每老师,这些石人石马是新放置的?每老师说,咦,咋可能呢?这可是明代遗留下来的!我再仔细看,果然有沧桑之感。每老师要在石马前给我照一张相,我说选石人吧。每老师说,那你就站在这个石像前,这个是文人像。
一条宽阔的道路从南到北微微向上通向隆起的墓冢,道路两旁是幽深的树林。今天本来说是有雨,姚刚还带着伞,可是我们出发后,一滴雨都没有下,天气阴沉沉的,不冷不热。郭老师说,这景象很符合他小说的意境。于是姚刚就架起相机开始拍摄。这时候冷风微微,古木森森,陵墓巍巍,我内心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苍凉感。就在这时,一个牧人肩扛着农具,赶着一群羊走了过来。在这苍冷的气氛中,这一群羊像一朵朵吉祥的云朵向我们移动过来,在一片阴绿中,这一片洁白的羊十分耀眼。我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我说古人说“羊大为美”,羊是吉祥美好的象征,这一群羊是为我们的采风来助兴的。郭老师开心地说,喜洋洋嘛!这时再看身着红色上衣的郭老师,精神状态非常好,像一团火焰照亮了整个周围的环境。
第二站我们到达杜陵汉宣帝陵,这里俨然已成旅游景区,有外地旅游车在路边。这里树林更大更密。我五六年前与每老师等几个朋友来过这里。故地重来,肃穆依旧。汉宣帝陵前有许多墓碑,里面被松柏环绕,为了保护文物,外面有铁护栏。我们在一座最大的墓碑旁合影留念。这时郭老师突然拱起手来,他大声喊道:“汉宣帝,你为国为民操劳一生,受了不少苦,受到不少误解。你是一代明君,我们敬仰你,希望你的英灵护佑我们,护佑我们子孙后代。”此时一阵风吹过,风声萧萧,树木晃动,好像真的是有某种回应,我们几个赶紧一起随郭老师朝着陵墓鞠躬。
第三站我们来到少陵许皇后墓。许皇后是汉宣帝刘询的结发妻子,19岁时被权臣霍光谋害。许皇后墓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因为长久以来当地人不知道这是谁的墓,说是帝陵吧,好像有点小,于是人们叫它“少”陵,少就是小的意思。据说少陵原就因此得名。除了路边的牌子,竟然没有一条通往许皇后墓的小路,周围都是麦田,还有蔬菜大棚。我们一行几人艰难地穿越农田来到陵下,此时我们发现并没有通向陵墓的路径。杂树丛生间,有一条隐隐的窄窄的陡峭的小路。这可能就是我们所在的南面的唯一路径。我有些畏难,这时每老师毅然要上。每老师喜欢运动,年近六十岁时还敢翻跟头,在野外游泳。每老师一马当先分开树枝,往上攀登。这时候85岁的郭老师决然跟上,我一直担心怕郭老师摔了,可是见他虽然树枝挂衣、枣刺刺手,可他依然艰难攀登。这时年轻的姚刚率先爬上给我们拍照,每老师站在上面拉我们上来。
一上到一个台阶,我们就发现这里别有洞天。因为无路可通,这里保存了植被和树木的原生态。朝西有一条似有似无的小路,走过去西边竟然是一人高的兰草地。这个时节,太阳探出云层,一片艳丽的阳光照亮了这一片兰草地。兰草叶子很长很密,叶子微黄,秋意阑珊,人走进去,几乎快要被淹没了。这个时候一阵风吹来,兰草挥舞着长如丝带的叶子,好像在热烈地欢迎我们,我们也兴奋地举起手臂高喊:“我们来了。”我们各自寻找角度拍照。
这一天,天时阴时晴,风时起时停,天地间苍凉而和谐。我们用一天时间圆满完成了拍摄任务。这次深秋时节的少陵原访古,大家一路欢笑,非常开心。“人世难逢开口笑”,百年人生,风云变幻,但我们一定要自信坚强,勇敢面对。这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也是先哲对我们的谆谆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