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一乡村医生扎根山区21年 用心用情用力守护百姓健康
2024年10月24日
字数:1524

■记者 李孝华 通讯员 邝松林 文/图
今年9月,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公布的暖心乡村医生案例征集评选结果中,安康市汉阴县汉阳镇白庙村卫生室的村医张小莉,凭借其多年扎根乡村、默默奉献的精神成功入围。
10月18日,记者在汉阴县白庙村见到了张小莉,通过采访得知,她出生于1976年,1995年从渭南市白水县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在白水县城关镇西寨村担任村医,2003年她远嫁到安康市汉阴县的白庙村,此后在这里开启了长达21年的乡村医生生涯。
白庙村地处汉阴县江汉南岸的巴山偏远贫困山区,这里山高路远,交通极为不便,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初来乍到的张小莉看到这般情形,毅然与丈夫商量,贷款7万多元建立了一所家庭式卫生所。为了方便村民看病,她吃住都在卫生所。
每天清晨,天还未亮,张小莉就已经起床。她有条不紊地整理药品和医疗器具,以饱满的热情准备迎接前来就诊的村民。她耐心地为每一位患者诊断病情、开方抓药。除此之外,她还经常背着沉甸甸的药箱翻山越岭,穿梭于村里的各个角落,为行动不便的村民提供上门看诊服务。
白庙村有1100多人,住户零星分散,从村卫生室到最远的村组,步行需要3个多小时。但距离从未成为阻挡张小莉为村民上门看诊的障碍,她深知自己作为村医的责任重大,自己是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十四项基本公共卫生及预防保健服务的关键人物,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第一道防线和农民健康的守门人。
2007年8月,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张小莉经历了令她至今难忘的一次出诊。当时,她接到村民赵章明儿子的紧急电话,说他父亲因严重感冒引发心脏病。她和丈夫毫不犹豫,冒着大雨相互搀扶着,在泥泞湿滑的道路上艰难步行3公里,终于赶到赵章明家。进门后发现老人病情危急,血压极低,脉率紊乱,还发着高烧。由于当时道路条件差,无法及时送医,张小莉便为老人输液,在老人身边寸步不离,一直守护到第二天凌晨4点,老人转危为安。那一刻,她更加坚定了留在村子里为村民看病的决心。
为了更好地担当起全村上千人的健康重托,张小莉始终把提升自身医疗和服务水平放在首位。她不仅刻苦钻研医术,还学会了当地方言,熟悉了村里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并健全了全体村民健康档案。她以善心、爱心、仁者之心对待每一位乡亲。
在医疗工作中,张小莉始终把留守老人、慢性病群体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定期送医送药上门。对于家庭条件困难的病患,她或是减少医药费,或是不收治疗费用;家庭经济困难的群众赊了账,一赊就是好几年,可她从不计较。村民曹吉兰说:“张医生对我们老人很关心,时常上门来量血压,指导我们生什么病吃什么药,我们都愿意听她的。”
张小莉学的是中医学专业,为发挥专长,她坚持学习中医理论和民间验方,经常采挖山里的草药自制单方。看到村民不花钱就能通过她配的草药缓解病痛,她满心欢喜。
然而,命运却给张小莉带来了重重考验。2021年1月,她的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丈夫因病突然离世,两个上学的女儿失去了父亲,家庭的顶梁柱倒下了,这让她悲痛欲绝。但最终,她从悲伤中坚强地走了出来,因为她深知村民对她的信任,她还当选为本届汉阳镇人大代表,守护乡亲们的健康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3年12月,张小莉急于为村民提供医疗帮助,骑车时不慎摔倒,被诊断为踝骨粉碎性骨折。躺在病床上的她,满心牵挂着村民。每一次换药、每一次康复训练,她都咬牙坚持着,只为早日回到那片深爱的土地和需要她的村民身边。经过漫长的康复期,她重新站了起来。虽然步伐不再矫健,但她眼中的坚定从未改变。
当张小莉再次踏上熟悉的乡村小路,她的归来,让村庄充满希望和喜悦。她不顾伤痛,立即投入工作,用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真谛。从医21年来,她深知自己肩负的是村民的信任与期待。她是村民健康的守护者,是乡村医疗事业的脊梁,更是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