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粥情怀

2024年10月22日 字数:1879
   ■王卫华
  在陕北最北县城的最东北处,隐藏在黄土高原深深褶皱里的一群人,祖祖辈辈流传着一种独特美食。这种口感醇厚酸香,更有一番亲情和乡愁味道的佳肴就是酸粥。
  据那群独守着这一美食的老辈人流传的说法,酸粥和闯王李自成有着深深的渊源,当年闯王李自成带领将士准备途经陕北最北的最北边,热情的黄土高坡乡亲把家里的糜子全都拿出来泡到粗糙的大瓷盆里,随时准备犒劳经过的李闯王部队。两三天后,因军事原因,李闯王部队绕道而行了。村民们只好把泡好的糜子做给自己吃,这时才发现糜子已有了一股馊味,但是在靠天吃饭的年代里,粮食的收成本来就很艰难,而这些糜子又是村民们生存的全部家当,舍不得扔,只好将就着吃,结果发现吃起来虽有酸味,但酸爽可口,经过发酵的糜子没有了原来难以下咽的感觉,反而变得更有韧性和嚼头,早上吃上一碗酸粥,在田间地头劳作的老农感觉到一种耐饿和止渴。于是酸粥就流传下来了。
  做酸粥必须要酸原浆,所有从小吃酸粥长大成人的,无论是去北上广及海口等城市还是去国外,总会带一瓶酸原浆当成酸粥的引头。过去,因为经济原因以及受运输条件限制,做酸粥只能用糜子发酵。现在的人把糜子和大米泡在盛有浆水汤(酸浆)的陶瓷罐子或玻璃罐子里,第二天把浆米汤和米分离,把米倒入开水里煮几分钟,待煮米的水里有酸味时,用勺子“撇”(当地方言,舀的意思)出来部分清汤,待完全冷却后,再加到泡米的浆米汤里,是为了让泡米的浆米汤每天都能增加活的元素。然后,在“熬”(当地方言)酸粥时要顺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搅拌,这也是为了让做出来的酸粥更加有韧性和嚼头,用当地人的话说“做出来的酸粥光尖光尖的”。酸粥搅拌到汤无米熟就可盛入碗里食用了。酸粥还有另一种做法,就是“山野”(当地人给土豆叫的另一个名字)酸粥,先将“山野”去皮洗净切块,放入锅内煮至半熟,控去浆米罐里的浆汤,把发酵好的米倒入煮有“山野”的锅里,依照上面的做法至熟。浆过的酸米不仅能做酸粥,还能做很多带酸的食物。带有大量汤汁熬成的则为酸稀饭;用笊篱把锅里所有煮熟的米沥水捞出,制成的就是酸捞饭,剩下的汤叫酸米汤,夏季把装有酸米汤的盆放在阴凉处,喝一口顿时感觉神清气爽,堪比世上最好的冷饮。
  吃酸粥是有讲究的,必须要吃出个形状来,端着酸粥碗,用筷子沿碗一圈圈地转着吃,吃出来的酸粥到最后剩一点时也是宝塔状的。酸粥的口味也有很多,有就着红腌菜吃的,是一种咸鲜适口的酸;有放白糖吃的,是一种酸甜可口的酸;有放胡麻盐吃的,是一种浓郁醇香的酸;有就着野小蒜吃的,是一种粗犷的酸;什么也不放的,是一种厚道的酸。而我记忆深处最美的酸,则是酸粥拌油粕。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我随着爷爷娘娘住在陕北最北边的小镇里,爷爷是那个小镇的油房大师傅,要有爷爷的主持,才能榨出油来。秋收后,各村各队把芥麻收到一起,登记后交给油房,油房的固定人员在冬天里就开始榨油,再按人口、工分等方案统一分给各位村民,以备过年时食用。在那个年代,榨油都是纯手工的,推开油黑黑的门,左手边是个很大的池子,估计是放油用的,右手边是一面很大的烧得很热的炕,炕上铺着羊毛毡,放几卷被子,供榨油人员休息用的。门的正对面是一个很高的泥灶台,当年的我是无论如何也摸不到灶台面的。灶台上放着一口很大的锅,在我的记忆里再也没见过如此大的锅,那个锅是炒熟芥麻用的,灶台后面是榨油的,长长的、粗粗的大木头叫油梁,在长年累月的榨油中被油浸得光亮光亮的。寒冷的冬季,靠近油房就感觉到带着油香味的气息,油房人员在全部榨完油之前是不能离开油房的,所以吃住都在油房里。他们把家里自己的那份口粮背到油房里,大家共同做饭、共同吃住。因为爷爷是油房大师傅,所以我也能在油房里吃到酸粥。在寒冷的冬天,穿着单薄或许还露棉絮的棉衣,端着一碗酸粥靠在油房油黑黑的外墙上,油的热气不时从破烂的门窗上飘出来,眼前围着一大群年龄差不多的玩伴,看着我把酸粥就着油粕一口一口地吃进嘴里,不时还拿棉衣袖子擦一把冷出来的鼻涕,自豪地每天表演着酸粥就油粕的美食。其实现在想想,油粕就是芥麻榨出油时产生的下脚料,可在那个年代就是满满的美食。
  前几天,定居在海南的朋友在和我微信聊天时说,他把浆米汤进行了鉴定,酸粥是一种特色美食,里面含有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可以起到开胃健脾和改善皮肤暗沉的效用,酸粥里含有的钾、镁等矿物质也可达到辅助降血压的效果。他把浆米罐子带到了海南,每天都吃酸粥。要想吃到酸粥是需要酸米汤原浆的,我不知道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是怎样把一种载有回忆和思念的原浆带上飞机,走向祖国各地并经久不衰地发扬光大的?真的是宁舍一碗肉,不舍一口酸粥!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