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郎木寺
2024年10月21日
字数:1774
■宋力行
郎木寺果然是个奇特的地方,行政区划上隶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但到现场才知道它有一部分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两省之间只隔着一道白龙江而已,即所谓的“一桥跨两省”之地。而且,郎木寺也不是我原以为的一座寺,而是镇名,镇上最著名的两座藏传格鲁派寺院隔江相望:江南是若尔盖县的格尔底寺,寺内舍利殿因供奉着第五世格尔底活佛肉身灵塔而声名远播,此外还有纳摩大峡谷、白龙江源头、老虎洞、仙女涧等自然景观;江北是碌曲县的赛赤寺,天葬台在寺西北300米处的山顶上,是甘南唯一允许参观的天葬台,其独特的藏族丧葬风俗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秘,其中也包括我。
我们黄昏时分到达郎木寺镇,来此之前我们过的是37益的北方盛夏,到这里忽逢细雨,一下车就仿佛到了8益左右的初冬。小镇南北高、中间低,石板街道两侧多是三四层砖木结构、藏式装修的楼屋,楼下一渠清水从南往北急流而下,汇入镇中的白龙江。几十米开外的小街尽头就是格尔底寺的正门,巍峨的金顶映衬在高大峻拔、黑黢黢的高山之下,霭霭暮色更增添了它的恢弘与神秘。寺外广场西侧,有一座高大的楼台,楼上垂挂的金色布幔已经有些残破了,旁边有一条小径,沿台阶走上去,看见几个喇嘛走过,这大概是寺内僧众居住的地方,我赶紧退出来。往回走时看到广场对面小巷口有一座清真寺,玲珑俊秀、色彩鲜艳的宣礼塔和高大庄严的佛塔相距咫尺,并立于青山之下,着实算得上神奇。
从格尔底寺往北下坡就到江畔,水鸟在江上盘旋、嬉戏,引来很多带孩子的游客趴在栏杆上喂鸟,也有些游客在小摊上选购纪念品。街角一座酒吧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典型的藏式建筑,二楼三楼木雕花窗上装饰着红蓝黄彩绘的精美屋檐,一楼大厅灯火通明,厅外临渠是半开放区,摆着几张原木桌椅,半人高的砖墙和联通街道的小桥木栏都被涂成亮蓝色,和我围巾的颜色很搭。一位皮肤黝黑、眼睛明亮的藏族少年坐在厅外,抱着把吉他随意拨动琴弦,琴声叮咚、雨丝绵密,我要了一杯酸奶慢慢喝着,消磨这偶然得来的惬意时光。
第二天早上七点左右,我们就进了赛赤寺。“赛赤”在藏语中是“金色的宝座”之意,它沿海拔3480米的高山修筑,殿宇巍峨,错落有致,一重一重的金顶在晨光下闪耀,红檐头、绿琉璃、黄帷幔、白粉墙,华丽又庄严,整座寺院居高临下、气势恢宏,的确不负“宝座”之名。我们沿寺西坡路往天葬台走去,从第一个观景台上往南眺望,整个郎木寺镇几乎呈现在眼前了。小镇坐落在高山坡地,红白相间的建筑被一片片碧绿的草原包围着,江水在最低处,这会儿是看不见了,却能看到我们走过的这条水泥路,蜿蜒着,丝带一样缠绕在山坡上。也许是炊烟,也许是晨雾,笼罩在小镇上头,萦绕在屋顶山腰,让此时的郎木寺恍若仙境。
再往上,水泥路被坑坑洼洼的土路取代,路两旁各色各样的野花遍地是:最多的是委陵菜,一丛一丛盛开着,将碧绿的草地都染黄了;顶着白毛刷子一样穗状花的是珠芽蓼,紫红色穗状花是马先蒿;白色、粉色的野胡萝卜小伞花高高挑在路边,细嗅还有一股子香味;还有红蒂白瓣球形的狼毒花、羞羞答答低着头的垂叶菊、紫色的萎软紫苑和风毛菊……更多的花是叫不上名字的,我们踏上山顶草甸时脚下就是这美丽的草地。此时雾霭渐散,群山峥嵘:北方山脊如刀削斧凿一般,青山之后,皑皑雪山上那一面面嶙峋的巨大山石清晰可见;东南方绿森森的山脊上,卓然耸立着一面屏风一样的红色山峦,那就是著名的红石崖;西面群山起起伏伏,脊线柔和;南面山顶高低参差处经幡飘扬,那里有两个天葬台,据说高处的规格也高,低处的则为普通藏族群众所用,此刻有人正在点燃桑烟。桑烟起时,四面群山上忽而飞来数十只秃鹫,它们盘旋在天葬台上,等待着接受亡者的肉体。我远远能看到白布包裹的逝者、诵经的喇嘛、默哀的众人。不多会儿,天葬仪式结束了,群鹰展翅,带着逝者的灵魂高高飞去群山之巅!我想,藏族同胞是懂得如何赴死的,这条鲜花铺就的小路根本就是一条死亡的路,而是离天堂最近的一条路!天堂不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吗?绵绵草地是它的厅堂,巍巍高山是它的廊柱,袅袅白云是它的帐幔,而灵魂,灵魂如风如鸟,在其间自由穿梭、翱翔!至于我脚边这一汪看似不经意的小潭,它应该是命运之镜,当你俯身,那水中倒映着的就是你的前世今生。
啊!啊!我无法抑制地流下泪来,不知是被这壮丽的景色所陶醉,被这神秘的仪式所震慑,还是被千百年来人们对灵魂自由的渴望与追求所感动?!
郎木寺果然是个奇特的地方,行政区划上隶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但到现场才知道它有一部分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两省之间只隔着一道白龙江而已,即所谓的“一桥跨两省”之地。而且,郎木寺也不是我原以为的一座寺,而是镇名,镇上最著名的两座藏传格鲁派寺院隔江相望:江南是若尔盖县的格尔底寺,寺内舍利殿因供奉着第五世格尔底活佛肉身灵塔而声名远播,此外还有纳摩大峡谷、白龙江源头、老虎洞、仙女涧等自然景观;江北是碌曲县的赛赤寺,天葬台在寺西北300米处的山顶上,是甘南唯一允许参观的天葬台,其独特的藏族丧葬风俗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秘,其中也包括我。
我们黄昏时分到达郎木寺镇,来此之前我们过的是37益的北方盛夏,到这里忽逢细雨,一下车就仿佛到了8益左右的初冬。小镇南北高、中间低,石板街道两侧多是三四层砖木结构、藏式装修的楼屋,楼下一渠清水从南往北急流而下,汇入镇中的白龙江。几十米开外的小街尽头就是格尔底寺的正门,巍峨的金顶映衬在高大峻拔、黑黢黢的高山之下,霭霭暮色更增添了它的恢弘与神秘。寺外广场西侧,有一座高大的楼台,楼上垂挂的金色布幔已经有些残破了,旁边有一条小径,沿台阶走上去,看见几个喇嘛走过,这大概是寺内僧众居住的地方,我赶紧退出来。往回走时看到广场对面小巷口有一座清真寺,玲珑俊秀、色彩鲜艳的宣礼塔和高大庄严的佛塔相距咫尺,并立于青山之下,着实算得上神奇。
从格尔底寺往北下坡就到江畔,水鸟在江上盘旋、嬉戏,引来很多带孩子的游客趴在栏杆上喂鸟,也有些游客在小摊上选购纪念品。街角一座酒吧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典型的藏式建筑,二楼三楼木雕花窗上装饰着红蓝黄彩绘的精美屋檐,一楼大厅灯火通明,厅外临渠是半开放区,摆着几张原木桌椅,半人高的砖墙和联通街道的小桥木栏都被涂成亮蓝色,和我围巾的颜色很搭。一位皮肤黝黑、眼睛明亮的藏族少年坐在厅外,抱着把吉他随意拨动琴弦,琴声叮咚、雨丝绵密,我要了一杯酸奶慢慢喝着,消磨这偶然得来的惬意时光。
第二天早上七点左右,我们就进了赛赤寺。“赛赤”在藏语中是“金色的宝座”之意,它沿海拔3480米的高山修筑,殿宇巍峨,错落有致,一重一重的金顶在晨光下闪耀,红檐头、绿琉璃、黄帷幔、白粉墙,华丽又庄严,整座寺院居高临下、气势恢宏,的确不负“宝座”之名。我们沿寺西坡路往天葬台走去,从第一个观景台上往南眺望,整个郎木寺镇几乎呈现在眼前了。小镇坐落在高山坡地,红白相间的建筑被一片片碧绿的草原包围着,江水在最低处,这会儿是看不见了,却能看到我们走过的这条水泥路,蜿蜒着,丝带一样缠绕在山坡上。也许是炊烟,也许是晨雾,笼罩在小镇上头,萦绕在屋顶山腰,让此时的郎木寺恍若仙境。
再往上,水泥路被坑坑洼洼的土路取代,路两旁各色各样的野花遍地是:最多的是委陵菜,一丛一丛盛开着,将碧绿的草地都染黄了;顶着白毛刷子一样穗状花的是珠芽蓼,紫红色穗状花是马先蒿;白色、粉色的野胡萝卜小伞花高高挑在路边,细嗅还有一股子香味;还有红蒂白瓣球形的狼毒花、羞羞答答低着头的垂叶菊、紫色的萎软紫苑和风毛菊……更多的花是叫不上名字的,我们踏上山顶草甸时脚下就是这美丽的草地。此时雾霭渐散,群山峥嵘:北方山脊如刀削斧凿一般,青山之后,皑皑雪山上那一面面嶙峋的巨大山石清晰可见;东南方绿森森的山脊上,卓然耸立着一面屏风一样的红色山峦,那就是著名的红石崖;西面群山起起伏伏,脊线柔和;南面山顶高低参差处经幡飘扬,那里有两个天葬台,据说高处的规格也高,低处的则为普通藏族群众所用,此刻有人正在点燃桑烟。桑烟起时,四面群山上忽而飞来数十只秃鹫,它们盘旋在天葬台上,等待着接受亡者的肉体。我远远能看到白布包裹的逝者、诵经的喇嘛、默哀的众人。不多会儿,天葬仪式结束了,群鹰展翅,带着逝者的灵魂高高飞去群山之巅!我想,藏族同胞是懂得如何赴死的,这条鲜花铺就的小路根本就是一条死亡的路,而是离天堂最近的一条路!天堂不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吗?绵绵草地是它的厅堂,巍巍高山是它的廊柱,袅袅白云是它的帐幔,而灵魂,灵魂如风如鸟,在其间自由穿梭、翱翔!至于我脚边这一汪看似不经意的小潭,它应该是命运之镜,当你俯身,那水中倒映着的就是你的前世今生。
啊!啊!我无法抑制地流下泪来,不知是被这壮丽的景色所陶醉,被这神秘的仪式所震慑,还是被千百年来人们对灵魂自由的渴望与追求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