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忆:种在心田上的乡愁
2024年10月16日
字数:2789
■孔明
对秋,与其说忆,毋宁说惦记。是的,但凡过来人,对秋都会有所惦记。对不同的人来说,秋肯定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我的秋全在我的记忆里,与他人可能有交集,也可能似是而非。
莫说秋来,或者秋至,即使在炎炎夏日里,看见一个“秋”字,我也能浮想联翩。
秋,一边禾,一边火。若是干禾,遇见烈火,那会怎样呢?禾是长在地里的,最初特指谷子,有时专指稻子,后来就泛指秋天生长的庄稼了。上古有收获了子实后焚烧禾秆以肥田的习俗。禾秆曝晒于田野,干后正好焚烧。这时节,这情景,不正是秋么?
我的故乡在岭上,一岁两熟:夏收麦子,秋收玉米。故乡人把夏收后的播种叫种秋,小时候,我心里总觉得怪怪的 —— 明明播种的是玉米,怎么叫种秋呢?眼看着白花花的麦茬地被犁翻后平整了、变黑了;眼看着一场雨后出苗了,又变绿了。如果雨赶心上下,一茬雨便是一茬绿,那老农人就眉开眼笑了。站在田边,举目望去,呵呵呵,秋收在望了!
小时候,当玉米长过人的膝盖时,我最喜欢瞭望,那种美不胜收的景色很有画面感,总令我心情大好、流连忘返。我喜欢在田间地头漫步、逗留、徘徊,驻足观望后盯住一棵玉米发痴发呆。一句话两个字:“耐看!”看的时候,映入眼帘的不仅仅是美和精气神,更是一种奇妙的勃勃生机和旺盛而向上的生命力。当然,还想入非非——只有那个时代的过来人,或解得我当时最想什么!
一片玉米地,无数棵玉米秆昂扬挺立,就像列队的士兵方阵,把集体的美、群体的美、整体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阡陌、地畔、路边的杂草也像受了感染似的,簇生聚集,释放着无限的生机,彰显着无尽的生命张力。它们生长得欢实真是沾了玉米地的光,占尽了天时地利。农人当然不喜欢它们,但也无可奈何,想请它们彻底离开土地,只能是一厢情愿兼一声叹息,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或许,这正是草儿们生存的理由吧!它们是低微的,但再低微也是生命,它们就应该活着,毕竟那土地也应该属于它们。
看不到一丝秋的迹象,秋却已经在等候了!秋收是庄稼人的愿望,也是庄稼的宿命。几天不去玉米地里,玉米就会长高许多。高过人腰了,高过人肩了,高过人头了,人进入玉米地里,一个转身就被埋没了。这时节,玉米地里既神秘又神奇,就像童话世界,总令我神往、向往,忍不住站远了眺望、走近了窥视。像捉迷藏,或玩失踪,玉米地都是好去处。想方便,那真方便。猫腰,一个闪身,人就无影无踪了。
家家都有自留地,多半种玉米。我最爱去自留地。自留,自己把自己留在那里,与世隔绝,读小孩不宜读的书。时常在不留意间,就有新鲜的瓜苗儿蹦出来,我能分辨出是西瓜苗儿,还是梨瓜(故乡人如此称呼甜瓜)苗儿,或者是西红柿苗儿,都很稀罕,就想培育,就想呵护,期盼能长出藤蔓或长高,开出黄花,结出果实。最担心被其他娃发现,更担心被大人顺手拔掉。我长大后才明白,被拔掉是有道理的,因为即使开花结果,也成熟不了,关键是还会和玉米争营养,那留着就适得其反了。
玉米不愁长。忽然顶上冒花儿了,随即腰间“抱娃”了——有抱两个的,也有抱三个的。这时候,我已经流涎水了,想入非非近乎蠢蠢欲动了,想象着嫩包谷在火上烤,不待焦黄就已经喷香了,双手捧起,烫,来回倒,翻转几下就开剥玉米粒儿往嘴里送,那种迫不及待的样子可能和我同龄的乡下娃都经历过。
秋是从玉米起身的,也是从玉米衰败的。叶子开始泛黄、枯白、绣黑,顶上花冠耷拉了,“娃儿”头上的“金发”或“红发”(玉米须,又称龙须)开始稀落,绽露出玉米棒尖儿。若是阴雨连绵,整个秆儿、叶儿会枯干霉黑,满地东倒西歪。一般会赶在雨前将“娃儿”掰下、搬走。一时间,人家向阳的墙壁上、屋檐下,甚至树杈里,都挂满了金黄,呈现了喜悦之色。在我记忆里,那是真正的秋色。
上学去,路边的野草沐浴着露水,在朝阳里泛红、泛黄。蝴蝶还在飞,比往常迟缓了;蚂蚱还在蹦,有的已蹦不动了;时常见纺织娘落地爬行,翅膀上露水沉重。路挨着沟,一沟的槐树,满目黄叶。刮一夜西风,从树下经过,一地金黄。霜打的柿叶红得像一团火焰,被风吹落,地面就像着火了似的,遍地燃烧。小时候喜欢用细木棍儿插柿叶,成串儿举起,说是火炬。顶了西风去搂柴,其实是搂树叶、豆叶,到沟渠洼里踅摸,叶儿在那里聚集,稍加归拢,就能盛一背篓枯叶。我总觉得背一背篓的树叶、豆叶,就像背了一背篓的秋天,心里美滋滋的。
地里的玉米秆儿被贴地砍割后收走,视野豁然开阔,满地的玉米茬儿刺眼,有的牵挂了玉米残叶,在风里瑟瑟发抖。地里仍见簇绿,东一疙瘩,西一大片,是蔓菁,或野萝卜,剜回去就是合家人一顿饭或两顿饭的凉拌菜。我喜欢在田垄上独步,禁不住想吟诗。心有感焉,直觉诗情画意在胸间充盈,美妙得不可言状。心田,如同足下的田地,不经秋收,难以领悟秋禅。
自留地被唤作菜地,顾名思义,那是以种菜为主的,实际上,多数人家都用一大半种庄稼。那年头,粮食总不够吃,庄稼比啥都金贵。会种地的,种自留地精心得很,真可谓精耕细作,一行玉米,一行洋芋,一行四季豆。地畔不让闲着,种一排高粱,长高了,护卫田地。高粱脚下,爬满了南瓜蔓、水瓜蔓,立秋了还在开黄花,有的花儿还结出了绿蛋蛋。我曾不解,一些人家为何急着拔蔓,等瓜儿长大不行吗?茄子、辣椒都还在开花,也被连根拔起,扔在一边。我家自不例外。后来明白了,秋来了,地上长的,都熬不过去。
我婆爱种扫帚菜,种子小得像芝麻粒儿,破土而出后,长半人高,枝繁叶茂,真像倒栽的扫帚,捋了嫩叶当菜,叶老了喂猪,簇生的一束,扎起来就是一把扫帚。我每年都种向日葵,常用向日葵励志。想让向日葵长大很不容易,从发芽起就得用野枣刺苫盖,防止猪牛羊啃食。长高了,顶上冒出了花盘,满心欢喜,却怕被谁惦记而折了去。眼看着葵花子饱满就要打牙祭了,一夜间却不翼而飞,那种恨难以言说,看一村的娃都是贼。
故乡的秋,童年的秋,在记忆里散落,想归集真不容易。那时候地是集体的,秋也归集体,秋收一盘棋,由生产队队长统筹。记得红苕地里的叶子还绿着,就开始刨红苕了,男劳力挖,女劳力拾,忙活一天。日落前开始按家按人口分配,一直分到天黑。这一夜,家家都蒸红苕,红苕就顶饭了。红苕叶也分,嫩的人吃,老的猪吃。急着刨红苕,就为了吃红苕叶。刨迟了,红苕叶老了,就只能喂猪了。
又一日刨萝卜,那是一个技术活儿,掌握不好,就可能伤着萝卜。萝卜比大人的胳膊、腿粗,有的比娃的腰粗。也是刨一天,到天黑后,各家屋里都东一堆萝卜、西一堆萝卜缨子。往后好多天,早晚饭菜是不愁了,且“一清二白”:清的是萝卜缨子切碎了吃,白的是萝卜擦成丝儿吃。我听老人说:“吃秋呢!”在我的故乡,家家户户都腌萝卜、腌酸菜(萝卜缨子),那是一冬的蔬菜,能吃到春天。开春了吃不完,就晾干,继续吃。
秋收一切:地里的,树上的,房前屋后的,梁上梁下的,沟坎坡塄的,都一夜间亮堂了,哪里都藏不住人了。秋风还只管刮,秋雨还只管下,秋露变成秋霜了,秋色也不再显眼了。头一场雪后,天地一色白,哦哦哦,秋收被冬藏了!
2024年10月2日
对秋,与其说忆,毋宁说惦记。是的,但凡过来人,对秋都会有所惦记。对不同的人来说,秋肯定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我的秋全在我的记忆里,与他人可能有交集,也可能似是而非。
莫说秋来,或者秋至,即使在炎炎夏日里,看见一个“秋”字,我也能浮想联翩。
秋,一边禾,一边火。若是干禾,遇见烈火,那会怎样呢?禾是长在地里的,最初特指谷子,有时专指稻子,后来就泛指秋天生长的庄稼了。上古有收获了子实后焚烧禾秆以肥田的习俗。禾秆曝晒于田野,干后正好焚烧。这时节,这情景,不正是秋么?
我的故乡在岭上,一岁两熟:夏收麦子,秋收玉米。故乡人把夏收后的播种叫种秋,小时候,我心里总觉得怪怪的 —— 明明播种的是玉米,怎么叫种秋呢?眼看着白花花的麦茬地被犁翻后平整了、变黑了;眼看着一场雨后出苗了,又变绿了。如果雨赶心上下,一茬雨便是一茬绿,那老农人就眉开眼笑了。站在田边,举目望去,呵呵呵,秋收在望了!
小时候,当玉米长过人的膝盖时,我最喜欢瞭望,那种美不胜收的景色很有画面感,总令我心情大好、流连忘返。我喜欢在田间地头漫步、逗留、徘徊,驻足观望后盯住一棵玉米发痴发呆。一句话两个字:“耐看!”看的时候,映入眼帘的不仅仅是美和精气神,更是一种奇妙的勃勃生机和旺盛而向上的生命力。当然,还想入非非——只有那个时代的过来人,或解得我当时最想什么!
一片玉米地,无数棵玉米秆昂扬挺立,就像列队的士兵方阵,把集体的美、群体的美、整体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阡陌、地畔、路边的杂草也像受了感染似的,簇生聚集,释放着无限的生机,彰显着无尽的生命张力。它们生长得欢实真是沾了玉米地的光,占尽了天时地利。农人当然不喜欢它们,但也无可奈何,想请它们彻底离开土地,只能是一厢情愿兼一声叹息,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或许,这正是草儿们生存的理由吧!它们是低微的,但再低微也是生命,它们就应该活着,毕竟那土地也应该属于它们。
看不到一丝秋的迹象,秋却已经在等候了!秋收是庄稼人的愿望,也是庄稼的宿命。几天不去玉米地里,玉米就会长高许多。高过人腰了,高过人肩了,高过人头了,人进入玉米地里,一个转身就被埋没了。这时节,玉米地里既神秘又神奇,就像童话世界,总令我神往、向往,忍不住站远了眺望、走近了窥视。像捉迷藏,或玩失踪,玉米地都是好去处。想方便,那真方便。猫腰,一个闪身,人就无影无踪了。
家家都有自留地,多半种玉米。我最爱去自留地。自留,自己把自己留在那里,与世隔绝,读小孩不宜读的书。时常在不留意间,就有新鲜的瓜苗儿蹦出来,我能分辨出是西瓜苗儿,还是梨瓜(故乡人如此称呼甜瓜)苗儿,或者是西红柿苗儿,都很稀罕,就想培育,就想呵护,期盼能长出藤蔓或长高,开出黄花,结出果实。最担心被其他娃发现,更担心被大人顺手拔掉。我长大后才明白,被拔掉是有道理的,因为即使开花结果,也成熟不了,关键是还会和玉米争营养,那留着就适得其反了。
玉米不愁长。忽然顶上冒花儿了,随即腰间“抱娃”了——有抱两个的,也有抱三个的。这时候,我已经流涎水了,想入非非近乎蠢蠢欲动了,想象着嫩包谷在火上烤,不待焦黄就已经喷香了,双手捧起,烫,来回倒,翻转几下就开剥玉米粒儿往嘴里送,那种迫不及待的样子可能和我同龄的乡下娃都经历过。
秋是从玉米起身的,也是从玉米衰败的。叶子开始泛黄、枯白、绣黑,顶上花冠耷拉了,“娃儿”头上的“金发”或“红发”(玉米须,又称龙须)开始稀落,绽露出玉米棒尖儿。若是阴雨连绵,整个秆儿、叶儿会枯干霉黑,满地东倒西歪。一般会赶在雨前将“娃儿”掰下、搬走。一时间,人家向阳的墙壁上、屋檐下,甚至树杈里,都挂满了金黄,呈现了喜悦之色。在我记忆里,那是真正的秋色。
上学去,路边的野草沐浴着露水,在朝阳里泛红、泛黄。蝴蝶还在飞,比往常迟缓了;蚂蚱还在蹦,有的已蹦不动了;时常见纺织娘落地爬行,翅膀上露水沉重。路挨着沟,一沟的槐树,满目黄叶。刮一夜西风,从树下经过,一地金黄。霜打的柿叶红得像一团火焰,被风吹落,地面就像着火了似的,遍地燃烧。小时候喜欢用细木棍儿插柿叶,成串儿举起,说是火炬。顶了西风去搂柴,其实是搂树叶、豆叶,到沟渠洼里踅摸,叶儿在那里聚集,稍加归拢,就能盛一背篓枯叶。我总觉得背一背篓的树叶、豆叶,就像背了一背篓的秋天,心里美滋滋的。
地里的玉米秆儿被贴地砍割后收走,视野豁然开阔,满地的玉米茬儿刺眼,有的牵挂了玉米残叶,在风里瑟瑟发抖。地里仍见簇绿,东一疙瘩,西一大片,是蔓菁,或野萝卜,剜回去就是合家人一顿饭或两顿饭的凉拌菜。我喜欢在田垄上独步,禁不住想吟诗。心有感焉,直觉诗情画意在胸间充盈,美妙得不可言状。心田,如同足下的田地,不经秋收,难以领悟秋禅。
自留地被唤作菜地,顾名思义,那是以种菜为主的,实际上,多数人家都用一大半种庄稼。那年头,粮食总不够吃,庄稼比啥都金贵。会种地的,种自留地精心得很,真可谓精耕细作,一行玉米,一行洋芋,一行四季豆。地畔不让闲着,种一排高粱,长高了,护卫田地。高粱脚下,爬满了南瓜蔓、水瓜蔓,立秋了还在开黄花,有的花儿还结出了绿蛋蛋。我曾不解,一些人家为何急着拔蔓,等瓜儿长大不行吗?茄子、辣椒都还在开花,也被连根拔起,扔在一边。我家自不例外。后来明白了,秋来了,地上长的,都熬不过去。
我婆爱种扫帚菜,种子小得像芝麻粒儿,破土而出后,长半人高,枝繁叶茂,真像倒栽的扫帚,捋了嫩叶当菜,叶老了喂猪,簇生的一束,扎起来就是一把扫帚。我每年都种向日葵,常用向日葵励志。想让向日葵长大很不容易,从发芽起就得用野枣刺苫盖,防止猪牛羊啃食。长高了,顶上冒出了花盘,满心欢喜,却怕被谁惦记而折了去。眼看着葵花子饱满就要打牙祭了,一夜间却不翼而飞,那种恨难以言说,看一村的娃都是贼。
故乡的秋,童年的秋,在记忆里散落,想归集真不容易。那时候地是集体的,秋也归集体,秋收一盘棋,由生产队队长统筹。记得红苕地里的叶子还绿着,就开始刨红苕了,男劳力挖,女劳力拾,忙活一天。日落前开始按家按人口分配,一直分到天黑。这一夜,家家都蒸红苕,红苕就顶饭了。红苕叶也分,嫩的人吃,老的猪吃。急着刨红苕,就为了吃红苕叶。刨迟了,红苕叶老了,就只能喂猪了。
又一日刨萝卜,那是一个技术活儿,掌握不好,就可能伤着萝卜。萝卜比大人的胳膊、腿粗,有的比娃的腰粗。也是刨一天,到天黑后,各家屋里都东一堆萝卜、西一堆萝卜缨子。往后好多天,早晚饭菜是不愁了,且“一清二白”:清的是萝卜缨子切碎了吃,白的是萝卜擦成丝儿吃。我听老人说:“吃秋呢!”在我的故乡,家家户户都腌萝卜、腌酸菜(萝卜缨子),那是一冬的蔬菜,能吃到春天。开春了吃不完,就晾干,继续吃。
秋收一切:地里的,树上的,房前屋后的,梁上梁下的,沟坎坡塄的,都一夜间亮堂了,哪里都藏不住人了。秋风还只管刮,秋雨还只管下,秋露变成秋霜了,秋色也不再显眼了。头一场雪后,天地一色白,哦哦哦,秋收被冬藏了!
2024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