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耀“黑户岭”400余名“黑户”有了户口

2024年10月15日 字数:791

  本报“黑户岭”版面


  本报头版“黑户岭”版面
  
  ■记者 韩文韬
  2006年8月16日,来自陕甘交界“黑户岭”的郭宣传、张丕贤等4位农民在找到《阳光报》记者之前,已经求助了多家媒体。《阳光报》领导对此十分重视,早编会讨论后决定进行采访,我们于8月17日采写了第一篇报道《陕甘交界有个“黑户岭”》,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
  2006年8月21日,我与另外3名记者从省城驱车出发,经甘泉县城一路奔波,找到了桥镇乡。22日上午,我们辗转40公里的山路,找到了“黑户岭”。
  “黑户岭”没有公路,也没有电,住的都是“黑户”,孟家湾、榆树沟、九条山等3个自然村稀稀拉拉地隐藏在山林之间,这里的大部分人居住在甘泉县境内,还有一小部分人散居在靖边县、志丹县、华池县等3个县境内。以前曾有省级媒体的著名栏目对此进行过深度报道,引起了社会重视,当地政府部门积极动员附近的一个行政村接收他们,村干部同意了,可村民们开大会通过不了,村民们不愿接受这些外来人,理由是会影响到“三通”“以粮代赈”等新农村政策补贴利益。地方政府曾提出给这些人办理城镇户口,但这些人却拒绝接受,理由是市民不能种地养殖,不能享受农民的政策。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鉴于农村特殊的实际情况,最好的办法是给“黑户岭”成立村民委员会,让这些“黑户”成为合法公民,《阳光报》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桥镇乡党委、政府领导回复记者称,这个建议很好,乡党委领导会及时向甘泉县委、县政府汇报,但新设立一个行政村要经过省民政厅审批,还需上报民政部。
  
  阳光结局:“我们领到户口本了!多亏了你们啊!”
  2006年8月25日,时任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李希对《阳光报》的报道作出批示,要求延安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李文浩负责处理此事。
  2006年11月27日晚上,我们接到了“黑户岭”农民张世军的电话。“榆树沟村民委员会成立了!”农民马仲兵在电话中说,“我们领到户口本了!总共402人都有户口了,我们再也不是‘黑人黑户’了!谢谢你们!”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