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
2024年10月10日
字数:1340
■史永平
时间拉回到四十多年前,正值夏收时间,我的耳旁响起了母亲的敦促声:“快点吃饭,吃完还要去地里拉麦秸,天气不太好,晚上一定得全部拉回场里,你爸还没有放假,我娃乖,吃完就去北渠地里。”在母亲火急火燎的催促下,我跟两个姐姐匆匆吃完晚饭,从小叔家里借了一辆架子车。一共两辆,母亲拉一辆,大姐拉一辆,我还小,七八岁的样子,坐在大姐拉的车子里,玩着自己的弹弓。二姐很懂事地跟在母亲的旁边,扶着车辕,跟母亲低声说着悄悄话。我们还没走出村子,月光已洒满了村路和麦田。
我们要去拉的麦秸,是白天麦客才割好的。我们家总共七八块麦地,加起来有十亩之多。父亲在西安一家国营工厂工作,尚未归来,夏收的责任就全压在了母亲的肩上。
北渠的麦地面积最大,有三四亩。母亲和二姐装一辆车,我和大姐装一辆。我们姐弟三人,之间仅相差两三岁,但大姐早已是一个干农活的能手了。大姐很麻利地把一捆捆麦秸整齐地摆放到车上,我负责把麦秸抱过来递给大姐。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被一家人呵护着、宠爱着,总怕我受委屈,之所以去田地带着我,是怕我一个人待在家害怕,胡乱折腾时伤到自己。
大姐的这辆架子车装到快一个人高时,母亲就不让装了,怕大姐拉不动,但她自己那辆车,却装得很高。母亲用手指头一般粗细的绳子,拼尽全力把两辆车上的麦秸全部捆绑结实。二姐给大姐推车,我给母亲推车,大姐和母亲驾着车辕,躬身向前。一趟又一趟,四个人一直到后半夜才将散落一地的麦秸全部拉完。这时,我腿硬头晕,抓着架子车辕,深一脚浅一脚,睡意袭来,连打哈欠,不时进入迷糊状态。等我醒来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等我睁开眼睛,躺在炕上的我,瞳孔被窗子里射进的一束阳光刺疼。
夏收在那个年代属于龙口夺食,天气预报的荒诞幽默,老天爷的喜怒无常,使整个夏收像母亲说的那样,紧张得仿佛打仗似的,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老天爷的脾气反复无常,刚刚还晴天日丽,忽然就阴云密布,暴雨如注,而收麦者,就会陷入一片手忙脚乱的慌乱之中。有时阴雨多日不停,一季的麦子收不回来,就在地里发芽,等天晴后收割下来,长年累月就得吃芽麦面。
父亲没有调回我们当地工作的那段时间,大多是等我们都已把麦秸拉到场里,父亲才急匆匆赶回家来。父亲见到因劳累而满脸憔悴的母亲,眼神满含愧疚。两个姐姐见到父亲,也像是见到了强大的援兵,喜笑颜开,表情上轻松了不少,唯有我,傻傻地、无忧无虑地肆意享受着自己的童年。
父亲回来后就包揽了家里所有的重体力活,母亲脸上也恢复了笑容,不用再催促两个姐姐干这干那了,院子里时常飘荡起欢声笑语。
记忆中傍晚的碾麦场,父亲跟小叔他们坐在树荫下抽着烟小憩,母亲带着两个姐姐回家做晚饭,做好由我负责送到碾麦场。父亲跟小叔守在碾麦场里,一刻都不敢离开,苦苦等待着那不知道何时才忽而来临的东南风。整个晚上,扬场时断时续,直到东方泛起晨曦,扬场才告结束。而我枕着马灯弥散的微弱幽光,在场边的麦草上沉沉睡去。早上起来,全身奇痒无比,仔细一看,满身都是因被蚊子叮咬而鼓起的红包。
夏收已遥遥远去,今日的夏收已与往昔迥然不同,但几十年后,我还是想起了自己少小时经历的夏收,想起那份辛苦,想起那份辛苦中饱含的亲情和幸福。那个夏收,我出力不多,但却给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土地的质朴,注入了劳动的基因,注入了永远都不能忘本的情怀。
时间拉回到四十多年前,正值夏收时间,我的耳旁响起了母亲的敦促声:“快点吃饭,吃完还要去地里拉麦秸,天气不太好,晚上一定得全部拉回场里,你爸还没有放假,我娃乖,吃完就去北渠地里。”在母亲火急火燎的催促下,我跟两个姐姐匆匆吃完晚饭,从小叔家里借了一辆架子车。一共两辆,母亲拉一辆,大姐拉一辆,我还小,七八岁的样子,坐在大姐拉的车子里,玩着自己的弹弓。二姐很懂事地跟在母亲的旁边,扶着车辕,跟母亲低声说着悄悄话。我们还没走出村子,月光已洒满了村路和麦田。
我们要去拉的麦秸,是白天麦客才割好的。我们家总共七八块麦地,加起来有十亩之多。父亲在西安一家国营工厂工作,尚未归来,夏收的责任就全压在了母亲的肩上。
北渠的麦地面积最大,有三四亩。母亲和二姐装一辆车,我和大姐装一辆。我们姐弟三人,之间仅相差两三岁,但大姐早已是一个干农活的能手了。大姐很麻利地把一捆捆麦秸整齐地摆放到车上,我负责把麦秸抱过来递给大姐。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被一家人呵护着、宠爱着,总怕我受委屈,之所以去田地带着我,是怕我一个人待在家害怕,胡乱折腾时伤到自己。
大姐的这辆架子车装到快一个人高时,母亲就不让装了,怕大姐拉不动,但她自己那辆车,却装得很高。母亲用手指头一般粗细的绳子,拼尽全力把两辆车上的麦秸全部捆绑结实。二姐给大姐推车,我给母亲推车,大姐和母亲驾着车辕,躬身向前。一趟又一趟,四个人一直到后半夜才将散落一地的麦秸全部拉完。这时,我腿硬头晕,抓着架子车辕,深一脚浅一脚,睡意袭来,连打哈欠,不时进入迷糊状态。等我醒来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等我睁开眼睛,躺在炕上的我,瞳孔被窗子里射进的一束阳光刺疼。
夏收在那个年代属于龙口夺食,天气预报的荒诞幽默,老天爷的喜怒无常,使整个夏收像母亲说的那样,紧张得仿佛打仗似的,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老天爷的脾气反复无常,刚刚还晴天日丽,忽然就阴云密布,暴雨如注,而收麦者,就会陷入一片手忙脚乱的慌乱之中。有时阴雨多日不停,一季的麦子收不回来,就在地里发芽,等天晴后收割下来,长年累月就得吃芽麦面。
父亲没有调回我们当地工作的那段时间,大多是等我们都已把麦秸拉到场里,父亲才急匆匆赶回家来。父亲见到因劳累而满脸憔悴的母亲,眼神满含愧疚。两个姐姐见到父亲,也像是见到了强大的援兵,喜笑颜开,表情上轻松了不少,唯有我,傻傻地、无忧无虑地肆意享受着自己的童年。
父亲回来后就包揽了家里所有的重体力活,母亲脸上也恢复了笑容,不用再催促两个姐姐干这干那了,院子里时常飘荡起欢声笑语。
记忆中傍晚的碾麦场,父亲跟小叔他们坐在树荫下抽着烟小憩,母亲带着两个姐姐回家做晚饭,做好由我负责送到碾麦场。父亲跟小叔守在碾麦场里,一刻都不敢离开,苦苦等待着那不知道何时才忽而来临的东南风。整个晚上,扬场时断时续,直到东方泛起晨曦,扬场才告结束。而我枕着马灯弥散的微弱幽光,在场边的麦草上沉沉睡去。早上起来,全身奇痒无比,仔细一看,满身都是因被蚊子叮咬而鼓起的红包。
夏收已遥遥远去,今日的夏收已与往昔迥然不同,但几十年后,我还是想起了自己少小时经历的夏收,想起那份辛苦,想起那份辛苦中饱含的亲情和幸福。那个夏收,我出力不多,但却给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土地的质朴,注入了劳动的基因,注入了永远都不能忘本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