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月饼
2024年10月09日
字数:1245
■王磊
傍晚,走到小区门口,听见一位衣着朴素的大姐用浓郁的陕北口音吆喝着:“卖手工月饼啦,香甜可口的陕北五仁月饼。”不知是乡音的亲近,还是“五仁月饼”几个字勾起了我的兴致,我凑到她的摊位前,拿起一卷用油纸包装的月饼,扑面而来的香味瞬间勾起了我的回忆。
在陕北黄土高原上,每当月圆人团圆之际,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中秋佳节的到来。而在这众多的传统习俗中,手工打制陕北的五仁月饼,无疑是最有趣的事儿。
我的母亲是个农村妇女,可她的心灵手巧在亲朋好友间那可是出了名的。她总能恰到好处地将油和面按比例混合,而且还和的一手好面,她和的面团不仅筋道十足、不易开裂,还能包裹住丰富的馅料。母亲做的馅料也是一绝,她不仅会将红糖和核桃仁、杏仁、瓜子仁、芝麻仁和花生仁进行精心搭配和均匀混合,还会加入适量的青红丝以及小孩最爱吃的葡萄干,以此提升馅料的口感与颜值。
面团与馅料都准备妥当后,便到了最有趣的打月饼环节。案板上整齐摆放着多款木制饼模,有玉兔形状的,有祥云纹形状的,也有带着“中秋”字样的,每一个饼模从饼面到侧圈的图案都雕刻得活灵活现,每个图案都对应着美好的寓意。我和妹妹总会挑选自己喜欢的饼模,争相让母亲打制。母亲熟练地将面团分成小块,再擀成薄片,将足量的五仁馅料放在面片中间,然后小心翼翼将月饼封口和搓圆,最后放入月饼模具中轻轻一压,一个精美的月饼便做好了。
看着母亲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一个个淡黄的月饼像鸡崽儿一样从她手中的饼模里孵化出来。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打月饼,可面团和馅料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似的,打出来的月饼不是“走形”就是“露馅”,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打月饼的工序复杂且费时,我们每次都要陪母亲到后半夜,上眼皮同下眼皮直打架,但烤箱的叮咚声响起时,又瞬间就来了精神。眼看着一盘盘金黄诱人、香气扑鼻的五仁月饼出炉,口水直流。它们不仅外观精美、色泽诱人,更有融化味蕾的奇效,咬上一口,先是酥脆的外皮在口中化开,随后便是五仁馅的香甜与油脂的浓郁在舌尖上绽放。
打完月饼的第二天,母亲就会迫不及待地为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送去余温尚存的月饼,让大家品尝她亲手打制的月饼。到了中秋夜,母亲会挑选最好看的月饼同各种鲜美的瓜果一同放进供盘,敬奉天上的月亮爷爷。中秋节过后,母亲还会在坛子里用酒封存剩下的月饼,此方法能够有效保鲜,在过年时拿出来吃个稀罕。
如今,这种民间自打月饼的习俗因其制作工艺烦琐、费时费力而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玻璃橱窗和商场里由工厂批量生产出来的五颜六色、包装精美、口味多样的月饼。作为礼品,它们排面十足,但作为食物,它们却失去了记忆中的香甜味。
手打月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传递着家人之间那份深深的爱与关怀。
每逢中秋,我们不论身处何地,抬头就能望见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低头就能品尝到色香味俱全的月饼。但无论是钟楼的明月,还是雁塔的明月,都抵不上家乡村庄里的明月亲切;无论是天南的月饼,还是海北的月饼,都比不上母亲手打的月饼香啊!
傍晚,走到小区门口,听见一位衣着朴素的大姐用浓郁的陕北口音吆喝着:“卖手工月饼啦,香甜可口的陕北五仁月饼。”不知是乡音的亲近,还是“五仁月饼”几个字勾起了我的兴致,我凑到她的摊位前,拿起一卷用油纸包装的月饼,扑面而来的香味瞬间勾起了我的回忆。
在陕北黄土高原上,每当月圆人团圆之际,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中秋佳节的到来。而在这众多的传统习俗中,手工打制陕北的五仁月饼,无疑是最有趣的事儿。
我的母亲是个农村妇女,可她的心灵手巧在亲朋好友间那可是出了名的。她总能恰到好处地将油和面按比例混合,而且还和的一手好面,她和的面团不仅筋道十足、不易开裂,还能包裹住丰富的馅料。母亲做的馅料也是一绝,她不仅会将红糖和核桃仁、杏仁、瓜子仁、芝麻仁和花生仁进行精心搭配和均匀混合,还会加入适量的青红丝以及小孩最爱吃的葡萄干,以此提升馅料的口感与颜值。
面团与馅料都准备妥当后,便到了最有趣的打月饼环节。案板上整齐摆放着多款木制饼模,有玉兔形状的,有祥云纹形状的,也有带着“中秋”字样的,每一个饼模从饼面到侧圈的图案都雕刻得活灵活现,每个图案都对应着美好的寓意。我和妹妹总会挑选自己喜欢的饼模,争相让母亲打制。母亲熟练地将面团分成小块,再擀成薄片,将足量的五仁馅料放在面片中间,然后小心翼翼将月饼封口和搓圆,最后放入月饼模具中轻轻一压,一个精美的月饼便做好了。
看着母亲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一个个淡黄的月饼像鸡崽儿一样从她手中的饼模里孵化出来。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打月饼,可面团和馅料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似的,打出来的月饼不是“走形”就是“露馅”,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打月饼的工序复杂且费时,我们每次都要陪母亲到后半夜,上眼皮同下眼皮直打架,但烤箱的叮咚声响起时,又瞬间就来了精神。眼看着一盘盘金黄诱人、香气扑鼻的五仁月饼出炉,口水直流。它们不仅外观精美、色泽诱人,更有融化味蕾的奇效,咬上一口,先是酥脆的外皮在口中化开,随后便是五仁馅的香甜与油脂的浓郁在舌尖上绽放。
打完月饼的第二天,母亲就会迫不及待地为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送去余温尚存的月饼,让大家品尝她亲手打制的月饼。到了中秋夜,母亲会挑选最好看的月饼同各种鲜美的瓜果一同放进供盘,敬奉天上的月亮爷爷。中秋节过后,母亲还会在坛子里用酒封存剩下的月饼,此方法能够有效保鲜,在过年时拿出来吃个稀罕。
如今,这种民间自打月饼的习俗因其制作工艺烦琐、费时费力而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玻璃橱窗和商场里由工厂批量生产出来的五颜六色、包装精美、口味多样的月饼。作为礼品,它们排面十足,但作为食物,它们却失去了记忆中的香甜味。
手打月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传递着家人之间那份深深的爱与关怀。
每逢中秋,我们不论身处何地,抬头就能望见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低头就能品尝到色香味俱全的月饼。但无论是钟楼的明月,还是雁塔的明月,都抵不上家乡村庄里的明月亲切;无论是天南的月饼,还是海北的月饼,都比不上母亲手打的月饼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