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高新区: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 加快形成产业新优势
2024年09月27日
字数:3090

咸阳高新区一角。

中国西部AI创新港效果图

咸阳高新区实景图

咸阳高新区实景图

咸阳高新区实景图

陕西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园效果图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运用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咸阳高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支持高校“创新链”与高新区“产业链”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数字产业集成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先进生产力,“新”体现为“新主体、新生态、新范式”,“质”则代表着提质增效,实现生产力跃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咸阳高新区围绕“新质”做功课,园区处处“新新向融”。 记者赵小康刘金文/图
聚梦协同创新中心:助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聚梦协同创新中心是咸阳市委、市政府根据陕西省科技厅实施“两链”融合、三项改革等一系列的政策背景绘就的科技蓝图,在咸阳高新区的深度主导下创建,并于2023年12月正式开园。目前,园区已招引入园常驻办公企业2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3家。此外,园区还招引了以西北大学为主的17个高校创业团队在园区内孵化培育。
聚梦协同创新中心以咸阳高新区为承载核心,联合西北大学、陕西有色集团、陕西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秦创原(咸阳)创促中心、中启创科技集团公司等多家主体参与建设,通过整合各项创新资源要素,聚焦区内电子显示、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装备制造等4大主导产业方向,招引培育高科技型企业,促进并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科技创新所涵盖的各个因素经过多年的蓬勃发展,都遇到过怎样有效进行“两链”融合、怎样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打造出一个多主体建设、多机构参与、多平台促进的协同创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咸阳高新区聚梦协同创新中心都给出了答案。
近日,记者走进了聚梦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大学科技园。这里,现代化的办公区域一应俱全,科技园总面积10000平方米,中小试验基地2300平方米,以及30000平方米针对产业化成熟项目的生产促进区。
西北大学科技园是西北大学与咸阳高新区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宗旨,在咸阳高新区联合共建的大学科技园区,是咸阳市首家省级大学科技园。园区依托西北大学在化工、材料、地质、生物医药、信息等方面的科研优势,加快推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的同频共振,实现高校“创新链”与高新区“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园的建立为科研人员“解枷锁”“放权力”,让科技成果“下书架”“上货架”,推动了更多科创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聚梦协同创新中心运营专员闫翌阳告诉记者:“西北大学是一所拥有百年辉煌历史的高校,也是省属高校里唯一的‘211’大学和‘双一流’大学。作为综合类高校,西北大学以考古、地质为代表的文科优势十分明显,在能源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基础物理及光电信息科学等理工科方面也有着非常强的研发能力与技术储备,而这恰恰与咸阳高新区的产业布局有着很高的趋同性。科技园的运营模式是以学校为依托,以政府支持为引导,通过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加快推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的同频共振。”
未来,科技园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将按照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三高”特征,在聚集科技型企业、深化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
中国西部AI创新港:逐浪数字经济新蓝海
咸阳高新区建设的中国西部AI创新港,作为该区域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载体,布局了多个关键内容,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西部AI创新港总占地面积30亩,总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该项目作为高新区“数字产业化”的重要支撑载体,建成投用后,将成为数字转型成果展示、数字会展、VR沉浸式体验、数字文旅等业态的“新地标”。
据了解,咸阳高新区建设了300P的先进算力中心,计划通过与郑州、杭州的联网,形成强大的千匹算力,在为AI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提供坚实算力基础的同时,为AI赋能的垂直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算力支持。中国西部AI创新港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确保了数据传输的高速与稳定,为AI应用的广泛部署和深入场景提供了网络保障。咸阳高新区不仅汇聚了电子显示、生物医药、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还为AI技术在垂直行业的深入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咸阳高新区通过政府搭台、产业搭链、创新搭伴、应用搭车的“四搭”发展逻辑,构建了良好的AI产业生态,并积极探索“数字产业集成创新发展”新模式,通过共享算力、算法、数据等资源,为AI技术在垂直行业的深入应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近日,咸阳高新区西部AI创新港项目现场负责人刘魏宾告诉记者,集AI产业前沿技术展示、创新港AI孵化器打造、数字游民栖息地创新社区、秦文化主题餐饮娱乐空间于一体的AI创新港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即将投入使用。
陕西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园:“氢”装上阵 未来可期
2024年,氢能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多个省份发布了200余份氢能规划和指导意见。行业预测,到2025年,氢能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氢能已成为各地激烈竞逐的新赛道。
陕西氢能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装备研发制造和应用场景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已经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那么,咸阳高新区在氢能产业基础方面有哪些优势呢?陕西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园园长韩博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咸阳是我省发展氢能产业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西进”的重点区域。此外,氢能产业还是咸阳市16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咸阳高新区内的储氢瓶研发项目,已经攻克了氢能汽车核心部件之一的氢系统控制器技术难题,能够实现氢瓶压力/温度/安全报警检测与整车氢气泄漏检测。今年年初,陕西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园项目在咸阳高新区落地,不仅完善了氢能产业计量标准以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基础体系,还建立健全了涉氢特种设备安全、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多维度探索了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全链条产业发展新举措,引进并培育了优质的氢产业链上下游“专精特新”企业,着力研发了核心装备、关键零部件及新型材料,并通过全方位的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实现了技术、标准、产品成果的转化,共同打造了陕西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园质量强链综合示范平台。
陕西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园占地75.12亩,总建筑面积37296平方米。园区内的15栋单体厂房现已全面建成,目前已计划入驻的单位及项目有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属“四院一所”陕西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的掺氢管道内检测实验室项目、氢储运装备质量安全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项目,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氢能装备产业型式试验技术研究中心、氢能产业气体标准物质关键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终端用氢装备)项目以及陕西氢能检验检测公司氢气品质检测、氢瓶及阀件检测、氢能零部件检测项目等,厂房正在装修,计划于10月中下旬完成一批项目的入驻。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咸阳高新区聚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狠抓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3个关键点,营造良好的科技型企业营商环境,形成新型商业生态,激发企业创新潜力,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咸阳高新区始终坚持把产业作为经济之本,通过科学引领、规范促进、有效保障,积极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助力咸阳经济高质量飞跃发展,不断向科技强国目标前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咸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