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栖山舍随记(二)
2024年09月26日
字数:2267
■罗光辉
下雨啦
突然,浓云密布,成片成片地翻卷起来,越来越黑。不好,要下雨了,赶快跑,跑在我前面的,是两位年轻的女子,后来才知道她们是来自杭州的大学生。
山里的天,孩儿脸,说变就变。雨,哗啦啦就下下来了,我们跑进了村口一位农户的屋檐下,头发全淋湿了。
“来,擦脸,揩干头发。”一位老大爷拿来了三条干毛巾。接着,又端上了花生、苎麻米果、柚子皮,“吃吧,我们山里的东西。”
女大学生脸上挂满了水珠,雨水?汗水?泪水?她们憨憨地、笑眯眯地盯着大爷看,她们想读懂山里的大爷。
古村
一觉醒来,已是红日临窗。山舍主人见我往外走:“你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往山上走,到了岔路口,往左,走进深山,那里有一古村。”
“您起这么早?”
“公鸡第一声打鸣,我就起来了。”
公鸡第一声打鸣,大自然最动听的报晓,却没叫醒我这个生活在上海的都市人。不过,听到“古村”二字,我还是很来劲,迈开腿、甩着臂、大踏步地走出了山舍。一位小男孩也在往山上走,他走得没有规矩,也没章法,他在玩。一会儿,他发现了我,突然,他健步如飞,走得很快很快,眼前,只有一个影子在晃,一会儿,影子也晃没了。
我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山上走,满头大汗,这古村在哪里?还有多远?我坐下来看满山翠竹,闻路边花香。回去吧,明天早点起床,早点来,就不会这么热。一只老鹰在空中飞过。
不行。军人,不能打退堂鼓!走,继续往上走,不达目的不回头。
走啊走,爬啊爬,终于看到了古村。为古稀之年的自己点个赞。
演山古村,隐匿在青山绿水间。这啥古村呀?不见人影,几栋门楣上方有石雕的砖瓦房,几间土屋,砖墙土壁,镌刻着岁月的故事,风在低语。
村庄四周,古木参天,绿意盎然。树干粗壮,树皮记录着过往的沧桑。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给古树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伫立在村口,思索着古村的宁静与安详!
那天开车送我进山舍入住的李姑娘,小时候就生活在演山村。她有个哥哥在附近,几天来,我一直想见他,冥冥之中,似有神助。下山的时候,见一男子在收拾农具,一问,他就是李姑娘的舅舅。她舅舅告诉我:“演山村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没虫子,没污染,是块福地,现在政府打算开发。我们彭、赖两姓人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儿。我外甥女,对演山有着深深的情深深的爱。有次她从杭州回来,一到家,还没待一会,她就跑进了演山,她喜欢她外婆。前几年,乡村振兴,我们迁出了大山,搬到彩虹桥那边去了,政府为我们盖起了高楼。”
演山,储藏着姑娘的依恋,刻下了她生命的印记。演山,是一本敞开的书,等着你、等着我,去细细地翻读。
村巷
走在村巷里,时而有小孩在追逐,时而有老人在凝视,时而是婀娜村姑在浣衣,时而是爷孙的天伦之乐,时而有不知从哪儿飘出来的菜油香……
耳边,仿佛传来母亲喊吃饭的声音。
推车
吃过晚饭,两位退休军人在水库堤坝上散步,看到一轿车前轮停到了坝下。
“这车怎么这样停?滑到水库里去了怎么办?”
“年轻人玩刺激。”
退休军人行至坝的东头,天色不早,返回。
头朝水库的车还在那儿,车边围满了人,男女老少一大群。一男子在打电话叫救援车。
“你怎么把车开成这样?”退休军人问。坐在车里的男司机说:“不是我,美女开的。”旁边一美女惊魂未定:“吓死我了,当时对面来车,我一慌,就把车开成这个狼狈样,差点冲进了水库,我一个人不要紧,车上还坐着三个小孩,三个小孩也吓坏了。”
“叫救援车干什么,齐心协力推上来不就得啦。”一退休军人说。
“那我们推吧!试试看能不能推上来?”
司机挂上倒挡,“一、二、三,嘿哟!”车没动。
“再来,加把劲。一、二、三,嘿哟!”车轮动了。
“一、二、三,嘿哟!嘿哟!嘿哟!”……
车上岸了。这时,有一年轻人惊呼:“这两位是前不久来我们这儿采风的解放军叔叔。叔叔好,太谢谢你们了!”岸上的人很激动,美女更激动,一个劲地要请解放军叔叔去吃夜宵。
大汗村
翠竹掩映,绿树环抱,一老汉叼着根烟袋,四头黄牛在身边吃着青草。我一见此情景,赶忙拿出手机。一头肥壮的牛望着我,足足有六十秒。我拍了不少照片,远处,一条狗翘着尾巴,“嗷嗷嗷”叫着冲我而来。
“去去去。”老汉吆喝了几声,狗不叫了,走到我身边,用鼻子不停地吸着气,狗鼻子很灵。一会,它就觉得我不是坏人,摇头摆尾地伴着我往山上走。
大汗村,一块路牌非常醒目。这是个网红村,去看看,粗气直喘,一身大汗,好不容易到了大汗村。
村里停了不少轿车,上海、广东、浙江、安徽等牌照的车都有。原生态梯田、石溪、竹海,自然天成;青砖小楼,石磨酒坊,得天独厚。老人们记忆中的大汗村是这样的:鳞次栉比的土坯房,裸露的土地,泥泞不堪。雨天,村里的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村民告诉我,过去,这儿很穷,穷得叮当响,厕所、牛棚、土砖屋到处都是。房屋拥挤,道路狭窄,村弱民穷,地贫人心散。近年来,大汗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土砖屋改造成特色民宿,将猪圈、牛栏改造成艺术坊,笔直干净的乡间小道和山涧蜿蜒的潺潺流水告诉我,流大汗促大变,人生不能怕流汗!
村口清凉亭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大爷大妈们带着还没有消失的饱嗝和温馨的生活片段,陆陆续续来到村口的清凉亭下,男的打着赤膊、抽着烟,女的穿着花裙花衣、摇着棕叶蒲扇。老树端庄地矗立在村口,凝望着身边这片土地,光影交错,显得格外和谐美好。
我喜欢这种美好,站在那儿竖起耳朵听了会儿,回到山舍,写了一首打油诗:村头坐满老一代,不谈情来不说爱。清凉亭下蒲扇摇,东拉西扯好自在。
小竹椅
我和他见面时,他坐在小竹椅上,他是农庄的主人,他喜欢坐在竹椅上看对面的山、门前的溪,还有山上的茶。
周末,他儿子回来了,他儿子也坐在竹椅上,望着那片山、那条溪、那片茶……
(连载完)
下雨啦
突然,浓云密布,成片成片地翻卷起来,越来越黑。不好,要下雨了,赶快跑,跑在我前面的,是两位年轻的女子,后来才知道她们是来自杭州的大学生。
山里的天,孩儿脸,说变就变。雨,哗啦啦就下下来了,我们跑进了村口一位农户的屋檐下,头发全淋湿了。
“来,擦脸,揩干头发。”一位老大爷拿来了三条干毛巾。接着,又端上了花生、苎麻米果、柚子皮,“吃吧,我们山里的东西。”
女大学生脸上挂满了水珠,雨水?汗水?泪水?她们憨憨地、笑眯眯地盯着大爷看,她们想读懂山里的大爷。
古村
一觉醒来,已是红日临窗。山舍主人见我往外走:“你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往山上走,到了岔路口,往左,走进深山,那里有一古村。”
“您起这么早?”
“公鸡第一声打鸣,我就起来了。”
公鸡第一声打鸣,大自然最动听的报晓,却没叫醒我这个生活在上海的都市人。不过,听到“古村”二字,我还是很来劲,迈开腿、甩着臂、大踏步地走出了山舍。一位小男孩也在往山上走,他走得没有规矩,也没章法,他在玩。一会儿,他发现了我,突然,他健步如飞,走得很快很快,眼前,只有一个影子在晃,一会儿,影子也晃没了。
我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山上走,满头大汗,这古村在哪里?还有多远?我坐下来看满山翠竹,闻路边花香。回去吧,明天早点起床,早点来,就不会这么热。一只老鹰在空中飞过。
不行。军人,不能打退堂鼓!走,继续往上走,不达目的不回头。
走啊走,爬啊爬,终于看到了古村。为古稀之年的自己点个赞。
演山古村,隐匿在青山绿水间。这啥古村呀?不见人影,几栋门楣上方有石雕的砖瓦房,几间土屋,砖墙土壁,镌刻着岁月的故事,风在低语。
村庄四周,古木参天,绿意盎然。树干粗壮,树皮记录着过往的沧桑。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给古树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伫立在村口,思索着古村的宁静与安详!
那天开车送我进山舍入住的李姑娘,小时候就生活在演山村。她有个哥哥在附近,几天来,我一直想见他,冥冥之中,似有神助。下山的时候,见一男子在收拾农具,一问,他就是李姑娘的舅舅。她舅舅告诉我:“演山村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没虫子,没污染,是块福地,现在政府打算开发。我们彭、赖两姓人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儿。我外甥女,对演山有着深深的情深深的爱。有次她从杭州回来,一到家,还没待一会,她就跑进了演山,她喜欢她外婆。前几年,乡村振兴,我们迁出了大山,搬到彩虹桥那边去了,政府为我们盖起了高楼。”
演山,储藏着姑娘的依恋,刻下了她生命的印记。演山,是一本敞开的书,等着你、等着我,去细细地翻读。
村巷
走在村巷里,时而有小孩在追逐,时而有老人在凝视,时而是婀娜村姑在浣衣,时而是爷孙的天伦之乐,时而有不知从哪儿飘出来的菜油香……
耳边,仿佛传来母亲喊吃饭的声音。
推车
吃过晚饭,两位退休军人在水库堤坝上散步,看到一轿车前轮停到了坝下。
“这车怎么这样停?滑到水库里去了怎么办?”
“年轻人玩刺激。”
退休军人行至坝的东头,天色不早,返回。
头朝水库的车还在那儿,车边围满了人,男女老少一大群。一男子在打电话叫救援车。
“你怎么把车开成这样?”退休军人问。坐在车里的男司机说:“不是我,美女开的。”旁边一美女惊魂未定:“吓死我了,当时对面来车,我一慌,就把车开成这个狼狈样,差点冲进了水库,我一个人不要紧,车上还坐着三个小孩,三个小孩也吓坏了。”
“叫救援车干什么,齐心协力推上来不就得啦。”一退休军人说。
“那我们推吧!试试看能不能推上来?”
司机挂上倒挡,“一、二、三,嘿哟!”车没动。
“再来,加把劲。一、二、三,嘿哟!”车轮动了。
“一、二、三,嘿哟!嘿哟!嘿哟!”……
车上岸了。这时,有一年轻人惊呼:“这两位是前不久来我们这儿采风的解放军叔叔。叔叔好,太谢谢你们了!”岸上的人很激动,美女更激动,一个劲地要请解放军叔叔去吃夜宵。
大汗村
翠竹掩映,绿树环抱,一老汉叼着根烟袋,四头黄牛在身边吃着青草。我一见此情景,赶忙拿出手机。一头肥壮的牛望着我,足足有六十秒。我拍了不少照片,远处,一条狗翘着尾巴,“嗷嗷嗷”叫着冲我而来。
“去去去。”老汉吆喝了几声,狗不叫了,走到我身边,用鼻子不停地吸着气,狗鼻子很灵。一会,它就觉得我不是坏人,摇头摆尾地伴着我往山上走。
大汗村,一块路牌非常醒目。这是个网红村,去看看,粗气直喘,一身大汗,好不容易到了大汗村。
村里停了不少轿车,上海、广东、浙江、安徽等牌照的车都有。原生态梯田、石溪、竹海,自然天成;青砖小楼,石磨酒坊,得天独厚。老人们记忆中的大汗村是这样的:鳞次栉比的土坯房,裸露的土地,泥泞不堪。雨天,村里的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村民告诉我,过去,这儿很穷,穷得叮当响,厕所、牛棚、土砖屋到处都是。房屋拥挤,道路狭窄,村弱民穷,地贫人心散。近年来,大汗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土砖屋改造成特色民宿,将猪圈、牛栏改造成艺术坊,笔直干净的乡间小道和山涧蜿蜒的潺潺流水告诉我,流大汗促大变,人生不能怕流汗!
村口清凉亭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大爷大妈们带着还没有消失的饱嗝和温馨的生活片段,陆陆续续来到村口的清凉亭下,男的打着赤膊、抽着烟,女的穿着花裙花衣、摇着棕叶蒲扇。老树端庄地矗立在村口,凝望着身边这片土地,光影交错,显得格外和谐美好。
我喜欢这种美好,站在那儿竖起耳朵听了会儿,回到山舍,写了一首打油诗:村头坐满老一代,不谈情来不说爱。清凉亭下蒲扇摇,东拉西扯好自在。
小竹椅
我和他见面时,他坐在小竹椅上,他是农庄的主人,他喜欢坐在竹椅上看对面的山、门前的溪,还有山上的茶。
周末,他儿子回来了,他儿子也坐在竹椅上,望着那片山、那条溪、那片茶……
(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