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师杨明洲
2024年09月11日
字数:2406
■张宝勤
做新闻工作几十年,得益于多位前辈、老师的谆谆教诲,印象最深的还是我的恩师杨明洲——一位人品与文品兼备、把半生心血献给新闻事业的老报人。
一直想为杨老师写篇文章,苦于不知从何落笔,便一次次搁置。正值教师节期间,借此还了这笔赊欠已久的“文债”。
我在西安服役的最后一年,部队正在培训军地“两用人才”,我选择了写作。可是,培训班里没有写作班,所在部队也没有写作老师。怎么办呢?我想到了距离原部队驻地不远的一家报社。
当我忐忑不安地来到报社时,通联部一位梳着大背头、戴宽边眼镜的马姓主任建议我联系第二编辑室。那时,报社未开办新闻培训班,只是接收少量的实习记者和通讯员。
来到第二编辑室,接待我的正是时任部门主任杨明洲。只见杨老师高度近视,睿智的眼睛,厚厚的嘴唇,给人一种智商过人、朴实无华之感。杨明洲,笔名明烛,1945年出生于陕西合阳,毕业于延安大学中文系。其著有《赤子情》《大爱长存》《明烛诗草》等多部作品。
见我一袭戎装,杨老师稍显意外,问了我的学习目的、期限,以及写作基础、吃住安排等事项,便通知我次日早上8:00赶到。就这样,杨老师成了我的第一个指导老师,我也成了杨老师身边的“兵记者”。
自1986年3月开始,杨老师带我一起采访西安、咸阳、宝鸡等地的多家企业和工会,撰写展示英模风采,反映特色经济、改革进程和工运新貌的新闻报道多篇。从采访方法到提问技巧,从谋篇布局到素材取舍,从新闻点提炼到标题制作,杨老师手把手地传帮带,使我逐步提高新闻“嗅觉”,找到衡量新闻价值的“天平”,从初学者变成“门内汉”。
那年8月,我随杨老师在宝鸡市的陈仓、凤翔两区连续采访10天,打了一场漂亮的“突击战”。其间,我们不论周内周末,辛勤奔波600公里,采访企业工会受访者数十名,发表新闻报道8篇,创造了报社采写效率的一项新纪录。《盗贼开着拖拉机进厂行窃》《白衣蚂蟥现形记》等稿件刊出后,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
在杨老师耐心细致地指导下,我6个月内在军地报纸独立发表新闻稿件70多篇。我的名字不仅在原兰州军区《人民军队》《育才报》频频露脸,还时不时冲上《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的要闻版。《清香的泡桐花》《为青年分忧的“月老”》《从“猴子掰包谷”说起》等稿件是那段时间较为出彩的作品。
1986年复员前夕,我因新闻报道成绩突出,荣立陕西省军区个人三等功。当我把金灿灿的受奖证书和军功章拿给他看时,杨老师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笑容是那么灿烂而温暖。“这枚军功章里有您的一半功劳呢!”我发自肺腑地这样说。
学生时代,我就怀揣着一个写作梦。1987年元旦起,巧遇报纸增刊招人,我毫不犹豫地前往报社应聘,获得了一个从事校对、采访、编辑等文字工作的岗位。
杨老师对我生活上的关心是细致入微的。当时,我刚刚步入西安,一无亲二无友,虽然吃饭可以到单位餐厅,居住问题却没法解决。杨老师见状,二话没说,提起我的被褥就往办公室那张“午休床”上放。从那天起,那张木板床就成了杨老师和我的“两用床”,只是错时使用而已。
“娃娃勤,大人疼。”杨老师当时对我说,年轻人吃苦受累没事,能多学知识呢!在做好校对工作的同时,我白天但凡有时间就随杨老师跑采访,傍晚回办公室后要么抓紧写稿子,要么设计版面,做到校对、记者、编辑3项工作“合三为一”,晚上常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钟。
当时,《中国青年报》的版式是业界公认最具特色的。我在研究其设计思路、方法和特点基础上,摸索出有别于《中国青年报》版式的“神龙摆尾式”穿插设计法。用此法设计的版式,给人一种浑然一体、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的美感,也符合当时版式设计的审美要求。
这天,当我阐述这种方法的特点后,杨老师当即给予肯定,进行了全面修改完善,并提醒我运用这种办法时要切记两点:一是做到图文并茂、体裁搭配、长短兼顾;二是避免“并题”“碰题”“大通道”“一头沉”等弊端。不久,这种设计方法被运用于报纸新闻版的设计实践,业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给予好评。
杨老师认为:“奠定坚实的文字基础,是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必备条件。”写作评议性强、关注度高的新闻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来不得一丝一毫的粗枝大叶,否则一词一句的表述不准或分寸欠妥都会出问题。为此,我抓住周六、周日的闲暇,用3年兼职进修了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的课程。那段时间虽然身体超负荷付出,内心却是甜蜜快乐的。
2020年3月,恰逢杨老师与师母金婚纪念,我特意写了首诗,一则祝贺金婚快乐福寿绵长,二则追忆珍贵的师生情谊,诗曰:“羁旅山南闻盛典,北望长安思蹁跹。三十年前当兵娃,陌路求教收留咱。让榻容身把手教,随师采访才上道。六百里驱西府地,‘实战’雍虢宿一室。十日连珠联袂文,褒贤刺恶众所知。三载习就十八艺,导报应聘有底气。政协三秦卅载过,得意烛公剑初磨。高职国奖感念心,化作琼酿贺金婚。”
1989年,我因工作单位调整,与杨老师见面的机会少了,而我们的师生情谊却分毫不减。每到逢年过节,只要时间允许我就会去看望杨老师,杨老师遇到什么生活琐事我也会尽力相助。杨老师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我,我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杨老师都了如指掌。
我们虽然不是常常见面,但笔墨交道更加来往不断。每当杨老师出版新书,我都是义不容辞的第一读者,杨老师看到什么好的文章,会及时微信推荐给我。而我每次发表学术论文前,也会及时向杨老师请教,有不谋而合互勉互助的欢乐,也有各执一词见仁见智的不快。
“不求丹青追太史,只图谱谍铭先贤。”著名民俗专家史耀增对杨老师给予高度评价。退休赋闲后,杨老师痴迷于族谱编撰,主修或参与策划了合阳县《杨氏族谱》《小村刘氏族谱》《任氏族谱》《郑氏族谱》等多册族谱。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杨老师还注重对族谱编撰经验加以总结、思考和升华,写成近万字的系列论文《漫笔七题》,用讲故事的方法给那些有志于研究谱牒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却不知从何下手的人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此,借用《陕西工人报》原总编辑石文彬对杨老师新闻历程的感触“拳拳赤子心、殷殷笔耕路”,与杨老师共勉。
做新闻工作几十年,得益于多位前辈、老师的谆谆教诲,印象最深的还是我的恩师杨明洲——一位人品与文品兼备、把半生心血献给新闻事业的老报人。
一直想为杨老师写篇文章,苦于不知从何落笔,便一次次搁置。正值教师节期间,借此还了这笔赊欠已久的“文债”。
我在西安服役的最后一年,部队正在培训军地“两用人才”,我选择了写作。可是,培训班里没有写作班,所在部队也没有写作老师。怎么办呢?我想到了距离原部队驻地不远的一家报社。
当我忐忑不安地来到报社时,通联部一位梳着大背头、戴宽边眼镜的马姓主任建议我联系第二编辑室。那时,报社未开办新闻培训班,只是接收少量的实习记者和通讯员。
来到第二编辑室,接待我的正是时任部门主任杨明洲。只见杨老师高度近视,睿智的眼睛,厚厚的嘴唇,给人一种智商过人、朴实无华之感。杨明洲,笔名明烛,1945年出生于陕西合阳,毕业于延安大学中文系。其著有《赤子情》《大爱长存》《明烛诗草》等多部作品。
见我一袭戎装,杨老师稍显意外,问了我的学习目的、期限,以及写作基础、吃住安排等事项,便通知我次日早上8:00赶到。就这样,杨老师成了我的第一个指导老师,我也成了杨老师身边的“兵记者”。
自1986年3月开始,杨老师带我一起采访西安、咸阳、宝鸡等地的多家企业和工会,撰写展示英模风采,反映特色经济、改革进程和工运新貌的新闻报道多篇。从采访方法到提问技巧,从谋篇布局到素材取舍,从新闻点提炼到标题制作,杨老师手把手地传帮带,使我逐步提高新闻“嗅觉”,找到衡量新闻价值的“天平”,从初学者变成“门内汉”。
那年8月,我随杨老师在宝鸡市的陈仓、凤翔两区连续采访10天,打了一场漂亮的“突击战”。其间,我们不论周内周末,辛勤奔波600公里,采访企业工会受访者数十名,发表新闻报道8篇,创造了报社采写效率的一项新纪录。《盗贼开着拖拉机进厂行窃》《白衣蚂蟥现形记》等稿件刊出后,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
在杨老师耐心细致地指导下,我6个月内在军地报纸独立发表新闻稿件70多篇。我的名字不仅在原兰州军区《人民军队》《育才报》频频露脸,还时不时冲上《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的要闻版。《清香的泡桐花》《为青年分忧的“月老”》《从“猴子掰包谷”说起》等稿件是那段时间较为出彩的作品。
1986年复员前夕,我因新闻报道成绩突出,荣立陕西省军区个人三等功。当我把金灿灿的受奖证书和军功章拿给他看时,杨老师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笑容是那么灿烂而温暖。“这枚军功章里有您的一半功劳呢!”我发自肺腑地这样说。
学生时代,我就怀揣着一个写作梦。1987年元旦起,巧遇报纸增刊招人,我毫不犹豫地前往报社应聘,获得了一个从事校对、采访、编辑等文字工作的岗位。
杨老师对我生活上的关心是细致入微的。当时,我刚刚步入西安,一无亲二无友,虽然吃饭可以到单位餐厅,居住问题却没法解决。杨老师见状,二话没说,提起我的被褥就往办公室那张“午休床”上放。从那天起,那张木板床就成了杨老师和我的“两用床”,只是错时使用而已。
“娃娃勤,大人疼。”杨老师当时对我说,年轻人吃苦受累没事,能多学知识呢!在做好校对工作的同时,我白天但凡有时间就随杨老师跑采访,傍晚回办公室后要么抓紧写稿子,要么设计版面,做到校对、记者、编辑3项工作“合三为一”,晚上常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钟。
当时,《中国青年报》的版式是业界公认最具特色的。我在研究其设计思路、方法和特点基础上,摸索出有别于《中国青年报》版式的“神龙摆尾式”穿插设计法。用此法设计的版式,给人一种浑然一体、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的美感,也符合当时版式设计的审美要求。
这天,当我阐述这种方法的特点后,杨老师当即给予肯定,进行了全面修改完善,并提醒我运用这种办法时要切记两点:一是做到图文并茂、体裁搭配、长短兼顾;二是避免“并题”“碰题”“大通道”“一头沉”等弊端。不久,这种设计方法被运用于报纸新闻版的设计实践,业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给予好评。
杨老师认为:“奠定坚实的文字基础,是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必备条件。”写作评议性强、关注度高的新闻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来不得一丝一毫的粗枝大叶,否则一词一句的表述不准或分寸欠妥都会出问题。为此,我抓住周六、周日的闲暇,用3年兼职进修了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的课程。那段时间虽然身体超负荷付出,内心却是甜蜜快乐的。
2020年3月,恰逢杨老师与师母金婚纪念,我特意写了首诗,一则祝贺金婚快乐福寿绵长,二则追忆珍贵的师生情谊,诗曰:“羁旅山南闻盛典,北望长安思蹁跹。三十年前当兵娃,陌路求教收留咱。让榻容身把手教,随师采访才上道。六百里驱西府地,‘实战’雍虢宿一室。十日连珠联袂文,褒贤刺恶众所知。三载习就十八艺,导报应聘有底气。政协三秦卅载过,得意烛公剑初磨。高职国奖感念心,化作琼酿贺金婚。”
1989年,我因工作单位调整,与杨老师见面的机会少了,而我们的师生情谊却分毫不减。每到逢年过节,只要时间允许我就会去看望杨老师,杨老师遇到什么生活琐事我也会尽力相助。杨老师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我,我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杨老师都了如指掌。
我们虽然不是常常见面,但笔墨交道更加来往不断。每当杨老师出版新书,我都是义不容辞的第一读者,杨老师看到什么好的文章,会及时微信推荐给我。而我每次发表学术论文前,也会及时向杨老师请教,有不谋而合互勉互助的欢乐,也有各执一词见仁见智的不快。
“不求丹青追太史,只图谱谍铭先贤。”著名民俗专家史耀增对杨老师给予高度评价。退休赋闲后,杨老师痴迷于族谱编撰,主修或参与策划了合阳县《杨氏族谱》《小村刘氏族谱》《任氏族谱》《郑氏族谱》等多册族谱。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杨老师还注重对族谱编撰经验加以总结、思考和升华,写成近万字的系列论文《漫笔七题》,用讲故事的方法给那些有志于研究谱牒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却不知从何下手的人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此,借用《陕西工人报》原总编辑石文彬对杨老师新闻历程的感触“拳拳赤子心、殷殷笔耕路”,与杨老师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