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大学生青睐“几分糖”的社交方式

2024年09月05日 字数:1172

  视觉中国供图
  
  西南财经大学的程永莲是一个资深“i人”,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定义为“社恐”的她竟然会在线上约网友一起去线下旅游、看演唱会。
  从线上交流共同爱好,到线下一起去看演唱会,这场出乎程永莲意料的“交友记”,真实地延伸到了她的生活中。程永莲意识到,交朋友并不一定需要深厚的感情基础,凭借共同的兴趣和目标也能建立起社交联系。
  近日,有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情况展开了调查,共计回收了来自261所高校大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4162份。调查结果显示,64.82%的受访大学生社交范围有限。其中,56.27%的受访大学生局限于关系较近的班级、宿舍、社团等社交圈,8.5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的社交范围较小,朋友也不太多。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绝大多数受访大学生的主要社交方式是参加以班级、社团为组织的较为稳定的团体活动,仍有三成以上的受访大学生在开展社交时倾向于灵活的方式,比如,找“搭子”、参加不同主题的社群活动等。
  作为“追星一族”,南京师范大学的顾依琳在某社交平台上发帖,希望寻找一个一起看演唱会的“搭子”。帖子发出后,她根据性别、年龄、所在城市和日常发布内容等信息,从10余个“应约网友”中选中了自己的“搭子”。她们约好先在线下见一面,俩人以聊天的方式“破冰”后,觉得彼此很合拍。顾依琳形容自己是“全糖型浓人”,她说:“我总是在交朋友时投入全部的真诚和热情,尽管偶尔也会不被回应或被伤害,但我依然觉得真诚对待每个人是一件值得且有意义的事情。也正因如此,我和我的演唱会‘搭子’成了要好的朋友。”
  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陈武表示,大学生自身的社交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传统的重关系模式逐渐被新型的、消耗少的社交方式所替代。“这种观念转变是大学生对社交本质重新理解和认知的一部分,现代大学生更加追求自主性和自我选择性,这种新型社交方式使他们能够在不被动参与的情况下,建立更加灵活的社会关系。”
  在多元化社交的背后,无论是“全糖”还是“零糖”,无论是“i人”还是“e人”,每个人的“甜度”需求不同,社交选择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和类型。
  在媒体开展的问卷调查中,认为自己与他人建立和维持社交关系的能力存在一定问题的受访大学生约占四分之一,其中,23.28%的受访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或困惑,2.26%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社交能力较差,很难处理好社交关系。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良性社交,陈武建议学校相关部门丰富社交活动的开展形式,跳出传统的活动框架,设计更多轻松、无压力的活动,满足学生当前的社交需求。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他鼓励大学生主动走出舒适区,多参与各类活动,以此来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
  媒体调查结果显示,77.29%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加强各类社交活动的组织,64.65%的受访大学生希望社交活动可以覆盖不同兴趣的社交圈层,59.22%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参加社交技巧、人际交往方面的培训,58.11%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得到更多的社交资源和机会。
   据《中国青年报》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