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注意新学期有变化

2024年09月03日 字数:2380
  “焕新”三科统编教材、延长“课间十分钟”、规定教师教育惩戒权……正值“开学季”,这些新政策、新变化将深刻影响校园生活。
   历时两年修订
  三科统编教材将“焕新”
  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将在金秋九月“焕新”。
  据教育部8月27日消息,历时两年多修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近期完成了全部编审程序。在保持总体容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选材更丰富,编排更科学,育人导向更鲜明。
  新修订的三科统编教材强调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重大主题教育等内容,还将加强幼小衔接、优化美术设计。
  内容增量方面,道德与法治教材加强了对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学习;组织作家实地采风创作的反映黄文秀事迹的《青春之光》等成为新课文;历史教材呈现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注重反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学生们可在历史课本中“寻迹”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和牛河梁遗址等代表性考古成果。采取系统融入、重点强化等方式,进一步纳入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内容。
  根据计划,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将在3年内覆盖所有年级。今年秋季学期,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2025年,小学一、二、三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使用;2026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全部完成替换。
  另外,《2024年义务教育国家课
  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首次列入了大字版教材,供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低视力残疾学生使用。
  延长“课间十分钟”
  鼓励学生走向户外
  近年来,中小学“课间十分钟”消失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对此,多地教育部门发文强调保障学生的“课间十分钟”,引导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教育部回应,将进一步督促地方和学校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
  8月30日,北京市教委发布消息称,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对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提供更加从容的课间时间,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享受更加健康活力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按照现行规定,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每天的课间活动分为小课间和大课间,其中,小课间为10分钟。此次调整,小课间增加的时间主要是从大课间里优化调整出来后均匀地分给每一个小课间。
  优化调整后,小学阶段上午到校、下午放学和午休午餐时间保持不变;初中阶段除放学时间稍延后5分钟外,上午到校时间、午餐午休时间整体上保持不变。
  北京市的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将强化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严禁拖堂和提前上课,不得随意缩短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长,不得对学生课间活动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坚决杜绝课间禁止学生出教室的问题,确保课间要求得到落实。
  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
  支持教师积极管教
  教师群体权益也是近年来被热议的话题,近日,教师教育惩戒权有了新政策。
  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提出,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
  《意见》还提出,学校和有关部门要依法保障教师履行教育职责。依法惩处对教师的侮辱、诽谤、恶意炒作等言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学校和教育部门要支持教师维护合法权益。大力减轻教师负担,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为中小学、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充分保证教师从事主责主业。
  早在2021年3月施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就对教育惩戒权作出过规定。《规则》提出,学校、教师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依法履行职责,通过积极管教和教育惩戒的实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言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
  《规则》强调,教师因实施教育惩戒与学生及其家长发生纠纷,学校应当及时进行处理,教师无过错的,不得因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而给予其处分或者其他不利处理。
  对违规违纪情节较为轻微的学生,《规则》明确了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具体手段,包括点名批评,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等。同时,也明确了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做出的8类行为。
  据中新网
  
  相关新闻 
   来自检察官的“开学宝典”,请查收!
  开学的预备铃已经敲响,除了课本、文具盒,别忘了带上检察官的“开学宝典”。
  交通安全篇
  “开学季”是学生集中返校的重点时段,可能会给车辆通行和停放带来一定压力,家长和学生必须认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减少安全隐患。
  温馨提示:1. 驾驶机动车接送学生的家长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保持低速平稳驾驶,不要随意并线、超车;2.驾驶电动自行车接送学生的家长要使用注册登记的电动自行车,且只能搭载一名12周岁以内的儿童,自己和孩子都要佩戴好安全头盔;3.行走或骑车时不要看手机、听音乐,也不要占用机动车道;4.不闯红灯、不翻越隔离栏、不在马路上和车辆周围玩耍,未满12周岁不驾驶自行车上马路,未满16周岁不驾驶电动自行车上马路。
   校园安全篇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它既包括直接欺凌也包括间接欺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攻击他人身体、言语伤害、拉帮结派孤立、收“保护费”等。我国许多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都包含了对“校园欺凌”相关内容的规定,从人权、未成年人保护等角度出发,对校园欺凌可能涉及的方面进行了规定和要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侮辱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人格权、名誉权等权利与侵权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未成年人不应实施的9类不良行为等。
   温馨提示:1.遇到情况时保持镇定,寻找机会向家长或老师求助;2.建立健康的朋友圈;3.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
  据新华网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