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杂谈

2024年09月02日 字数:1258
  ■田宏伟
  火锅,简单来说,就是以锅为器具,用汤烧开,来涮煮食物,是我喜欢的美食之一。现在流行讲仪式感,或许美食中,火锅的仪式感最强吧,你看,那大碟小盘摆在桌前,错落有致,各种食材装点其中,红的绿的、白的黑的、青的紫的,各有形态,远看起来,就是一幅长轴美食画卷,而且火锅给人的存在感也不弱,可以自己选材,自己放料,边看边吃,边煮边谈,怪不得,朋友圈晒火锅美食的人最多。
  火锅是有容乃大的美食,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火锅的肚子里虽说撑不下船,但几乎可以烹煮所有的食材,不管是肉类、菜类,还是海鲜类、菌类,不管是软的,还是硬的,都可以一锅涮,一锅吃。
  火锅是中国人的独创,底气足是从出土的一些器皿可以考证出来,比如商周的温鼎、战国的鼎鼎、汉代的燃炉、三国时期的五熟釜等等,这些都是火锅的雏形。南宋诗人、美食家林洪所著的美食书籍《山家清供》里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涮吃兔肉火锅的情景,书中这样记载:游武夷六曲,访至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侯汤响一杯后,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汤、摆熟、啖之,及随宜各以汁供。”林洪照做,将热汤中的肉片反复拨动,肉片色泽宛如云霞,便将此佳肴取名为“拨霞供”,并作诗:“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从此,“拨霞供”成为“兔肉火锅”的代名词,并流传开来,现在“拨霞供”已是河南当地一道传统名菜。
  到了元朝,火锅留传到了蒙古草原一带,于是,牛羊肉火锅就流行开来,忽必烈就对这种火锅钟爱有加。传到清代,火锅已经成为了一道宫廷菜,乾隆、嘉庆都对火锅情有独钟,尤其是乾隆吃火锅成癖,隔三岔五就要吃顿火锅,据《清代档案史料丛编》记载,在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这天,乾隆在乾清宫摆了530桌火锅宴,宴请皇室宗亲、王公将相等众多客人,那场面放到现在可以算是个火锅节了。
  火锅发展演变到现在,已经成为一道全民皆爱的美食。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走在中国城市的小街小巷中,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火锅店,即便在寻常百姓家,火锅也成了一道家常菜。火锅因为做法简单,口味丰富,有氛围,很受青年一族的喜欢,遇到假期节点,家庭聚会、团队合作、职场升迁等需要聚餐的时候,大家往往首选的是火锅,火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团圆和包容。
  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不少的地域特点和饮食文化,已经成了地方标签。北方地区有名的有北京铜锅火锅,内蒙古肥羊火锅,东北白肉火锅,南方有重庆毛肚火锅,湖北野味火锅,上海什锦火锅、串串香火锅等,南方的火锅味在锅里,北方的火锅味在碗里,总之百锅千味,各具特色,让食客们都津津乐道。
  在我们当地,火锅属于“舶来品”,也没有成为我们当地的特色菜,尽管没有特色,但我仍然喜欢本地的火锅,尤其是在小碗上最讲究,那酱料里面必须要有芝麻酱、腐乳、韭菜花、线椒、韭菜、葱花、蒜末等必须佐料。我喜欢下雪天自己动手做热腾腾的火锅吃,邀几位知心朋友,切点本地纯正羊肉,落窗而坐,赏着雪,小酌几杯,就像白居易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样,让人美味无穷,惬意无穷。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