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行吟

—— 我的老师杨五贵

2024年09月02日 字数:1585
  ■陈玉莲
  杨五贵老师是我初三时的班主任。他瘦高个,戴一副眼镜,严肃下透着温和。我的作文《离开家乡》被他在班里当作范文来读。记得他读得声情并茂,班里有几个同学都哭了,我也泣不成声,杨老师夸赞并安慰我:既来之则安之,好好学习才是对外婆的报答。这是我记住的点滴与杨老师的互动。
  惭愧的是,毕业后我再没有和杨老师联系过。仅有那张褪色泛黄的黑白毕业照一直在我的相册里。三十多年了,记得那年我刚进神圣的文学圈,某天与文友闲聊,她拿出一张《铜川日报》,指着其中一篇散文向我竖拇指并说:“你应该向这位老师请教,清新有思想的作品。”我仔细看了一遍,于一种娓娓地述说中向人们展露爱乡情结,大概是《耀州软柿子》。很是抒情又极其自然,甚至感觉自己嘴角也是甜的,作者杨五贵。就是这篇极富感染力的散文让我又联系上了杨老师。
  杨老师已退休多年,仍笔耕不止、文思泉涌、精神矍铄。他谦和、平易近人,耿直、不善言辞。对那些世故圆滑、阿谀奉承、媚上欺下者深恶痛绝。在铜川文坛乃至更远,永远是不落的太阳。杨老师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人,他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操守,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爱岗敬业,富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他如一枚坚果,被坚硬的外壳包裹着,生命的热情和芬芳却贮藏于深深的内心之中,需要一层层剖开才能发现。历经春夏秋冬,才能看到,他的枝,他的叶,他的花,他的果实,他思想的芬芳,都有美好故事。正如一位北大教授说的那样:“人就应该像蜡烛一样,从头到脚都是光明的。”杨老师如是。
  杨老师能写。从这方面来讲我感觉上天还是公平的,既然他不善言辞、与世无争,那就赐予他一支利笔。挥洒深藏于内心的万语千言、诗词文章。家乡耀州在他的笔下如诗如画如幻,人文在他的笔端可亲可敬可爱。他笔下的山水是灵动的,土地是温热的、古树是有故事的;还有老地名的历史挖掘、烟云里的回忆;沮水河岸十里长廊浪漫温情。杨老师写老耀县的变迁、变化,记录新耀州的新貌,一座座千姿百态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中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真实的记录是耀州人的字典。
  杨老师出版多部书籍:《沮水微澜》《花落花开》《耀州老地名溯源撷趣》《耀州记忆》《耀州烟云录》《药王山探幽》《故园情思》等。这些宝贵的书籍我有幸都能读到,有福气了。
  每次拜见杨老师,他都是平心静气地坐在书桌旁,或专注阅读,或奋笔疾书,那种从容与认真让我感动敬佩。
  我一直走不出自己的圈子,杨老师常开导我,无论读者的评论是好是坏,那都是别人的事情。自己该做的,便是借助文字说出心中想说的一切。要有“自我”与“无我”意识。说到“自我”与“无我”,今年夏天陕西“百优”作家在照金培训,我有幸听了两天课,北师大老师张莉也谈散文的“自我”与“无我”,其实杨老师早已给我普及过。难怪他写散文游刃有余。是我愚钝,没领会老师的教诲。不过有一点,我学习老师,静心徜徉于充满乐趣的字里行间,读读、写写,不敢懈怠,同时也结识了文朋诗友。每次想到杨老师对文学的专注与执著,我就被一种情愫浸染着、激励着,从而忘记了诸多杂事扰心并倾心于文字。
  杨老师为人处世的人格魅力在我心中是永恒的、高大地站着,站成一棵大树的形象,让灵魂的枝叶哗啦啦地拍响节奏,让热爱文学的人因此而找准韵律和参照。
  我的老师杨五贵,对世事的淡泊源于他对文学孜孜地追求,无争的禅心于喧嚣红尘中从容着。静里想想,身置红尘,始存善念,终必会于一方清欢中缘遇高人。生命的途中,我的老师一路行吟,以一颗平常心走向平凡于淡漠间。
  人的一生会有许多老师,但遇上一位好老师确属不易。好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会对你的心灵成长起到积极影响。
  感谢杨五贵老师,遇上杨老师是我人生的幸运。
  最后,在第40个教师节里感吟小诗一首,我代表我们那个班级的同学感谢我的老师杨五贵:
  秋来醉赏满园金,静听千山万籁音。
  紫陌清风吹碧水,白云红叶映丹心。
  花馨饱蕴三春雨,月朗还思一曲琴。
  桃李无言枝上坠,师恩难忘意尤深。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