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母校而仰止高山 西大学子当行远自迩

2024年08月21日 字数:3255
   ■西北大学 薛钰青
  社会实践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也是锤炼价值观塑造的炉火。
  为响应西北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西北大学“博物回声”团队历时7天,采访了3位在文物研究和文物保护方面有突出成就的西大校友前辈。
  聆听金石之韵
  细品历史回响之悠扬
  陈根远老师,作为金石学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古代篆刻文物。
  陈老师十分乐于分享,无论是知识,抑或是他的收藏,以及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悟,都毫不吝啬地分享给我们。
  “金石学是一门中国传统的学问,在古典诗集中是最经典的一门学问。从仓颉造字开始,他就已经把美的因子注入到了汉字之中。所以研究金石学,一方面可以了解历史;另一方面金石文字本身变化多端,千姿百态,随时代的发展,名家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瑰丽的世界。”
  在我们问到金石学的魅力何在时,陈老师如是说。
  而提到爱好对人生、对未来事业发展方向的影响,陈老师更是用自己的经历,对我们言传身教,苦口婆心。
  “我觉得收藏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从小就爱收集一些糖纸,后来是烟标、邮票、古钱币,慢慢地我就有了对古文化的向往。实际上,我后来报考山东大学考古专业,以及后来在西北大学工作,又任职于博物馆,皆是从幼年时的一张张糖纸开始的。”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的爱好和工作完全是一回事,这让我的一生都十分自在。所以我觉得在人的一生中,较早地找到一个爱好,是十分重要的。”
  提及爱好,陈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
  “要把有意思的事做得有意义,也要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先立志,找到一个爱好,然后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去坚持,去努力,‘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于愈奇’。”
  “有一个爱好,并且坚持,人生中就会不断地引导你向着光,向着殿堂,向着圆满前进。即使不能走到很远,但你的方向是正确的,你的过程是愉悦和充实的,你的研究和努力,对社会,对别人是有意义的,那么你的人生就是圆满的。”
  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甚至热泪盈眶的感动。作为一名恰好处在人生迷茫期的在读大学生,在今时今日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的爱好理想与社会现实,存在着种种矛盾与拉扯,而陈老师的话,彻底打消了我的种种迷茫。
  探寻博物之藏
  领略古珍精华之璀璨
  “我就是个普通人,工作中也没有什么难忘的事,一切都很平淡。我上大学考研是因为我们当时包分配,我就想着考研肯定比本科毕业分到的工作更好。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我的工作,我的研究,都是为了维持生计,没有崇高的理想,也没有远大的目标,就是一步一步往前走,走到我走不动了为止。”
  单看这段话,它一点都不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没有鸡汤,没有励志,有种消极又真实的感觉。但结合说话人的简介来看,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我却从中看到了历史的滚滚洪流,看到了无声的震撼与坚持。
  谭学前老师,199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秦汉史专业,现为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专业博物馆委员会秘书长,陕西省博物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作为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大多数,我时常扪心自问,一名普通人,到底该如何过完他平淡的一生?这样的人生是否有意义。
  谭老师用他的经历告诉我,只要一步一步往前走,总归能把平淡的人生过得不普通,而“向前走”,本身就是人生的意义与真谛。
  我曾无数次幻想过,作为一名历史研究专业的学生,我到底要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做出多大的研究成果,我才能不愧对我的青春,不辜负我过去无数个日日夜夜,埋首故纸堆里的付出?
  谭老师告诉我:“你只需要做到凡事尽力,问心无愧就好。”
  翻看采访记录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新的认知,作为一名历史人,只有把自己活成滚滚历史长河中最普通的一朵浪花,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只不过是浩瀚历史中一粒不起眼的尘埃。
  而尘埃里,是能开出花的!
  普通人的人生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辉煌,而是无数次跌倒与爬起后的淡然一笑;不是空中楼阁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步伐。没有那么多的英雄豪杰,不必过分去追求光环和传奇色彩,尘世一粟或许不被世人所瞩目,但平凡的背后蕴藏着无限可能。
  谭老师鼓励我们积极提问,倾听我们的见解,并就我们的问题给出建议与意见,以一种平淡的、十分接地气的方式。
  他曾在谈话中屡屡提及大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积极学习课外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求职、求学中更具优势。
  采访结束,我们又聊了很多,临别之时,谭老师更是将自己关于博物馆学的著作《历史·文博学思录》赠予我们。
  踏遍求索之径
  追寻智慧光芒之无垠
  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校友张全民老师,他扎根西安考古行业三十多年,分享了多个重大考古项目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考古工作者不为人知的一面。他们这一代人正好经历了考古学从“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冷门学科到社会大众关注的热门学问,考古学黄金时代的背后是无数考古人无私的奉献和艰辛的付出。尤其是在古都西安,修道路、建地铁、盖楼房等,考古人员永远冲在建设工程的第一线,发掘项目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张老师向我们强调:“从事考古工作要求从业者拥有对事业的热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考古学从来不是单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考古人不仅要实地探勘,开展田野考古,还要对采集的资料进行进一步钻研深究。张老师还带我们来到了小雁塔旁正在挖掘的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谈及他主持的这一考古项目,这位有些寡言的学者滔滔不绝。隋唐朱雀大街在当时的长安城有着重要地位,它北连皇城正门朱雀门,南接都城正门明德门,构成长安城的南北中轴线。横穿朱雀大街的水渠及渠上5座桥梁基址是目前经考古发掘出土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五桥并列遗址,这一成果入选了“2022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同学们围在四周,屏息凝视,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一千多年前的古遗址以及这里挖掘出的双鱼壶、白瓷碗、瓦当等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不仅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更为我们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这三位老师专业不同,性格迥异,但他们的言行之间都镌刻着“公诚勤朴”这一西大校训的印记,他们是西大精神无垠天幕中的星,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陈根远老师毫不藏私地向我们介绍他的私人珍藏及研究成果。他的眼神好像还是多年前刻第一枚印章时那样充满热情。倾听心底热爱的呐喊,善于发现美好且付诸热忱,则生命处处皆惊喜。热爱的获得靠刹那心动,更靠恒久坚持,这是西大学人启航磨砺之旅,破晓前行。
  谭前学老师一再告诫后辈要“广博阅读,独立静思”,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远大的抱负要用踏实的脚步去丈量,崇高的信念要用朴素的行动去见证,这是西大学子启智自我发现,心灯独照。
  而张全民老师任重道远,砥砺前行,不忘初心,所有辛劳默默积蓄成面对未来的底气,拨云见日之时,往日酸涩皆成陈酿,这是西大学子深耕人生沃土,汗水滴落。
  他们择路而行,或缘心之所喜,或脚踏实地,岁月悠悠,步履不停,蓦然回首,惊觉已行至远方。审度大势所向后顺势而为,考量能力所擅后勉力前行,询问内心所爱后随心不悔。相信这样,我们会在未来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中有所立足。
  人生如画布,每一笔色彩皆由你我亲绘,无人能复刻。你想要的生活,取决于你内心深处那份最真挚的选择。成功也并非一蹴而就。名为西大精神的脐带,系于每一位西大学子,西大学人身上给养,充实起血肉,撑起挺拔的脊梁。去实践,去闯荡,脚下是路途,肩上是担当。
  老师们心中的西北大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藏纳青春记忆的场所。西大百年,无数西大学子,西大学人于此出发吐纳千古历史,触摸天地花叶,让人文积淀丰富心灵,让万里风光拓宽眼界。西北大学的名字,在实践之光下熠熠生辉。西北大学的精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重复的生活让我们日渐疲惫,繁重的期冀让我们难承其负,“行路”的方式让我们在未来安下心弦更好地“读万卷书”。
  那天回家的路上,下了一整天暴雨的西安,终于放晴,归途中清晰可见南山的倩影。当尘嚣散尽,愿各位西大学子可以穿越迷雾,看天青碧洗,远山如黛。
  (指导老师: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马锋 余洪)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