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记

2024年08月21日 字数:1200
■马光辉
  自从那年冬天踏上从西安北去的列车来到延安,顶着冬日的寒气,闻着空气中弥漫的煤烟味,扛着简单的行囊,朝着已知而不确定的未来生活方向走去。
  不知不觉中生活了20多个年头,在都市里谋生、租房、娶妻、育女、工作和最终拥有了自己的房产,也成了都市的一分子。20年的岁月弹指一挥间,自从那年来到延安,我有过17年的租房当房客的日子,其间的欢乐与困难,作为生活的过往,成为一段美好而值得的记忆。
  记得刚到延安时,在革命旧址杨家岭旁边的陕北典型四合院内租住。院子西北侧是依山而建的三孔石窑,南侧为一座二层的平板房,房东居住在院子的窑洞里,租客们居住在二层或一层的平板房里,房客多数为来延安谋生的外地人和延安大学的学生。再后来,还在其他地方租过几年房子,但无论如何搬迁,都围绕着杨家岭转来转去,一直没离开过杨家岭。
  在这个别致的小院里,我们家居住了近10个年头,房租从最初的90元涨到了300多元,在这里,我迎来了女儿的出生,但也经受了人生最低谷的考验。同时,见证了每天发生在杨家岭革命旧址里的故事和杨家岭人的生活变迁。由于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有早出晚归摆摊谋生的,有在机关单位上班的,也有因考研复习租房的大学生。
  无论在哪里租房,由于大家住在一个院子里,同在一个屋檐下,邻里间都能友善相处,平时谁家做了好吃的或者稀罕的吃食,都会分给左邻右舍尝尝,谁家有需要帮忙也都会搭把手。最开心的是每天吃饭时,大家端着饭碗或蹲或坐地聚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一边吃着饭,一边拉着话,不时有朗朗笑声回荡在小院的上空。
  由于租住的房子都没有暖气,冬季都用炉子取暖。一到冬季,每家每户的门前、楼道外都堆满了大包小包的煤和生火需要用的柴火,每到下午做饭时,家家的烟囱里冒着浓浓的煤烟,整个小院被笼罩在浓浓的煤烟之中,呛鼻的煤烟味有时让人有一种窒息感。虽然后来多数采用了无烟煤取暖,没有了大量的烟尘,但煤价也贵,记得刚租房时,每斤煤一毛五,当采用无烟煤取暖时,每斤煤涨到了一块多。由于后来租住的房子院落里多数没有厕所,每次都要到很远的公厕去。
  租房者多数为进城务工讨生活的人,他们中有的为了孩子能受到良好教育来到都市租房,多数人为了生计整天早出晚归地操劳,有卖羊蹄的,有卖烧烤的,有卖烤红薯的,有收破烂的,还有卖各类水果的。每天一大早,他们就蹬着三轮车,顶烈日冒寒风,走街串巷地奔波着,他们是生活在都市最底层的特殊群体,经受着生活的艰辛和劳苦。他们虽然活得艰辛、活得很累,但都拥有一颗善良纯朴的心,从不干欺行霸市和缺斤短两的事,用自己的辛劳换取都市中微薄的报酬。
  原来租住的地方因旧城改造被拆迁了,我也住进了自己购置的楼房中,那一段近乎流浪的租房生活,虽然很苦也很艰难,却成了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那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邻居笑脸,不时地在闲下来的回忆中闪现,那一个个充满了烟火气的小院,虽然有点凌乱或不方便,但却见证和记录着我在都市行走的生命历程。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