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
2024年08月20日
字数:1985
■马光辉
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他坚信土地不亏勤劳者的道理,一辈子默默地在土地上耕耘着、奉献着,用自己的辛勤劳作坚守和维系着我们的家一路走过艰难困苦的岁月。
在生命的年轮里,我在圈内,父亲在圈外,但我与父亲在这个圈内紧紧相连。在我近50年的人生历程中,曾以为自己很了解父亲、懂得父爱,可是直到自己成了父亲,才真正认识了父亲,真正懂得了父爱如山。
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考上了绥德二中初中部,3年后,他顺利考入了高中部。他当年书读得很好,学习成绩常常在班级名列前茅。正当他秉烛苦读备战高考时,“文革”发生了,他的读书梦也破灭了,无奈只能终止了学业,回到农村成了一位农民。不能继续读书的父亲回到农村,不久就被群众推举为村里的会计,那时还是农业合作化时代,年轻的父亲负责着全村账务、村集体资产和苹果园的管理工作。整日忙前忙后的,由于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
从我记事起,父亲的威严就存在了,直到今天,父亲的严厉还留在我心中。小时候每一次被父亲责打,当时的心中是记恨的,可直到后来自己当了父亲,才明白自己当初的可笑和无知。严父出孝子,父亲都是为了我好,有时责打我,也是因为我犯了错。
现在已为人父的我,当女儿调皮或不听话时,有时也会动粗,但我的这一粗暴行为如被父亲看见的话,他会严厉地批评我说:“娃娃还小,又那么听话,你咋能这样呢?”有时,我会对父亲说:“我小时候,你还不是这样管我的?”此刻,父亲沉默的脸庞露出了歉意的微笑,说:“那时的你不听话。”
听母亲说,在我还不到两岁时,父亲带着母亲、小姑和我,来到了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一个叫石家河的村子落户。在那个村子里,我们家以“外来户”的身份整整待了10年。母亲说:“刚到石家河时人地不熟,每天的日子很难熬。白天,我和你父亲到地里劳动,只有你和你小姑在家。晚上,一家四口人坐在昏黄的油灯下,我忙着做家务,你父亲就给你和你小姑讲故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与村里人也熟了,我和小姑也找到了自己的玩伴,父母也可以放心地干活了。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在那个叫石家河的小山村里生活了近10个年头。由于父亲是祖父家的长子,祖母又去世得早,加之祖父年纪大了,为了照顾祖父和残疾的大祖父,在外飘零10年后,父亲毅然决然地带着一家老小又回到了老家绥德。
父亲一辈子刚强自立,深知低头干活易,求人不如求己,从不张嘴求人。回到绥德老家后,我和妹妹都已上学。随着弟弟的出生,父亲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和母亲整天为了家中的一日三餐和我们兄妹的学费奔波着、奋斗着,贫困的陕北农村说到底,即使你再勤劳,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记得那时,我在绥德城郊二中(现绥德中学)上初中。有一年冬天,学校要交50元的暖气费,但那时我们家的葵花子还没有卖出去,我的生活费还没有着落。周末回家,我给父亲说了学校要交暖气费的事,晚饭后,父亲一个人出去了,到很晚才回来。第二天我上学走时,父亲将10张皱巴巴的“大团结”给了我,并嘱咐说,到了学校先把暖气费给交了,要好好吃,不要担心家里,等过两天葵花子卖了,我再给你把钱送到学校。接过父亲手中10张皱巴巴的“大团结”,我推着自行车默默地离开了,此刻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我知道,在那个年代,这10张“大团结”是父亲求了很多家才凑出来的。
后来,妹妹考上大学,弟弟也到了上学的年龄,我已到延安谋生并成家立业,父母便一道来到了延安。为了生活,父母在我们租住的城中村里摆了个小摊。每天,当我们还在熟睡的梦中,父亲便蹬着三轮车前往货场进货了,每次回来时满身都是汗,里外衣服全都湿透了。为了赶早市,他一刻不停息,顾不得换下湿透的衣服,便与母亲一起将水果摆上三轮车,又匆匆地前往早市了。自从那年父母随我来到了这座城市,父亲和母亲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起早贪黑地为着我们的家操劳着、奔波着、奉献着。
现在,父亲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在我多年社会行走的历练和努力下,工作日渐稳定,加之妹妹也参加了工作,弟弟也有事可干,我们家的日子一天天地好了起来,并在城市里购买了自己的房子,女儿也考上了研究生。父亲的心情一天天地好了起来,虽然母亲常年在妹妹家照顾小外甥,只有父亲一个人待在延安的家中,但他把家里收拾得井然有序、一尘不染,闲暇之余还会玩手机、看抖音、去网购,生活过得优哉游哉。
只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父亲摆摊的那些日子。每当我下班后,看到父亲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马路边,死守着那个我们全家老少赖以生存的小摊,我知道,父亲在坚守着一份责任,他是我们这个家的坚守者,也是我精神家园的坚守者。
父爱如山,在父亲大山般的挚爱和威严中,我时不时地感到一种温暖、一种力量。有时,哪怕是父亲的一句责备或是皱眉,都会在我成长的历程中留下深深的印痕。在父亲大爱的庇护下,每当我人生的风雨来临之时,我都能在父爱的港湾中短暂休整,然后站起身来,奋力前行,去追逐我们幸福生活的梦想。
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他坚信土地不亏勤劳者的道理,一辈子默默地在土地上耕耘着、奉献着,用自己的辛勤劳作坚守和维系着我们的家一路走过艰难困苦的岁月。
在生命的年轮里,我在圈内,父亲在圈外,但我与父亲在这个圈内紧紧相连。在我近50年的人生历程中,曾以为自己很了解父亲、懂得父爱,可是直到自己成了父亲,才真正认识了父亲,真正懂得了父爱如山。
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考上了绥德二中初中部,3年后,他顺利考入了高中部。他当年书读得很好,学习成绩常常在班级名列前茅。正当他秉烛苦读备战高考时,“文革”发生了,他的读书梦也破灭了,无奈只能终止了学业,回到农村成了一位农民。不能继续读书的父亲回到农村,不久就被群众推举为村里的会计,那时还是农业合作化时代,年轻的父亲负责着全村账务、村集体资产和苹果园的管理工作。整日忙前忙后的,由于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
从我记事起,父亲的威严就存在了,直到今天,父亲的严厉还留在我心中。小时候每一次被父亲责打,当时的心中是记恨的,可直到后来自己当了父亲,才明白自己当初的可笑和无知。严父出孝子,父亲都是为了我好,有时责打我,也是因为我犯了错。
现在已为人父的我,当女儿调皮或不听话时,有时也会动粗,但我的这一粗暴行为如被父亲看见的话,他会严厉地批评我说:“娃娃还小,又那么听话,你咋能这样呢?”有时,我会对父亲说:“我小时候,你还不是这样管我的?”此刻,父亲沉默的脸庞露出了歉意的微笑,说:“那时的你不听话。”
听母亲说,在我还不到两岁时,父亲带着母亲、小姑和我,来到了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一个叫石家河的村子落户。在那个村子里,我们家以“外来户”的身份整整待了10年。母亲说:“刚到石家河时人地不熟,每天的日子很难熬。白天,我和你父亲到地里劳动,只有你和你小姑在家。晚上,一家四口人坐在昏黄的油灯下,我忙着做家务,你父亲就给你和你小姑讲故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与村里人也熟了,我和小姑也找到了自己的玩伴,父母也可以放心地干活了。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在那个叫石家河的小山村里生活了近10个年头。由于父亲是祖父家的长子,祖母又去世得早,加之祖父年纪大了,为了照顾祖父和残疾的大祖父,在外飘零10年后,父亲毅然决然地带着一家老小又回到了老家绥德。
父亲一辈子刚强自立,深知低头干活易,求人不如求己,从不张嘴求人。回到绥德老家后,我和妹妹都已上学。随着弟弟的出生,父亲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和母亲整天为了家中的一日三餐和我们兄妹的学费奔波着、奋斗着,贫困的陕北农村说到底,即使你再勤劳,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记得那时,我在绥德城郊二中(现绥德中学)上初中。有一年冬天,学校要交50元的暖气费,但那时我们家的葵花子还没有卖出去,我的生活费还没有着落。周末回家,我给父亲说了学校要交暖气费的事,晚饭后,父亲一个人出去了,到很晚才回来。第二天我上学走时,父亲将10张皱巴巴的“大团结”给了我,并嘱咐说,到了学校先把暖气费给交了,要好好吃,不要担心家里,等过两天葵花子卖了,我再给你把钱送到学校。接过父亲手中10张皱巴巴的“大团结”,我推着自行车默默地离开了,此刻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我知道,在那个年代,这10张“大团结”是父亲求了很多家才凑出来的。
后来,妹妹考上大学,弟弟也到了上学的年龄,我已到延安谋生并成家立业,父母便一道来到了延安。为了生活,父母在我们租住的城中村里摆了个小摊。每天,当我们还在熟睡的梦中,父亲便蹬着三轮车前往货场进货了,每次回来时满身都是汗,里外衣服全都湿透了。为了赶早市,他一刻不停息,顾不得换下湿透的衣服,便与母亲一起将水果摆上三轮车,又匆匆地前往早市了。自从那年父母随我来到了这座城市,父亲和母亲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起早贪黑地为着我们的家操劳着、奔波着、奉献着。
现在,父亲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在我多年社会行走的历练和努力下,工作日渐稳定,加之妹妹也参加了工作,弟弟也有事可干,我们家的日子一天天地好了起来,并在城市里购买了自己的房子,女儿也考上了研究生。父亲的心情一天天地好了起来,虽然母亲常年在妹妹家照顾小外甥,只有父亲一个人待在延安的家中,但他把家里收拾得井然有序、一尘不染,闲暇之余还会玩手机、看抖音、去网购,生活过得优哉游哉。
只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父亲摆摊的那些日子。每当我下班后,看到父亲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马路边,死守着那个我们全家老少赖以生存的小摊,我知道,父亲在坚守着一份责任,他是我们这个家的坚守者,也是我精神家园的坚守者。
父爱如山,在父亲大山般的挚爱和威严中,我时不时地感到一种温暖、一种力量。有时,哪怕是父亲的一句责备或是皱眉,都会在我成长的历程中留下深深的印痕。在父亲大爱的庇护下,每当我人生的风雨来临之时,我都能在父爱的港湾中短暂休整,然后站起身来,奋力前行,去追逐我们幸福生活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