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创新技术精准诊疗引领消化健康新篇章
2024年08月19日
字数:3411
在医学领域,消化道疾病的防治一直都是重中之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历经几代专家学者半个多世纪的传承与创新,在黄宗心教授、罗金燕教授、董蕾教授、王进海教授等历届科主任的带领下,凭借精准的诊断技术、先进的内镜微创治疗优势、雄厚的科研实力、显著的教学成果,以及跨学科合作和国际化视野,在医、教、研等方面不断创新,争创一流,取得了瞩目的学术成就,多项技术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消化道疾病常常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们的健康。从常见的胃炎、胃溃疡,到复杂的胰腺炎、肝硬化,再到令人谈之色变的消化道肿瘤,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沉重负担。然而,在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一群医术精湛、心怀大爱的医护人员正日夜奋战在医疗一线,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患者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内镜微创精准治疗享誉西北
50岁的刘女士出现间断便血3个月,当地医院束手无策,建议转院治疗。得知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在西北地区较早开展了小肠镜下诊疗工作,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刘女士便到这里寻求进一步诊治。在小肠镜检查时,医生发现患者回肠中段有一处Meckel憩室内翻,确定了反复便血的病因。家属担心外科手术带来的创伤,李路主任当机立断,决定进行区域内首例小肠镜下成年人憩室切除术。最终,手术成功完成。术后,刘女士恢复顺利。病理检查报告也证实了小肠憩室的诊断。
西安交大二附院内镜中心拥有各种电子内窥镜百余台,可开展食管曲张静脉套扎及硬化治疗术;胃底曲张静脉组织胶注射术;全消化道狭窄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US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经胃壁胰腺假性囊肿穿刺引流术等多种内镜微创治疗方法。多项技术在西北地区均处于领先地位。
56岁的张先生在一次聚会饮酒后出现上腹部刀割般剧痛,来到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就诊,被诊断为重症胰腺炎。病情稳定后复查时,发现其胰腺体尾部有约8cm的囊肿,超声内镜团队为张先生做了超声内镜下囊肿穿刺引流微创术。术后3个月复查,囊肿缩小至2cm,张先生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超声内镜(EUS)作为消化内镜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誉为消化内镜医生的“第三只眼”。这一技术在胰腺疾病的诊断和微创治疗中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胰腺组织的细微结构和病变,帮助早期诊断胰腺相关疾病,还可在实时超声指导下进行精确穿刺和介入治疗,实现微创治疗。

精准诊断技术让早期消化道肿瘤无处藏身
30岁的刘女士因反复恶心、头晕半年多时间,来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求诊,经CT、磁共振等检查,仍未发现病因。在做胃镜检查时,细心的医生发现了一小片不起眼的白色黏膜,认定是“印戒细胞癌”,后经活检病理,证实了患者胃内的病变是预后最差的胃癌类型。
李路主任称,由于刘女士胃癌发现得很早,目前还只是在最浅层,没有向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经过外科手术,患者得到了治愈。如果没有认真检查而漏掉了病变,可能结局会很差。因此,早期发现胃癌不仅需要患者的健康意识,更需要内镜医生专业的素养和对职业的敬畏心。
在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科室依托强大的内镜及介入技术优势,形成了疗效确切的综合治疗体系。其中,消化系统肿瘤的镜下治疗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科室可开展早期消化道肿瘤精查内镜,早期食管、胃、结直肠肿瘤的微创内镜下切除术(ESD/EMR),食管进展期肿瘤的光动力治疗等多项国内外先进技术,打破高难度内镜手术“零纪录”。
胃肠动力研究与治疗独树一帜
在消化内科门诊,经常会有患者因为腹胀、腹痛、早饱、腹泻、便秘等症状,做了胃镜、肠镜等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而前来就诊。“其实这些症状可能是胃肠动力障碍引起的。”据李路主任介绍,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科室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确立了以“消化动力学”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并建立了消化功能实验室,是陕西省唯一临床重点实验室。
历经多年探索与研究,科室在胃肠功能性疾病及酸相关性疾病的研究和诊治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胃肠动力实验室拥有国内先进的诊断及治疗仪器设备,可开展多种胃肠动力检测和治疗技术,如胃肠动力检测仪的研发和应用、胃电刺激治疗等。这些技术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创新技术引领早癌诊断步入国际前列
近年来,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在消化道早癌诊断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日前,由秦斌团队与物理学院穆廷魁教授团队共同研发的快照式偏振散射光谱术(PLSS),为早期癌症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利器”。
据了解,PLSS技术利用了非侵入式光学诊断原理,能够获取常规白光内窥镜无法提供的上皮细胞核的尺寸形态信息。这一技术的问世,不仅提高了早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为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治疗时间。PLSS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标志着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在消化道早癌诊断领域走在了国际前列。
肝病诊疗与科研国内领先
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在肝病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是中国医师协会及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授予的全国脂肪肝规范诊疗中心。
科室诊治各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疑难肝病,常规开展iLivTouch肝纤维化无创检测、EUS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门脉高压症TIPS治疗、经皮经肝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治疗、肝癌TACE联合靶向免疫的综合治疗、肝脏肿瘤微波/射频消融术、恶性胆道梗阻经皮胆道穿刺引流及支架置入术等。
多学科协作开创炎症性肠病诊治新方向
67岁的李阿姨近半年来被反复腹泻频繁打扰,反复治疗无效后,来到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寻求帮助。经过消化内科炎症性肠病(IBD)团队细致诊疗发现,李阿姨的腹泻是由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医生为她进行了新型医疗技术——粪菌移植治疗,李阿姨的病情立刻好转并且未再复发,目前已恢复正常生活。
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跨学科合作已成为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消化内科较早地组建了包括消化内科、胃肠外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病理科、影像科、超声科、临床药理科和营养科在内的多学科诊疗(MDT)团队,为患者提供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
李路主任表示,科室设立有IBD专病病房及专病门诊,诊治各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原因不明的肠道疾病,开展疑难肠病的MDT诊治,开展肠菌移植(FMT)、个体化肠内营养治疗等新技术及新疗法。

科研创新推动学科高水平发展
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始终将科研创新作为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室拥有一支由高素质人才组成的科研团队,致力于研究消化道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
近年来,科室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及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学科基金19项,陕西省科技统筹项目等40余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和西安市科技进步奖6项;主编专著18本,参编专著25部,获国家专利15项;发表论文900余篇,发表SCI论著180余篇,为学科的高水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简介
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学科。现为原卫生部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药理基地、陕西省消化疾病诊疗质量控制中心、陕西省胃肠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陕西省优势医疗专科、陕西省胃肠动力疾病培训中心、陕西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科室等。
消化内科现有医护人员10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0名,医师中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且80%以上有在欧美等国学习经历。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多所学校或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科室还聘请了国际知名消化内镜专家为客座教授。
消化内科设有3个病区130张病床,有消化专家门诊、消化专病门诊、消化内镜中心、消化介入治疗室、胃肠动力疾病研究室、消化疾病研究所等。年门诊量近1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近6000人次。
科室主任简介
李路 医学博士,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小肠镜和胶囊镜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疑难重症诊治与临床思维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小肠疾病专委会、科普专委会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常委,陕西省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小肠疾病学组副组长等。
曾于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等访问学习。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了双气囊小肠镜诊疗工作,填补了本区域小肠疾病诊疗空白。主持和参与了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及西安交大重点实验室培植项目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并获陕西科学技术三等奖。
(买秋霞 屈姝利 郑亚雷 张华)

消化道疾病常常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们的健康。从常见的胃炎、胃溃疡,到复杂的胰腺炎、肝硬化,再到令人谈之色变的消化道肿瘤,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沉重负担。然而,在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一群医术精湛、心怀大爱的医护人员正日夜奋战在医疗一线,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患者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内镜微创精准治疗享誉西北
50岁的刘女士出现间断便血3个月,当地医院束手无策,建议转院治疗。得知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在西北地区较早开展了小肠镜下诊疗工作,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刘女士便到这里寻求进一步诊治。在小肠镜检查时,医生发现患者回肠中段有一处Meckel憩室内翻,确定了反复便血的病因。家属担心外科手术带来的创伤,李路主任当机立断,决定进行区域内首例小肠镜下成年人憩室切除术。最终,手术成功完成。术后,刘女士恢复顺利。病理检查报告也证实了小肠憩室的诊断。
西安交大二附院内镜中心拥有各种电子内窥镜百余台,可开展食管曲张静脉套扎及硬化治疗术;胃底曲张静脉组织胶注射术;全消化道狭窄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US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经胃壁胰腺假性囊肿穿刺引流术等多种内镜微创治疗方法。多项技术在西北地区均处于领先地位。
56岁的张先生在一次聚会饮酒后出现上腹部刀割般剧痛,来到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就诊,被诊断为重症胰腺炎。病情稳定后复查时,发现其胰腺体尾部有约8cm的囊肿,超声内镜团队为张先生做了超声内镜下囊肿穿刺引流微创术。术后3个月复查,囊肿缩小至2cm,张先生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超声内镜(EUS)作为消化内镜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誉为消化内镜医生的“第三只眼”。这一技术在胰腺疾病的诊断和微创治疗中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胰腺组织的细微结构和病变,帮助早期诊断胰腺相关疾病,还可在实时超声指导下进行精确穿刺和介入治疗,实现微创治疗。

精准诊断技术让早期消化道肿瘤无处藏身
30岁的刘女士因反复恶心、头晕半年多时间,来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求诊,经CT、磁共振等检查,仍未发现病因。在做胃镜检查时,细心的医生发现了一小片不起眼的白色黏膜,认定是“印戒细胞癌”,后经活检病理,证实了患者胃内的病变是预后最差的胃癌类型。
李路主任称,由于刘女士胃癌发现得很早,目前还只是在最浅层,没有向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经过外科手术,患者得到了治愈。如果没有认真检查而漏掉了病变,可能结局会很差。因此,早期发现胃癌不仅需要患者的健康意识,更需要内镜医生专业的素养和对职业的敬畏心。
在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科室依托强大的内镜及介入技术优势,形成了疗效确切的综合治疗体系。其中,消化系统肿瘤的镜下治疗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科室可开展早期消化道肿瘤精查内镜,早期食管、胃、结直肠肿瘤的微创内镜下切除术(ESD/EMR),食管进展期肿瘤的光动力治疗等多项国内外先进技术,打破高难度内镜手术“零纪录”。
胃肠动力研究与治疗独树一帜
在消化内科门诊,经常会有患者因为腹胀、腹痛、早饱、腹泻、便秘等症状,做了胃镜、肠镜等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而前来就诊。“其实这些症状可能是胃肠动力障碍引起的。”据李路主任介绍,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科室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确立了以“消化动力学”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并建立了消化功能实验室,是陕西省唯一临床重点实验室。
历经多年探索与研究,科室在胃肠功能性疾病及酸相关性疾病的研究和诊治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胃肠动力实验室拥有国内先进的诊断及治疗仪器设备,可开展多种胃肠动力检测和治疗技术,如胃肠动力检测仪的研发和应用、胃电刺激治疗等。这些技术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创新技术引领早癌诊断步入国际前列
近年来,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在消化道早癌诊断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日前,由秦斌团队与物理学院穆廷魁教授团队共同研发的快照式偏振散射光谱术(PLSS),为早期癌症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利器”。
据了解,PLSS技术利用了非侵入式光学诊断原理,能够获取常规白光内窥镜无法提供的上皮细胞核的尺寸形态信息。这一技术的问世,不仅提高了早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为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治疗时间。PLSS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标志着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在消化道早癌诊断领域走在了国际前列。
肝病诊疗与科研国内领先
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在肝病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是中国医师协会及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授予的全国脂肪肝规范诊疗中心。
科室诊治各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疑难肝病,常规开展iLivTouch肝纤维化无创检测、EUS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门脉高压症TIPS治疗、经皮经肝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治疗、肝癌TACE联合靶向免疫的综合治疗、肝脏肿瘤微波/射频消融术、恶性胆道梗阻经皮胆道穿刺引流及支架置入术等。
多学科协作开创炎症性肠病诊治新方向
67岁的李阿姨近半年来被反复腹泻频繁打扰,反复治疗无效后,来到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寻求帮助。经过消化内科炎症性肠病(IBD)团队细致诊疗发现,李阿姨的腹泻是由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医生为她进行了新型医疗技术——粪菌移植治疗,李阿姨的病情立刻好转并且未再复发,目前已恢复正常生活。
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跨学科合作已成为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消化内科较早地组建了包括消化内科、胃肠外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病理科、影像科、超声科、临床药理科和营养科在内的多学科诊疗(MDT)团队,为患者提供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
李路主任表示,科室设立有IBD专病病房及专病门诊,诊治各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原因不明的肠道疾病,开展疑难肠病的MDT诊治,开展肠菌移植(FMT)、个体化肠内营养治疗等新技术及新疗法。

科研创新推动学科高水平发展
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始终将科研创新作为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室拥有一支由高素质人才组成的科研团队,致力于研究消化道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
近年来,科室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及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学科基金19项,陕西省科技统筹项目等40余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和西安市科技进步奖6项;主编专著18本,参编专著25部,获国家专利15项;发表论文900余篇,发表SCI论著180余篇,为学科的高水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简介
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学科。现为原卫生部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药理基地、陕西省消化疾病诊疗质量控制中心、陕西省胃肠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陕西省优势医疗专科、陕西省胃肠动力疾病培训中心、陕西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科室等。
消化内科现有医护人员10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0名,医师中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且80%以上有在欧美等国学习经历。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多所学校或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科室还聘请了国际知名消化内镜专家为客座教授。
消化内科设有3个病区130张病床,有消化专家门诊、消化专病门诊、消化内镜中心、消化介入治疗室、胃肠动力疾病研究室、消化疾病研究所等。年门诊量近1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近6000人次。
科室主任简介

李路 医学博士,西安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小肠镜和胶囊镜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疑难重症诊治与临床思维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小肠疾病专委会、科普专委会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常委,陕西省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小肠疾病学组副组长等。
曾于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等访问学习。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了双气囊小肠镜诊疗工作,填补了本区域小肠疾病诊疗空白。主持和参与了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及西安交大重点实验室培植项目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并获陕西科学技术三等奖。
(买秋霞 屈姝利 郑亚雷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