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
2024年08月14日
字数:2664
■陈玉莲
晨起,小姨突然打来电话说:“三丫头,你二舅妈不在了,明天火化……”下面的话我再也没听进去,我的心陡地一沉,莫名的感伤弥漫全身,仿佛某个宿命时刻的来临。
二舅妈那张写满人世沧桑的脸又浮现在我眼前,如一朵秋风中干枯的菊花,慈祥的目光、月牙般弯弯的笑容和那几颗隐隐约约残存的牙齿,无比生动。大前年,我和老公开车回老家时还去看望过二舅妈呢,她当时好好的、欢天喜地的,一切都好。
那是个夏日的午后,太阳射着火辣辣的热,燥气逼人。树上的蝉鸣声苍凉且幽远。二舅妈躺在东屋的沙发上正在午睡,她蜷缩成小小的一团,似一个黑色的问号,睡得那样安详,对我们的到来无知无觉,老公示意我别惊动她。我们就那么静静地坐下,看着二舅妈睡觉的模样。蝉声如沸,时光静谧。大概过了五六分钟,二舅妈忽然从睡梦中醒来,她睁开惺忪的眼,看着面前赫然出现的俩人,一时有些犹疑。我凑近了说:“二舅妈,是我回来了。”她上下端详了一下,眼睛猛地亮了,哆嗦着双手,眼里分明含着泪,紧紧抓住我的手说:“哎哟,真是三丫头回来了,怎么不叫醒我呢?回来也不提前打个招呼?”她又抬眼看看站在我身边的丈夫说:“这是谁呀?”我说:“您不认识了?我家那口子,孩子他爸。”二舅妈从沙发上站起来,伸长了脖子,瞪大眼睛,仔仔细细地打量着我丈夫,喃喃地说:“记起来了。对,来过,胖了些。要是在街上见了,我都不敢认。”那天,二舅妈给我们包了鸡蛋韭菜馅的饺子,至今余味犹存。她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呢?
我和老公不停歇地驶向了回乡的路。车行了五个多小时,便拐向了通往外婆家的那条笔直的路。沿途一个又一个村庄陌生得叫不上名字,来不及辨认就被匆匆地甩到了身后。魏庄是外婆的娘家。小时候,我常在魏庄的街道上跑来跑去,那里总有奇妙的新鲜事和热闹事。可如今,我的外婆已经不在了,魏庄也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一路上的庄稼便是最好的陪伴,高粱在天上红着。外婆家藏在一片茂盛的树林子里,那一团一团的树,如烟似雾,高高擎起,遮天蔽日,杨树、柳树、榆树、柿树,还有一些枣树和杏树,似一群群妖妖娆娆、蓬头乱发的犹太妇人。
到了村口不远处,便要经过一个椭圆形的大水塘。四围植柳,翠色如屏,满塘莲花,一池清香。天蓝蓝如洗,水清清若镜。莲叶间有几枝荷花脱颖而出,亭亭玉立,开得异常粉嫩娇媚,让人不由驻足。就是那年的那个夏天,让我爱上了荷花。
水塘边总会有三五个浣衣洗濯的妇女,明晃晃的棒槌挥舞在手中,使劲敲打着青石板上的衣服,敲得水花迸溅、流金泻玉,发出“啪啪啪”的声响,把水底的鱼儿都惊散了。正洗得热火朝天时,不经意间瞥见一个小小的人影远远地走过来,“呼啦啦”便一齐扭过脸来,细细观望,忍不住问上一声:“丫头,又来舅家串亲戚,是来蹭饭的吧?”我招招手,阵阵笑声便荡漾在水塘里。
临近村头,如泣如诉、缠绵悱恻的唢呐声传了过来,像是在诉说着流逝的悠悠往事。那是三外公又在树林里练习吹唢呐了。
顺着大路走进村子,要拐过一道山墙。所谓的山墙,听外公说,是当年用来挡土匪的土城墙,如今已是斑斑驳驳了。山墙内有一棵弯弯曲曲的老枣树,不知有多少年了,枝叶纷披、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半个身子都探向了山墙外,似是一个干渴的老人在伸着脖子找水喝。现在山墙已经没有了,被人们填为平地,高低错落的房屋拥挤不堪,只留下一条窄窄的路。
我外婆原先就住在山墙东边的巷子里,向南拐,就是我二舅妈家。起初,我大舅和我外婆是住在一起的。三间瓦房,东屋里住着我大舅一家人,西屋里住着外公、外婆还有我。西屋北边有一间简易的小屋,窄窄的,仅能放下一张一米二的床,一块木板,是我母亲和我小姨住过的。我母亲和小姨出嫁了,小屋便成了杂货屋,用来放一些农具。西屋有一张大床、一张老式的八仙桌,还有一个装小麦的囤子、零散的麻袋里装着玉米和高粱,墙角放着一架破旧的织布机,堆得满满当当的。夏秋天里散发着潮湿的霉味儿,屋子里光线昏暗,大白天也似麻麻黑一般,好在房顶上有一个圆圆的玻璃小天窗,天晴的日子,便有一道明晃晃的光柱直直地照射下来,非常明亮,也非常温暖。
拐角处就是二舅家,单独一个小院子,三间瓦房,让二舅妈收拾得干净整洁。二舅妈的告别仪式定在午饭后进行。我趁着这段空闲在村庄里转转,用脚步重温一下封存已久的记忆。不知不觉间,我来到了外婆家的那处老宅子。老宅子已经荒芜了,遍地蒿草,三间瓦房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在正午的阳光下,显得无比寂寥。蓦然,感慨顿生:小院无人丛草生,残垣旧瓦伴禽鸣,昔时笑语成幽梦,唯有庭前树自荣。我心头莫名地伤感起来,泪流满面。
在我的印象中,二舅妈一家与大舅和外婆总有些别别扭扭,院子虽相隔不远,两家却很少来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分家的缘故,我不得而知。再一次回到二舅妈的灵堂前,看着那熟悉的遗像,想想那时候二舅妈见着我亲亲热热的样子,“亲呀乖呀”温和地叫着,“三丫头,来家里吃舅妈做的饭,还有几个枣子给你留着呢,舅妈给你做了双插花布鞋……”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我禁不住又潸然泪下。
外公外婆走了,大舅一家搬到城里去了,现在二舅妈也走了。我生命中依恋和牵挂的亲人一个个都随风而逝了,村子也陌生了,物是人非,一切都渐行渐远。属于那个年代的所有记忆,再也找不到可以印证的依据了。
光阴似水,逝者如斯。莫名的感伤再一次冲击着我,惚兮恍兮,泪眼迷离中,我仿佛看到,时光像一把无比锋利的镰刀,闪着凌厉的寒光,在无声地收割着大地上的生命。
二舅妈的出殡仪式开始了,随着棺木的缓缓移动,盼山表哥和他的两个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响成了一片。唢呐班子再次吹奏起来,凄婉高亢的音符与当空扬洒的冥币,在村庄上空沸沸扬扬。
随着此起彼伏的哭声和唢呐声,想想二舅妈这一辈子的悲苦,她来人间值得吗?盼山表哥十岁那年,我二舅远走他乡,二舅妈还不到四十岁就守了活寡,带着盼山表哥,是怎么挣扎着活到了六十七岁的呀?那么多的风风雨雨,那么多的日月轮回,那么多的是是非非,她究竟是怎样熬过来的呢?付出了多少痛苦、忍耐和坚强啊?想到这里,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大颗大颗的泪珠夺眶而出,流水般划过脸庞,跌落在这片养育过我生命的热土上。
回程的路上,车轮缓慢而沉重,我有些依恋、有些不舍,更多的则是对亲人离去的伤感。天色苍茫,云脚低垂,仿佛有一场暴雨要来临。车窗外广袤的田野上,庄稼依旧是那样的年轻茂盛,青枝绿叶,年复一年,似乎从来就不曾衰老过。可是,我的血脉相连的亲人们呢?你们都到哪里去了?还有这么多的庄稼等待着你们收割呢?
四顾茫然,冷雨清寒,故乡离我越来越远了,而那个在田间小路上蹦蹦跳跳来回奔波的小女孩,谁还会记得她呢?
晨起,小姨突然打来电话说:“三丫头,你二舅妈不在了,明天火化……”下面的话我再也没听进去,我的心陡地一沉,莫名的感伤弥漫全身,仿佛某个宿命时刻的来临。
二舅妈那张写满人世沧桑的脸又浮现在我眼前,如一朵秋风中干枯的菊花,慈祥的目光、月牙般弯弯的笑容和那几颗隐隐约约残存的牙齿,无比生动。大前年,我和老公开车回老家时还去看望过二舅妈呢,她当时好好的、欢天喜地的,一切都好。
那是个夏日的午后,太阳射着火辣辣的热,燥气逼人。树上的蝉鸣声苍凉且幽远。二舅妈躺在东屋的沙发上正在午睡,她蜷缩成小小的一团,似一个黑色的问号,睡得那样安详,对我们的到来无知无觉,老公示意我别惊动她。我们就那么静静地坐下,看着二舅妈睡觉的模样。蝉声如沸,时光静谧。大概过了五六分钟,二舅妈忽然从睡梦中醒来,她睁开惺忪的眼,看着面前赫然出现的俩人,一时有些犹疑。我凑近了说:“二舅妈,是我回来了。”她上下端详了一下,眼睛猛地亮了,哆嗦着双手,眼里分明含着泪,紧紧抓住我的手说:“哎哟,真是三丫头回来了,怎么不叫醒我呢?回来也不提前打个招呼?”她又抬眼看看站在我身边的丈夫说:“这是谁呀?”我说:“您不认识了?我家那口子,孩子他爸。”二舅妈从沙发上站起来,伸长了脖子,瞪大眼睛,仔仔细细地打量着我丈夫,喃喃地说:“记起来了。对,来过,胖了些。要是在街上见了,我都不敢认。”那天,二舅妈给我们包了鸡蛋韭菜馅的饺子,至今余味犹存。她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呢?
我和老公不停歇地驶向了回乡的路。车行了五个多小时,便拐向了通往外婆家的那条笔直的路。沿途一个又一个村庄陌生得叫不上名字,来不及辨认就被匆匆地甩到了身后。魏庄是外婆的娘家。小时候,我常在魏庄的街道上跑来跑去,那里总有奇妙的新鲜事和热闹事。可如今,我的外婆已经不在了,魏庄也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一路上的庄稼便是最好的陪伴,高粱在天上红着。外婆家藏在一片茂盛的树林子里,那一团一团的树,如烟似雾,高高擎起,遮天蔽日,杨树、柳树、榆树、柿树,还有一些枣树和杏树,似一群群妖妖娆娆、蓬头乱发的犹太妇人。
到了村口不远处,便要经过一个椭圆形的大水塘。四围植柳,翠色如屏,满塘莲花,一池清香。天蓝蓝如洗,水清清若镜。莲叶间有几枝荷花脱颖而出,亭亭玉立,开得异常粉嫩娇媚,让人不由驻足。就是那年的那个夏天,让我爱上了荷花。
水塘边总会有三五个浣衣洗濯的妇女,明晃晃的棒槌挥舞在手中,使劲敲打着青石板上的衣服,敲得水花迸溅、流金泻玉,发出“啪啪啪”的声响,把水底的鱼儿都惊散了。正洗得热火朝天时,不经意间瞥见一个小小的人影远远地走过来,“呼啦啦”便一齐扭过脸来,细细观望,忍不住问上一声:“丫头,又来舅家串亲戚,是来蹭饭的吧?”我招招手,阵阵笑声便荡漾在水塘里。
临近村头,如泣如诉、缠绵悱恻的唢呐声传了过来,像是在诉说着流逝的悠悠往事。那是三外公又在树林里练习吹唢呐了。
顺着大路走进村子,要拐过一道山墙。所谓的山墙,听外公说,是当年用来挡土匪的土城墙,如今已是斑斑驳驳了。山墙内有一棵弯弯曲曲的老枣树,不知有多少年了,枝叶纷披、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半个身子都探向了山墙外,似是一个干渴的老人在伸着脖子找水喝。现在山墙已经没有了,被人们填为平地,高低错落的房屋拥挤不堪,只留下一条窄窄的路。
我外婆原先就住在山墙东边的巷子里,向南拐,就是我二舅妈家。起初,我大舅和我外婆是住在一起的。三间瓦房,东屋里住着我大舅一家人,西屋里住着外公、外婆还有我。西屋北边有一间简易的小屋,窄窄的,仅能放下一张一米二的床,一块木板,是我母亲和我小姨住过的。我母亲和小姨出嫁了,小屋便成了杂货屋,用来放一些农具。西屋有一张大床、一张老式的八仙桌,还有一个装小麦的囤子、零散的麻袋里装着玉米和高粱,墙角放着一架破旧的织布机,堆得满满当当的。夏秋天里散发着潮湿的霉味儿,屋子里光线昏暗,大白天也似麻麻黑一般,好在房顶上有一个圆圆的玻璃小天窗,天晴的日子,便有一道明晃晃的光柱直直地照射下来,非常明亮,也非常温暖。
拐角处就是二舅家,单独一个小院子,三间瓦房,让二舅妈收拾得干净整洁。二舅妈的告别仪式定在午饭后进行。我趁着这段空闲在村庄里转转,用脚步重温一下封存已久的记忆。不知不觉间,我来到了外婆家的那处老宅子。老宅子已经荒芜了,遍地蒿草,三间瓦房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在正午的阳光下,显得无比寂寥。蓦然,感慨顿生:小院无人丛草生,残垣旧瓦伴禽鸣,昔时笑语成幽梦,唯有庭前树自荣。我心头莫名地伤感起来,泪流满面。
在我的印象中,二舅妈一家与大舅和外婆总有些别别扭扭,院子虽相隔不远,两家却很少来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分家的缘故,我不得而知。再一次回到二舅妈的灵堂前,看着那熟悉的遗像,想想那时候二舅妈见着我亲亲热热的样子,“亲呀乖呀”温和地叫着,“三丫头,来家里吃舅妈做的饭,还有几个枣子给你留着呢,舅妈给你做了双插花布鞋……”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我禁不住又潸然泪下。
外公外婆走了,大舅一家搬到城里去了,现在二舅妈也走了。我生命中依恋和牵挂的亲人一个个都随风而逝了,村子也陌生了,物是人非,一切都渐行渐远。属于那个年代的所有记忆,再也找不到可以印证的依据了。
光阴似水,逝者如斯。莫名的感伤再一次冲击着我,惚兮恍兮,泪眼迷离中,我仿佛看到,时光像一把无比锋利的镰刀,闪着凌厉的寒光,在无声地收割着大地上的生命。
二舅妈的出殡仪式开始了,随着棺木的缓缓移动,盼山表哥和他的两个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响成了一片。唢呐班子再次吹奏起来,凄婉高亢的音符与当空扬洒的冥币,在村庄上空沸沸扬扬。
随着此起彼伏的哭声和唢呐声,想想二舅妈这一辈子的悲苦,她来人间值得吗?盼山表哥十岁那年,我二舅远走他乡,二舅妈还不到四十岁就守了活寡,带着盼山表哥,是怎么挣扎着活到了六十七岁的呀?那么多的风风雨雨,那么多的日月轮回,那么多的是是非非,她究竟是怎样熬过来的呢?付出了多少痛苦、忍耐和坚强啊?想到这里,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大颗大颗的泪珠夺眶而出,流水般划过脸庞,跌落在这片养育过我生命的热土上。
回程的路上,车轮缓慢而沉重,我有些依恋、有些不舍,更多的则是对亲人离去的伤感。天色苍茫,云脚低垂,仿佛有一场暴雨要来临。车窗外广袤的田野上,庄稼依旧是那样的年轻茂盛,青枝绿叶,年复一年,似乎从来就不曾衰老过。可是,我的血脉相连的亲人们呢?你们都到哪里去了?还有这么多的庄稼等待着你们收割呢?
四顾茫然,冷雨清寒,故乡离我越来越远了,而那个在田间小路上蹦蹦跳跳来回奔波的小女孩,谁还会记得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