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敬的报人——阎纲先生
2024年07月30日
字数:1125
■季风

阳光报社全媒体中心总监兼主任韩文韬向阎纲先生(左)赠送《阳光报》。

笔者与阎纲先生(右)在一起。
阎纲先生是一位可敬的报人。他爱憎分明,风而有骨。几年前他回礼泉探亲,觉得家乡环境极好,可拒绝繁华和常常被人搅扰,和他99岁的大哥在一家颐养中心,同楼各住一间。他坚持读报、读刊、写作。深圳的妹妹来看望她两个哥哥,现也住在这里。我有幸遇到84岁的阎家小妹,人笑意盈盈,很美,颇具民国范。他甚至为了节省时间,嫌弃上下楼吃饭费事,下午饭在屋简单地对付下。听服务人员说,几乎从来没有看见过阎老师下午打饭。他诠释自己现在的写作状态说:“‘水中吐火,火中生莲’,是我最向往的境界,但心向往之,而未能往之。”
1950年,他18岁,创建县文化馆,后去上大学,毕业进北京编报刊,不遗余力推荐新人新作。1994年,62岁从《中国文化报》退休后,复转归乡,从文化再回归文化,这也是他多元生命的链接。90岁出版散文集《我还活着》,表达了对生命过程的感悟以及生命自身的内涵,称颂了恩格斯所形容的“满怀怜悯、不惜牺牲的血写的人”。书内“知人”和“论世”两部,即是“盖棺论定未嫌迟”,思索要将人的评价置于历史的长河,即便“盖棺”,也留有余地!他把自己现在写作的特点,叫做“散文来叩门”,这一“来叩门”,就带了精神的召唤。《不,我只有一个娘》《我吻女儿的前额》和《美丽的夭亡》等文字,无不充满亲情、人情、人道、人性和温馨。他的散文写作,极有深度。交给编辑的文章,工稳精准,尤其语言考究而细工,几乎不能更改一字。用典引故,绝无谬处,不需编辑费心一点。
为庆祝《阳光报》更名二十周年,阎老师那天清晨早起,纵情挥毫写下了“人才难得,求贤若渴”的贺词,这几乎是指导在当下办报的真谛,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阳光报》全媒体中心总监兼主任韩文韬受社长兼总编辑万波的特别委托,赶赴礼泉县向阎老师取经,虚心地向阎老师请教办报的经验。阎老师说,他要支持一下报社,就进屋里整理了近1个小时的文字,从信箱里给编辑发送了一篇稿件,也就有了刊发此文的缘由。
阎纲老师的人生从上世纪的上半叶跨越到新世纪的上半叶,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新旧时代。他大学毕业后进入作协单位,见证了中国几个重要的文学时期,通过办报编刊引导思想,并写评论鼓励作家。比如,他在1983年撰写文章,对陕西作家发出了“走出潼关去”的呼声,鼓励解放思想、勇于超越、抖擞精神,敲响更广阔的世界大门。他同时也指出了陕西作家的短处,说:“诚实无欺,但伤于太实;出于泥土,却失之太土。”
他是文坛高手,也是睿智的长者前辈,从不轻慢后学晚辈。他在信头上的一句“请季风先生审正”,确实把我吓了一跳,便装作低头喝水,实则目光虚虚的,不敢视之。
(作者为《阳光报》非常对话栏目主编)

阳光报社全媒体中心总监兼主任韩文韬向阎纲先生(左)赠送《阳光报》。

笔者与阎纲先生(右)在一起。
阎纲先生是一位可敬的报人。他爱憎分明,风而有骨。几年前他回礼泉探亲,觉得家乡环境极好,可拒绝繁华和常常被人搅扰,和他99岁的大哥在一家颐养中心,同楼各住一间。他坚持读报、读刊、写作。深圳的妹妹来看望她两个哥哥,现也住在这里。我有幸遇到84岁的阎家小妹,人笑意盈盈,很美,颇具民国范。他甚至为了节省时间,嫌弃上下楼吃饭费事,下午饭在屋简单地对付下。听服务人员说,几乎从来没有看见过阎老师下午打饭。他诠释自己现在的写作状态说:“‘水中吐火,火中生莲’,是我最向往的境界,但心向往之,而未能往之。”
1950年,他18岁,创建县文化馆,后去上大学,毕业进北京编报刊,不遗余力推荐新人新作。1994年,62岁从《中国文化报》退休后,复转归乡,从文化再回归文化,这也是他多元生命的链接。90岁出版散文集《我还活着》,表达了对生命过程的感悟以及生命自身的内涵,称颂了恩格斯所形容的“满怀怜悯、不惜牺牲的血写的人”。书内“知人”和“论世”两部,即是“盖棺论定未嫌迟”,思索要将人的评价置于历史的长河,即便“盖棺”,也留有余地!他把自己现在写作的特点,叫做“散文来叩门”,这一“来叩门”,就带了精神的召唤。《不,我只有一个娘》《我吻女儿的前额》和《美丽的夭亡》等文字,无不充满亲情、人情、人道、人性和温馨。他的散文写作,极有深度。交给编辑的文章,工稳精准,尤其语言考究而细工,几乎不能更改一字。用典引故,绝无谬处,不需编辑费心一点。
为庆祝《阳光报》更名二十周年,阎老师那天清晨早起,纵情挥毫写下了“人才难得,求贤若渴”的贺词,这几乎是指导在当下办报的真谛,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阳光报》全媒体中心总监兼主任韩文韬受社长兼总编辑万波的特别委托,赶赴礼泉县向阎老师取经,虚心地向阎老师请教办报的经验。阎老师说,他要支持一下报社,就进屋里整理了近1个小时的文字,从信箱里给编辑发送了一篇稿件,也就有了刊发此文的缘由。
阎纲老师的人生从上世纪的上半叶跨越到新世纪的上半叶,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新旧时代。他大学毕业后进入作协单位,见证了中国几个重要的文学时期,通过办报编刊引导思想,并写评论鼓励作家。比如,他在1983年撰写文章,对陕西作家发出了“走出潼关去”的呼声,鼓励解放思想、勇于超越、抖擞精神,敲响更广阔的世界大门。他同时也指出了陕西作家的短处,说:“诚实无欺,但伤于太实;出于泥土,却失之太土。”
他是文坛高手,也是睿智的长者前辈,从不轻慢后学晚辈。他在信头上的一句“请季风先生审正”,确实把我吓了一跳,便装作低头喝水,实则目光虚虚的,不敢视之。
(作者为《阳光报》非常对话栏目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