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课堂”为科技小院新生开展电商公益培训:好科研要上书架和货架
2024年07月24日
字数:2071

“多多课堂”走进云南大理古生村

古生村科技小院学生指导村民使用施肥器
7月18日,拼多多“多多课堂”首次走进云南大理古生村,为正在参加全国科技小院研究生学前教育实践培训的2024级新生送上一堂农产品电商公益课。这是拼多多连续第三年在云南
大理举办全国科技小院研究生学前教育实践培训,活动首次引入电商实操指导课程,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今年5月初联合拼多多推出“科技小院强农兴农人
才培养行动计划”后落地的首场线下公益活动。
其间,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八所高校的104名准研究生,共同参与了这场有关电商产销链路、运营技巧、直播等营销工具的培训。
“我们希望借助拼多多‘多多课堂’让学生建立市场思维,让‘新学生’快速成长为‘新农人’,未来在解决‘三农’问题时拥有多元视角,更好地助力农产品对接广阔的大市场。”中国农业大
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老师金可默表示。
让农产品种得好也卖得俏
“有多少同学用过拼多多?”一个简单的提问拉开了培训的序幕,全场近90%的同学举起了手,但绝大多数人都只有消费经验,没有销售运营经验。
中国农业大学2024级研究生何敏燕习惯带着需求搜索合适的店铺下单。“我们对怎么种农产品和买农产品都很有经验,唯独不太了解怎么卖农产品。”
为了培养更多既熟悉生产者又亲近消费者的“新农人”,把收益留在产地、留给农民,本次“多多课堂”公益培训活动立足农产品线上销售方法,从平台特点、开店方式、商品发布、运营推广“四个维度”进行了详细讲解。“如果农户没有店铺,可以先了解个人店、企业店的区别,根据农产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类型进行操作。”“店铺起名要清晰明了,切忌夸大宣传。”围绕电商运营技巧,培训导师重点介绍了已发布商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详细性、快递发货的时效性、店铺商品好评比例及参与平台活动增加曝光等关键问题。
“拼多多长期支持科技小院发展,除了连续两届支持科技小院大赛,还助力云南褚橙科技小院、四川丹棱桔橙科技小院、福建平和琯溪蜜柚科技小院等科技小院重点研究的农产品在线上打开销路。”上述培训导师表示,电商正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之一,希望通过培训让学生建立电商思维,以期未来推动当地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何敏燕是土生土长的古生村姑娘,从小看着父辈在田间劳作的她,一直希望能帮助家里减轻负担。巧合的是,古生村科技小院2021年筹建,与何敏燕家仅有一墙之隔,次年,首批前来参加学前培训的研究生就住进了她家。从此,科技小院在何敏燕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成为了她报考研究生的目标。
如今,她梦想成真地进入了中国农业大学。在“多多课堂”的启发下,这位热情开朗的白族姑娘正计划通过直播的方式,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电商带货非常火,拼多多不仅有农产品销售优势,也有相关功能,这可能是我擅长的领域。”她笑着说。
为村屯农家带去市场思维
科技小院由张福锁院士和团队于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县首创,是集农业科研、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模式。至今,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其中,古生村科技小院是全国首个迈入“3.0+”模式的科技小院,旨在利用农业技术保护洱海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转型,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创立三年,古生村科技小院已成长为科技小院集群,先后吸引了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和企业的40多支科研团队、百余名研究生入驻,为科技小院研究生学前培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案例素材。
长期以来,农户与农学研究者将时间和精力主要投入在作物高质高产的研究和实践上,而在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还需要开展更多创新实践。
此前,在2024全国科技小院大会上,拼多多宣布携手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推出“科技小院强农兴农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共同探索“学—研—商”公益性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培养农业复合型人才的“黄埔军校”。
上述行动计划面向全国科技小院推出三项举措,其中包括通过开展学术沙龙、研讨会、新农人培训、电商助农等各类线下公益活动,为科技小院的学子们提供交流切磋的平台,相关活动每年不少于10场。
本次“多多课堂”走进科技小院研究生学前培训活动是上述行动计划落地的首场公益活动。优秀的强农兴农人才,不仅要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赋能农业生产,还需具备跨学科、跨专业、跨产业的思维,除了在种植端解决问题,在销售端也能找到农产品适销对路的方案。正如山西农业大学学生高嘉星在接受“多多课堂”培训后所说,只有将农产品种出好品质,卖出好价钱,才能让农业生产达成闭环,助力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
“好的科研不仅要留在书架上,更要摆上货架,直面全国消费者。”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表示,“在此前与科技小院师生的接触中,我们发现,由于人才、经验或基础设施的缺乏,不少农研技术及成果都面临推广难、销售难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开展新农人培训、科学论坛等方式,助力培养既懂前端科技、技术推广,又能使用前沿技术进行后端销售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
通讯员 方向 摄影 刘舟 赵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