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母

2024年07月17日 字数:1673
  ■张翼安
  每每想到她,我总是倍感亲切,脑海中总会幻化出老师的样子。
  她就是我在简阳城关一小上学时的班主任,我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恩师——黄玉春老师。
  黄玉春老师的名字中含“玉”和“春”二字,“玉”:玉兰花、玉石……“春”:春天、青春……
  名如其人,老师虽然83岁了,却每时每刻都彰显着高雅、宁静、低调、纯粹的气质。
  在出发看望恩师前的几日,我心情激动,夜不能寐。回想起50年前,我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生活在甘孜州少数民族地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们上学都比较晚,加之我的父亲是军人,长期不在家,母亲没有文化,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1971年,由于父亲工作调动,我来到了四川简阳,转学到简阳城关一小74级二班,我的语文老师是黄玉春,同时她还是班主任。
  在学习上,黄老师从汉语拼音基础知识抓起,给我开“小灶”,孜孜不倦、不厌其烦地辅导我、鼓励我。在那个生活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老师经常带着我去她家吃饭,像母亲一样关爱我。
  在黄老师辛勤地辅导下,我很快地跟上了同学们的学习进度,还当上了班干部。
  我扳着指头计算着与恩师见面的日子。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转眼就到了与恩师相见的日子。
  2024年4月25日,这一天是我人生长河中重要的日子。我提前理了发,特意把之前买的一件粉红色新衣服换上。
  记得那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好生惬意。我一早就出门了,想着一定要在老师到来前赶到简阳临江帝景茶楼。
  恩师黄玉春及她的爱人王老师(时任简阳中学高中数学老师)、三女儿,早早来到了茶楼等我。我赶到简阳市临江帝景茶楼时,远远就看到她已在茶楼下等候。她身体笔直,一头短发,尽管有些斑白,但仍显得麻利精干。她笑眯眯的,跟我在校就读时一样和蔼可亲。
  一见面就握手、拥抱,我夸赞:“虽然时光流逝,老师仍精神矍铄。”她笑答:“退休了,也83了,平时很随意,为了见你,刚才特意去美发店修剪成短发,专程选择了一件红色衣服,显得精神、喜庆一些。”她的三女儿插话道:“为了这次相见,你的老师早早就开始准备,要求父亲及我也要参加。见面时穿什么衣服?定在哪个茶楼?都是母亲事先预订好的。”
  恩师询问我的年龄:“今年多大了?”我答道:“65了。”她笑呵呵地说:“年龄其实就是一个数据,倒过来,我才38,你56了,你比我还大呢。”说话间,笑声相伴。
  一进茶楼,恩师就忙活着沏茶,还特意让服务员拿了瓜子及各色水果。
  刚一坐下,恩师便迫不及待地问起我这50年的相关情况,我如实汇报了自己的工作、生活状况。“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恩师总告诉我:“要勇敢追求梦想,要坚韧不拔地面对困难,要做真诚善良、知恩图报的人。”后来,我在初中、高中、中专、大学、研究生阶段都是担任班上和学校的干部。2024年,64岁的我又加入了广东大亚湾区作家协会、广东省惠州市作家协会、广东省南海区作家协会、佛山作家协会、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
  恩师边听边点头,对我的奋斗历程表示赞许,谈到取得的骄人成绩时,她脸上也洋溢着喜悦。我深知,全天下的老师,最喜欢听到自己的学生取得好成绩,甘愿做人梯,总是渴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恩师的爱人王老师及她的三女儿讲:“你老师常常挂念当年班上的同学,特别提及她班上一个学生叫张翼安,你的名字在我们家已经耳熟能详了。”
  恩师感慨地说,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她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及这些年经历的坎坷人生路。她牵挂着班里各位同学的发展情况。她一会儿问张三,一会儿问李四,急切地想知道大家的境况。我把知道的部分同学的情况一一道来。老师一会儿露出微笑,一会儿愁眉不展。能看出来,随着我的讲述,她悲喜交集,思绪万千。
  当讲到我写的文章时,恩师高兴地说:“翼安,我认真地读了你朋友圈中所有的文章,真的写得很好。朴实流畅,很有感情,翼安好样的!”不过,老师话锋一转:“翼安,你一定不能骄傲自满,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日为师,终身为“母”,亦师亦母!感谢恩师又一次给我开了“小灶”,您的谆谆教诲,我将铭记于心。
  我与恩师离开茶楼,来到沱江边合影留念,记录下这幸福的时刻。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