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促发展系列报道(二)

以“三项改革”点火器的“燎原”之势 催生陕西省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4年07月16日 字数:1750

秦创原总窗口已与商洛、宝鸡、咸阳等6市建立“双向飞地”,与各市县共建协同创新基地25个;各市区吸纳西安地区科技成果957项、落地企业646家;西安交通大学与近百家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签约191家战略合作平台,建立79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在陕就地转化成立205家科技型企业……
  近年来,陕西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持续放大秦创原建设效能,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渠道,改革的“小气候”正演变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大生态”。
  记者 缑青翠 实习记者 王义卓
  
   协同创新发展大势已成
  以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为抓手后,咸阳市持续深化“三项改革”,提升创新承载能力,一大批科技成果闻风而来,转化落地。西安交大“有机液体储氢材料”“强电磁脉冲检测及防护综合实验室”、西工大“有机高分子材料中试基地”等188个项目在咸阳落地转化,成立公司主体,总投资额达到35亿元,依托西安科教资源,帮助咸阳当地企业解决189项技术瓶颈问题。
  更值一提的是,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1亿元,位列全省第二。这些成绩得益于咸阳市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以市场化方式运营秦创原(咸阳)创新促进中心,并组建专业科技经纪人队伍,精准匹配科技资源等多项举措才有此硕果。此外,咸阳市还建成西部智谷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西北大学省级大学科技园等省级以上双创载体35个,补全科技成果孵化链条,招引入驻企业1100余家。
  “三项改革”推行以来,以科转项目为纽带,不仅是咸阳市,而且在三秦大地上各市区积极承接西安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创新推广“西安研发、地市转化”模式,形成协同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其中,秦创原总窗口与商洛、宝鸡、咸阳等6市建立“双向飞地”,与各市县共建协同创新基地25个;各市区吸纳西安地区科技成果957项、落地企业646家;渭南推广飞地孵化模式后硕果颇丰,累计引进企业103家,在渭新注册企业87家,投资落地企业8家。
  得益于“三项改革”助力,陕西省在协同创新发展方面大势已成。数据显示,2023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1.72%,居全国第10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连续两年均晋升2位、位居全国第7。
  高校科创“果实”遍布三秦大地
  2022年3月,陕西省六部门联合制定了《陕西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后,陕西科技大学建立“三项改革”试验区后,又马不停蹄地成立重点产业链立项团队,充分激发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员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如今,该校11支成果转化创新团队,不仅与咸阳彩虹光电、冠捷显示科技等7家链主、骨干企业成功对接,还和链主企业陕西盘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秦药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签订新药研发合同金额2000万元。在与地市建立合作方面,学校和未央区人民政府、周至县人民政府、延安新区投资发展集团、宁强县人民政府、咸阳经开区管委会、宜君县人民政府分别合作共建秦创原技术转移分中心,签订各类技术服务合同1411项,合同总金额3.57亿元。目前,该校构建学院与地市合作的“一院一市”机制,已形成全省地市重点产业全覆盖,进一步促进校企地深度合作。
  在校企地深度融合方面,“三项改革”颇有建树,真正从操作层面破除了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据统计,2023年,陕西省高校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74.74亿元,同比增长9.05%。西安交通大学与国家电网、华为等百家行业领军企业签约191家战略合作平台,组建79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已在陕就地转化成立205家科技型企业。铜川由市领导牵头包抓“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遴选25家高校,梳理合作方向,建立了“一对一”精准对接机制。安康与陕西科技大学等20余所省内外高校达成合作协议,促成“富硒营养强化剂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及示范应用”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更多的科创成果走出校园,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生根发芽并结果。
  陕西省持续推行“三项改革”等创新举措,全省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一大批科技企业拔节生长。据统计,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新培育4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家单项冠军企业、322家瞪羚(潜在)企业,“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源源不断的科创成果转化已成为陕西省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力,不断催生陕西省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