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是大地上一卷常读常新的大书
2024年07月08日
字数:3131
■高建群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央视拍摄了一部名为《游牧长城》的大型专题片。该片还算成功,从而为后来的“话说”系列开了个先河。该片的编剧之一是新疆军旅作家周涛。片头中,后来为大家所熟知的陕北歌手王向荣,头上蒙着一个白毛巾,肩上扛着犁杖,从长城顶上一路走过。民间剪纸艺术家王西安穿着一件卡腰的大襟紫花布夹袄,站在崖畔上眺望世界。
这次拍摄的出资人是日本方面,中方提供拍摄方便。拍摄则是各拍各的,拍完后拿回去,又是各剪各的,互不相扰。长城题材的第二次拍摄,是在第一次拍摄的十年后。这次拍摄的创意是沿着当年拍摄的道路重走一遍,十年过去了,看看当年镜头里出现的那些人物、那些村庄、那些道路,在这十年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央视第三次关注长城这个话题,则是在又一个十年之后。央视十频道批了下来。但要如何隆重开播呢?这头一脚要踢响,于是,他们从库里调出了两次拍摄的资料片,又花重金买来了日本人当年拍摄的那些素材片,在制作成图像以后,让几个嘉宾背对着那些图像说话。我是被他们邀请的嘉宾之一。还有两位,一位是西北大学教授周伟洲先生,另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年轻一点的教授。主持人是刘芳菲。对话在第十演播室进行。芳菲穿着一件花格子衬衣,袖子挽到肘间,衣服下摆扎进了裤子里,下身穿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牛仔裤。人漂亮,又迈着两条大长腿,显得十分干练。对话前,她问我应该怎么说?于是我说了一些重点。后来这姑娘说:“高老师,我第一次上央视,有些紧张,你能不能把你说的这些帮我写到纸条上去?”说完,她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了一些小纸条。这样,我就坐在演播室的那个台阶上将这些写了出来。后来,在对话中,当镜头对着我或者周教授他们时,芳菲迅速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纸条,瞄上一眼,再迅速塞进口袋里。后来,该对话播出后,时任广电部部长的孙家正请我在梅地亚后边那个二楼吃饭。在饭局中,他对刘芳菲赞不绝口,说这个人选对了,她有脑子,让电视机有了思想。我附和说:“你们央视这一批年轻人,都是人精。”这是关于央视与长城这个话题的一些记忆。我还记得,央视十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需要一个片头,魏彬主任有个创意,将一个勺子放在一个碟子上转一转,说这是指北针。芳菲要我再开动脑子,给上面题两句话。于是,我又坐在演播室门口,在纸条上写了这么两句话:在已知的领域里,我们重新发现;在未知的领域里,我们初次发现。
长城是个十分沉重、十分庞杂的话题。关于它,大约需要有一本专著的厚度来完成。我每一次读台湾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都有一种烽火狼烟、马蹄嘚嘚的感觉。尽管城上城下征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失了焉支……我在这里,只是就我所知道的十分肤浅的长城知识以及我在拍摄《中国大西北》专题片时踏勘过的西北长城,饶舌两句。现存在中国北方大地上的巍峨长城遗址,基本上是明长城。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中间有榆林城,号称“九城十三墩”。九城是指沿长城线筑有九座边城,十三墩则是指十三座烽燧和兵城。长城全长八千八百公里,这个长度包括延伸到东北的那一段。榆林城也是九城之一。它的前身是天下名州——延绥古镇。苦于游牧民族不断犯边,延绥知府余子俊在主政期间上报朝廷,将府治向北前移了二百公里,在榆溪河边建了榆林城,并在明长城以后,在长城的一个垭口,建了威风赫赫的镇北台。几年前,在榆林建城六百周年之际,他们建了个余子俊纪念馆,我曾专程去为纪念馆剪彩。
榆溪河是无定河的一条主要支流,在渔河堡地面两河交汇。榆林城在建城之前,这里应当是走西口路上的一个村庄,叫榆林庄,或者是一个驿站,叫榆林驿,后来,余子俊在这里屯兵,将它称为榆林卫榆林寨,再后来就成了一座像模像样的城市了。榆林城的别称是“驼城”。周秉德的丈夫、蒙古族著名歌唱家拉苏荣认为,榆林城就是那首悲凉的鄂尔多斯长调中唱到的《六十棵榆树》:“我们游牧来到这个地方。我们在一眼泉子旁歇脚。六十只乌鸦噙来六十颗榆钱,于是泉边长出六十棵榆树。那么,我们就把这里叫‘六十棵榆树’,把这里当成我们的家。”在2018年秋冬之际举办的内蒙古首届音乐节期间,我在锡林浩特的座谈会上见到了拉苏荣先生。饭局间,我说:“拉苏荣老师,有一首特别悲凉的鄂尔多斯长调,叫《六十棵榆树》,你会唱吗?你能在酒桌上给我们唱一下吗?”拉苏荣说:“这歌就是我挖掘出来并唱红的……你知道六十棵榆树是指哪里吗?就是你们陕北的榆林城呀!”拉苏荣先生已经作古了,愿他安息。而我不揣冒昧,在这里将先生的这个前榆林城时期的说法说出来,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也许有许多的榆林朋友不同意这个说法。明长城自山海关出发,在冀中大平原上绕了一个大圈子进入山西境内,然后又从保德跨黄河进入陕北府谷。长城在它的行走中,在陕北地面建了第一个屯兵之所,叫高家堡。就是著名的石峁遗址那个地方,也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取景地之一。
长城继续向西南走,沿着山形水势前行,至榆林府、镇北台,然后端直向西,过三边,过盐池,进入宁夏河套平原。新修的高速路,基本上是与明长城平行前进的。道路边上的长城遗址,已经坍塌了许多,与大地混淆不清了。只有那些烽火台高大的烽燧还存在,十里一墩,五里一烽,在我们的疾驰中不断退去。这一段保存得较完整的是陕北定边、宁夏盐池一带的长城,不过,当年有人在这里挖盐,在那些长城垛墙上挖有许多当年住人的低矮窑洞。放马几百公里以后,就进入了银川。长城从这里跨过黄河,然后从贺兰山的一个垭口进入阿拉善、居延海、额济纳,再进入西夏王朝的屯兵之城——黑城。尔后,从黑城穿越五百公里的民勤沙漠带,下到河西走廊。我们那一次的行程,是1997年11月为央视十频道开播的大型专题节目《中国大西北》准备的。童宁任总导演,陕甘宁青新西北五省(区)的专题部主任各领一个摄制组。由孙家正点将,周涛、毕淑敏和我担任总撰稿。长城下了河西走廊以后,沿着祁连山下、黄河岸边,一路向北,穿越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嘉峪关在河西走廊的一个要冲之上。左有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右有寒气森森、峰峦叠嶂的马鬃山。中间地带,则是青灰色的大戈壁滩。嘉峪关的辉煌楼阁和坚固围墙,都横亘在走廊的当口。
嘉峪关的两边,都靠长城牵着。它的左边是一条绵延直上远方的长城残骸,远处是敦煌。敦煌之远,是那丝绸之路古道,商贾叫它“大海道”,史学家叫它“楼兰道”,专家则叫它“丝绸之路南道”。嘉峪关正是明王朝在修筑长城时作为西北防御的一个要塞而修建的。它也成为继玉门关、阳关之后,作为西域屏障的又一个关隘。为什么在已有了玉门关、阳关之后,还要修筑这个嘉峪关呢?这大约与当时的中亚枭雄帖木儿试图攻打明朝的朱棣政权有关。建都于撒马尔罕的帖木儿帝国,在灭掉成吉思汗中亚的四大汗国、灭掉一半的奥斯曼帝国、灭掉印度首都德里后,帖木儿说,在这个世界上我已经找不着敌人了,只有那个东方大国,它的新任皇帝叫朱棣,让我与他再交锋一次吧!于是,帖木儿大帝在他六十九岁生日那天,率领二十万精锐骑兵,从撒马尔罕出发,开始东征。他的前锋抵达了今天的乌鲁木齐不远处一个叫吉木萨尔的地方。历史上,那里是北庭都护府的所在地。这时,帖木儿因在夜间喝了阿拉伯人送来的烧酒,高烧不退而亡(具体地点在今天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附近的帖木儿火车站)。也许正是这件事惊出了朱棣的一身冷汗,从而促使了嘉峪关以及这一段长城的修筑。明长城之前,中国地面上已经有许多长城,老百姓叫它们“边墙”。而所谓秦朝蒙恬的修长城,只是将这些战国时期七国所修的长城连缀在一起。而大汉、大唐时期,从嘉峪关往西、往北,都应当有长城存在。现今库车那座有名的克孜尔烽燧,李白出生地吉尔吉斯碎叶城的那座烽燧以及撒马尔罕老城的那个面东而设的中华门,都可以视为长城这个标志物在那个时期的中原文化的影响物证。
2024.6.22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央视拍摄了一部名为《游牧长城》的大型专题片。该片还算成功,从而为后来的“话说”系列开了个先河。该片的编剧之一是新疆军旅作家周涛。片头中,后来为大家所熟知的陕北歌手王向荣,头上蒙着一个白毛巾,肩上扛着犁杖,从长城顶上一路走过。民间剪纸艺术家王西安穿着一件卡腰的大襟紫花布夹袄,站在崖畔上眺望世界。
这次拍摄的出资人是日本方面,中方提供拍摄方便。拍摄则是各拍各的,拍完后拿回去,又是各剪各的,互不相扰。长城题材的第二次拍摄,是在第一次拍摄的十年后。这次拍摄的创意是沿着当年拍摄的道路重走一遍,十年过去了,看看当年镜头里出现的那些人物、那些村庄、那些道路,在这十年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央视第三次关注长城这个话题,则是在又一个十年之后。央视十频道批了下来。但要如何隆重开播呢?这头一脚要踢响,于是,他们从库里调出了两次拍摄的资料片,又花重金买来了日本人当年拍摄的那些素材片,在制作成图像以后,让几个嘉宾背对着那些图像说话。我是被他们邀请的嘉宾之一。还有两位,一位是西北大学教授周伟洲先生,另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年轻一点的教授。主持人是刘芳菲。对话在第十演播室进行。芳菲穿着一件花格子衬衣,袖子挽到肘间,衣服下摆扎进了裤子里,下身穿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牛仔裤。人漂亮,又迈着两条大长腿,显得十分干练。对话前,她问我应该怎么说?于是我说了一些重点。后来这姑娘说:“高老师,我第一次上央视,有些紧张,你能不能把你说的这些帮我写到纸条上去?”说完,她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了一些小纸条。这样,我就坐在演播室的那个台阶上将这些写了出来。后来,在对话中,当镜头对着我或者周教授他们时,芳菲迅速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纸条,瞄上一眼,再迅速塞进口袋里。后来,该对话播出后,时任广电部部长的孙家正请我在梅地亚后边那个二楼吃饭。在饭局中,他对刘芳菲赞不绝口,说这个人选对了,她有脑子,让电视机有了思想。我附和说:“你们央视这一批年轻人,都是人精。”这是关于央视与长城这个话题的一些记忆。我还记得,央视十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需要一个片头,魏彬主任有个创意,将一个勺子放在一个碟子上转一转,说这是指北针。芳菲要我再开动脑子,给上面题两句话。于是,我又坐在演播室门口,在纸条上写了这么两句话:在已知的领域里,我们重新发现;在未知的领域里,我们初次发现。
长城是个十分沉重、十分庞杂的话题。关于它,大约需要有一本专著的厚度来完成。我每一次读台湾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都有一种烽火狼烟、马蹄嘚嘚的感觉。尽管城上城下征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失了焉支……我在这里,只是就我所知道的十分肤浅的长城知识以及我在拍摄《中国大西北》专题片时踏勘过的西北长城,饶舌两句。现存在中国北方大地上的巍峨长城遗址,基本上是明长城。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中间有榆林城,号称“九城十三墩”。九城是指沿长城线筑有九座边城,十三墩则是指十三座烽燧和兵城。长城全长八千八百公里,这个长度包括延伸到东北的那一段。榆林城也是九城之一。它的前身是天下名州——延绥古镇。苦于游牧民族不断犯边,延绥知府余子俊在主政期间上报朝廷,将府治向北前移了二百公里,在榆溪河边建了榆林城,并在明长城以后,在长城的一个垭口,建了威风赫赫的镇北台。几年前,在榆林建城六百周年之际,他们建了个余子俊纪念馆,我曾专程去为纪念馆剪彩。
榆溪河是无定河的一条主要支流,在渔河堡地面两河交汇。榆林城在建城之前,这里应当是走西口路上的一个村庄,叫榆林庄,或者是一个驿站,叫榆林驿,后来,余子俊在这里屯兵,将它称为榆林卫榆林寨,再后来就成了一座像模像样的城市了。榆林城的别称是“驼城”。周秉德的丈夫、蒙古族著名歌唱家拉苏荣认为,榆林城就是那首悲凉的鄂尔多斯长调中唱到的《六十棵榆树》:“我们游牧来到这个地方。我们在一眼泉子旁歇脚。六十只乌鸦噙来六十颗榆钱,于是泉边长出六十棵榆树。那么,我们就把这里叫‘六十棵榆树’,把这里当成我们的家。”在2018年秋冬之际举办的内蒙古首届音乐节期间,我在锡林浩特的座谈会上见到了拉苏荣先生。饭局间,我说:“拉苏荣老师,有一首特别悲凉的鄂尔多斯长调,叫《六十棵榆树》,你会唱吗?你能在酒桌上给我们唱一下吗?”拉苏荣说:“这歌就是我挖掘出来并唱红的……你知道六十棵榆树是指哪里吗?就是你们陕北的榆林城呀!”拉苏荣先生已经作古了,愿他安息。而我不揣冒昧,在这里将先生的这个前榆林城时期的说法说出来,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也许有许多的榆林朋友不同意这个说法。明长城自山海关出发,在冀中大平原上绕了一个大圈子进入山西境内,然后又从保德跨黄河进入陕北府谷。长城在它的行走中,在陕北地面建了第一个屯兵之所,叫高家堡。就是著名的石峁遗址那个地方,也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取景地之一。
长城继续向西南走,沿着山形水势前行,至榆林府、镇北台,然后端直向西,过三边,过盐池,进入宁夏河套平原。新修的高速路,基本上是与明长城平行前进的。道路边上的长城遗址,已经坍塌了许多,与大地混淆不清了。只有那些烽火台高大的烽燧还存在,十里一墩,五里一烽,在我们的疾驰中不断退去。这一段保存得较完整的是陕北定边、宁夏盐池一带的长城,不过,当年有人在这里挖盐,在那些长城垛墙上挖有许多当年住人的低矮窑洞。放马几百公里以后,就进入了银川。长城从这里跨过黄河,然后从贺兰山的一个垭口进入阿拉善、居延海、额济纳,再进入西夏王朝的屯兵之城——黑城。尔后,从黑城穿越五百公里的民勤沙漠带,下到河西走廊。我们那一次的行程,是1997年11月为央视十频道开播的大型专题节目《中国大西北》准备的。童宁任总导演,陕甘宁青新西北五省(区)的专题部主任各领一个摄制组。由孙家正点将,周涛、毕淑敏和我担任总撰稿。长城下了河西走廊以后,沿着祁连山下、黄河岸边,一路向北,穿越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嘉峪关在河西走廊的一个要冲之上。左有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右有寒气森森、峰峦叠嶂的马鬃山。中间地带,则是青灰色的大戈壁滩。嘉峪关的辉煌楼阁和坚固围墙,都横亘在走廊的当口。
嘉峪关的两边,都靠长城牵着。它的左边是一条绵延直上远方的长城残骸,远处是敦煌。敦煌之远,是那丝绸之路古道,商贾叫它“大海道”,史学家叫它“楼兰道”,专家则叫它“丝绸之路南道”。嘉峪关正是明王朝在修筑长城时作为西北防御的一个要塞而修建的。它也成为继玉门关、阳关之后,作为西域屏障的又一个关隘。为什么在已有了玉门关、阳关之后,还要修筑这个嘉峪关呢?这大约与当时的中亚枭雄帖木儿试图攻打明朝的朱棣政权有关。建都于撒马尔罕的帖木儿帝国,在灭掉成吉思汗中亚的四大汗国、灭掉一半的奥斯曼帝国、灭掉印度首都德里后,帖木儿说,在这个世界上我已经找不着敌人了,只有那个东方大国,它的新任皇帝叫朱棣,让我与他再交锋一次吧!于是,帖木儿大帝在他六十九岁生日那天,率领二十万精锐骑兵,从撒马尔罕出发,开始东征。他的前锋抵达了今天的乌鲁木齐不远处一个叫吉木萨尔的地方。历史上,那里是北庭都护府的所在地。这时,帖木儿因在夜间喝了阿拉伯人送来的烧酒,高烧不退而亡(具体地点在今天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附近的帖木儿火车站)。也许正是这件事惊出了朱棣的一身冷汗,从而促使了嘉峪关以及这一段长城的修筑。明长城之前,中国地面上已经有许多长城,老百姓叫它们“边墙”。而所谓秦朝蒙恬的修长城,只是将这些战国时期七国所修的长城连缀在一起。而大汉、大唐时期,从嘉峪关往西、往北,都应当有长城存在。现今库车那座有名的克孜尔烽燧,李白出生地吉尔吉斯碎叶城的那座烽燧以及撒马尔罕老城的那个面东而设的中华门,都可以视为长城这个标志物在那个时期的中原文化的影响物证。
202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