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主体性效应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4年06月19日 字数:1481
  近代以来,得益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对自然进行了大量的改造。但同时,自然界也在以它自己的方式对人类进行疯狂报复,泥石流、沙尘暴、海啸、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不断向人类袭来。究其根源,正是因为在与自然这个“客体”互动时,人这个“主体”在认识上没有掌握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规律,进而导致在实践中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生态文明的建设。
  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生产力十分落后,大多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即使后来有了农业,也表现出明显的“靠天吃饭”特征,此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乎其微。
  到了奴隶社会,人类出现一定规模的集群,在部落周围有少量的资源消耗和轻微的污染,进入封建社会,资源消耗加剧,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逐渐对大自然产生显著影响,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
  上世纪70年代初,面对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峻挑战,环境问题首次被列入全球议程。此后,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努力,人们不仅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规律有了更精准和深层次的认识,而且在实践中积累了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
  迈入新时代以后,党中央立足国情,精准判断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界定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还包含了环境美丽等需求。有了这一认识之后,党中央通过一系列举措将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付诸行动,并且给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的中国答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以及人在探索过程中对自然产生的影响来看,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动权在人。因此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效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生态文明建设虽事关每一个人,但又绝非个人之力可为,而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者。从带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到推翻反动统治、再到致富奔小康,从抗洪、抗震、抗非典、再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从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到神舟载人飞船、再到北斗卫星系统,历史实践一再验证,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践行执政为民,是一个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
  二是坚持调查研究。毛泽东曾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讲到,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是因,解决问题是果,做好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要想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预期目标,当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譬如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划分不同地区的环保责任、如何促进环保技术升级革新、如何补偿或者分配环保损益等,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找出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科学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
  三是坚持统筹推进。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生态,其最终目的都是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中,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辩证统一性,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其次,要通过调查研究,明确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统筹推进、动态均衡。
   四是坚持激活市场。空气、水、林、草、矿等自然资源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碳、硫等污染物排放又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只有明晰产权、搭建交易平台、完善交易机制,激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活力,才能让蕴含其中的经济价值得以量化变现,真正做到“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同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通过“输血”,引导市场上的各类资本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技术等领域转移。
  (作者简介 陈红,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现就职于陕西秦农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