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手稿见证高洪波、高建群三十年的文学情谊

2024年06月12日 字数:1421
   ■张志方
  2022年9月的一天,在浏览西泠拍卖当天的网拍中,一份题为《解析高建群》的手稿引起我的注意,作者是中国作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高洪波,所解析的对象——高建群老师也是我非常熟悉的作家。当晚,在多轮竞价后,我成功拍下这份手稿。
  经过十多天的等待,在满心期待中,我收到了这份手稿。发黄的稿纸、洒脱的字迹、涂改的痕迹、签批的单据……无不显示出作者的认真与时间的久远。手稿完成于1992年4月10日,一共28页,在当年的《文学评论》第4期发表。认真拜读后,我觉得,这篇文章应该是文坛第一篇全面解析高建群老师的重量级文章,对他的创作风格、语言特点讲得非常透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学术性。
  高洪波主席是我非常尊敬又十分关注的一位作家,不是因为他的职务,而是因为他与冯牧、徐怀中一样,是从军队走出来的作家,更确切地说,是从驻昆明部队走出来的作家。所以,对他,我有股天然的熟悉感和亲切感。他写的散文、诗歌我读过不少,像《聚首快乐楼》《避斋琐记三则》《林萃三友记》《那些年,我走过的乡村》等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受到了不小启发。
  在决定拍这幅手稿时我就想好了,如果能顺利拍下,就将它赠给建群老师。拿到手稿后,我马上联系建群老师,并将手稿照片通过微信发给他。建群老师听完后,非常高兴,当即与我约好见面时间。国庆节期间,我如约前往高看一眼工作室,将手稿送给建群老师。他看到手稿后,感慨地说:“这篇文章当时引起较大轰动,对我是很好的鼓励。没想到,三十年了,它又回到了我这里。”
  那天,在高看一眼工作室,我待了大约4个小时。建群老师心情特别愉悦,谈兴也很浓,给我讲起了高洪波主席写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对他的莫大帮助以及文坛的一些趣事。看到建群老师如此高兴,我觉得自己做了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时间一转,2022年12月中旬,因为惦记建群老师,于是,试着约了下他,很快便收到回复。2023年元旦过后不久,我又来到建群老师的工作室,看他气色很好,便放下心来,并将高洪波主席写的一幅书法给了他。聊了会后,建群老师让我拍一张他与书法的合影照片发给高洪波主席。随后,他又走进房间,拿出那份手稿,再次让我拍了张他与手稿的合影。
  我将建群老师与书法的合影照片发过去不久,高洪波主席便回复道:“建群是我多年好友,家里一直挂着他十多年前赠送的画,代问候。”建群老师看到回复后,立刻来了兴致,书写了一幅内容为“神光来烛夜,寿木不知秋”的书法,托我寄给高洪波主席。高兴之余,他还动情地说:“我此生注定将会遇到一些重要人物,洪波兄就是其中之一。”
  等我离开高看一眼工作室后,高洪波主席又在聊天中表示:“当年撰文5000言《解析高建群》,于上世纪90年代发表于《文学评论》。”我赶忙说,这份手稿去年9月在一场拍卖中被我拍中了,送给了建群老师。他听到后,很是高兴,说:“太好了。当时我在《中国作家》担任副主编,刚刚买电脑不会使用,但书桌已无空处,只好在阳台上支桌完成此文。”
  2023年1月18日,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齐雅丽一行看望慰问建群老师。当得知省作协创办的陕西文学馆需要支持时,建群老师拿出这份手稿,讲起高洪波主席写这篇文章的故事,并表示将其捐赠给陕西文学馆。齐雅丽书记当场表示:“这份手稿,是您和洪波主席几十年来感情的见证,放在陕西文学馆展览,让更多热爱文学的朋友一起见证这段友谊。”
  就这样,这份手稿在辗转三十年后,终于迎来最好的归宿。我有幸参与其中,见证了高洪波主席与高建群老师跨域这么多年的文学情谊,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