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构建“一群两屏三轴四区五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以空间规划彰显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自信

2024年05月24日 字数:1510
  阳光讯(记者 李梦君 实习记者 伍晓宇)5月23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了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刘天雄对《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进行解读。
  《规划》内容有6个方面包括开发保护和空间分类管理
  《规划》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到2035年,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面优化,农业空间特色现代,生态空间安全稳固,城镇空间宜居宜业,文化空间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安全顺畅、智慧共享,基本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定“三区三线”,细化主体功能分区,提出了构建“一群两屏三轴四区五带”的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一群”即关中平原城市群。“两屏”即秦巴山地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生态屏障。“三轴”即包茂高速沿线发展轴、陕北长城沿线发展轴、陕南十天高速和汉江沿线发展轴。“四区”即陕北长城沿线旱作区、黄土高原旱作区、关中灌区和汉江河谷盆地四大粮食生产功能区。“五带”即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带、黄土高原果畜产业带、关中现代农业产业带、陇海铁路沿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陕南绿色循环产业带。
  建设特色现代的农业空间。严格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秦巴山地和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屏障,推进关中平原生态安全带建设,完善河流绿色生态廊道;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打造宜居宜业的城镇空间为目标。
  守护黄帝陵、兵马俑、秦岭、华山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构建“一河一脉、三区四带、两核七片、多点多线”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格局,保护和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凸显陕西历史文化独特价值。
  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草地、湿地、水资源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因地制宜划分生态修复分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矿山治理,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提高生态安全水平。
  突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彰显三秦厚重文化特色
  全面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底线,全省划定耕地保护面积4327.56万亩,其中,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379.43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89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明确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不低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国家下达指标,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等风险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历史文化保护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基础。
  突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涉秦岭县(市、区)城镇建设规模和范围,划定和落实秦岭区域生态保护红线,防止秦岭区域城镇无序蔓延扩张,筑牢秦岭生态安全屏障。
  设置文化空间专章,这是陕西规划的亮点和特色。加强秦岭、华山、黄帝陵、兵马俑等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延安宝塔等红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强化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和系统活化利用,以空间规划彰显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自信。
  与传统规划相比,此次规划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要求,建立了全省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统一共享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实现数、线、图一致和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提升空间治理的一致性、高效率、可持续。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