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

聚焦“三主”齐发力 勠力同心育新人

——安康市初级中学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2024年05月23日 字数:2498
   ■张志虎(安康市初级中学校长、安康市教学研究室主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作为基础,对塑造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最初接触的社会环境,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则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学校不仅传授知识,还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社会教育作为支撑,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儿童道德养成、道德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场所。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和公共资源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际操作能力。近年来,安康市初级中学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坚守主阵地、突出主渠道、针对主群体,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合力育人,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坚守主阵地“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
  学校坚守教育主阵地,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落实国家政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政策,建立制度体系、完善作业公示、优化作业设计、重视集体备课、加强质量监督、科学设计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坚持“减负”和“提质”两手抓,严格落实教学常规。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提升课堂效率,深化教研内涵,确保课程内容的有效传授,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到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2.尊重个性创造,丰富特色社团活动。学校开设了艺术创作、科技创客、音乐舞蹈等30多个特色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参与,在活动中展现自我、提升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了个性发展。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活动育人的目标。
  3.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学校高度重视红色教育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举办经典诵读、革命传统歌曲大赛等校园体育艺术科技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纪念馆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加深对革命历史的理解;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国家的发展和变化,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4.开展评优树模,强化学生养成教育。持续开展养成教育和“三好学生”“美德少年”“文明班级”等先进评选。通过表彰优秀学生、班级和个人,树立榜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行为规范,注重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
  5.关注心理健康,促进和谐健康成长。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定期举办“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进行心理状况筛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提高学生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二、突出主渠道三位一体,强化协同育人
  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通、活动共办,形成育人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家校共育工作小组,建立家校共育工作机制,完善协同育人规章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强化工作保障,确保家校共育工作有序地开展。
  2.加强校家联系,协同育人。一是印发家校联系卡,卡上显示科任老师的电话,密切家校联系。二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方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家长中树立典型,评选“好家长”,交流育儿经验;邀请家长入校上课或参与班集体的各类主题活动,共同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三是办好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校育人大讲堂”,联合关工委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引导家长“变身”学校管理的参与者,教育教学的监督员,家庭教育的实践者。
  3.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积极邀请派出所干警和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安全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和爱国教育基地,组织开展未成年人进社区、进工厂、进警营,开展垃圾分类和环保志愿服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进劳动教育基地实践活动,每年组织新生赴延安开展红色研学等,形成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三、针对主群体精准帮扶,扶危济困
  针对学校家庭困难学生、问题学生多的实际,学校党委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组织开展“红色领航济弱困,教书育人精准帮”活动。通过问题大排查、爱心大家访,着力从关心关爱、困难资助、学习帮助等方面给特殊群体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近三年来,通过红色教育与扶贫相结合、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建立长效帮扶机制等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促进特殊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入,累计帮扶困难学生、问题学生600余人次,取得了显著成效。
  1.完善大家访和谈心制度。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家访和谈心制度,全体党员参与帮扶工作。定期组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同时,我们鼓励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谈心,倾诉自己的困惑和烦恼。通过这些活动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友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建立帮扶工作考核和反馈机制。我校建立了帮扶工作考核和反馈机制。我们定期对帮扶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对表现优秀的教职工进行表彰和奖励;注重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帮扶工作策略和方法。
  3.建立贫困学生帮扶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定期评估、调整帮扶计划等方式,确保帮扶工作始终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状况,保证帮扶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构建了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协同育人工作,不断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联系与合作,持续探索和创新育人方式方法,形成更加紧密的育人网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