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故乡与文学意义上的故乡

2024年05月17日 字数:1020
   ■安黎
  故乡是生命的孕育之地,也是人生的出发之地,更是精神的萌芽之地。人怀念故乡,是因为故乡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与自己的精神和心灵相关。故乡,仿佛土壤,催生出花红,培植出根深。人回望故乡,其实是在怀念自己的童年,怀念与自己的生命有关的东西,包括山川地理、植物动物、村舍小路等。
  在故乡,故乡在眼里;在远方,故乡在心里,在梦里,在记忆里,在怀念里。也就是说,人穷其一生,都摆脱不了故乡对自己的萦绕,走到哪里,就把故乡携带到哪里,从这个角度看,故乡从未远离,一直如影随形。哪怕远在天涯海角,故乡也在身旁。因此可以说,人穷其一生,都无法走出故乡。文学发展千年,从表现对象到表现形式,早已脱离了最初的“初衷”,但有两大主题却始终恒久不变,一是爱情,一是回乡。回乡,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回故乡,而是精神的寻根与情感的寻家。
  每个人的故乡是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气候不一样,邻居不一样,村风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中,既要写出共性,更要写出个性——写出共情之下的不一样的故乡。
  故乡的所有物事,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写作的素材,一块土地都蕴含着诸多的信息,一头牛都诠释着生命的苦乐。当然,如何写,比写什么更重要。作家的高下,反映在如何审视故乡,如何解读故乡上,而不是如何描述故乡上。浮光掠影地描述,像照相那般,其实意义是不大的。
  作家写故乡,是对故乡的重新解析和解构,而不是照猫画虎地原样复制。
  要有故乡的内容,但要摈弃故乡的观念和思维。要有全人类的意识,在一个更高的视点上来审视故乡,而不是狭隘的族群意识、农民意识。农民是朴实的,是善良的,不等于农民意识就是理所当然正确的。写故乡,要有现代文明的意识,要有人的意识,要有人类的观念,要有人性的觉悟,要有人道的情怀,如此,才能写出被他人理解和会意的作品,才能做到作者与读者的共理和共情。马尔克斯在写一个小镇,斯坦培克在写一个小渔村,福克纳在写地球的一个角落,为什么会把自己写成大作家?而我们的很多作家,即使写大都市,都能将其写成小镇或农村,以我之见,区别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观念与意识的狭隘与落后。
  写故乡,要尽量客观,有一不说二,有五不说十,不要过度地美化和粉饰。年轻时所有的奋斗目标,究其本相,就是为了逃离故乡。从这个角度看,故乡至少有着令我们不大满意的地方,比如地理的偏僻,条件的恶劣,信息的闭塞和精神的愚昧等。作为游子,儿不嫌母丑,我们能体谅故乡的缺憾,包容故乡的瑕疵,但不能将伤疤描述成花朵,不能把眼泪描述成清泉。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