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东南亚三国
——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纪行(之六)
2024年05月13日
字数:2139
■安保和
果不其然,第二天早晨,导游给我说:“这座酒店在暹粒不算最好的,但是挺有名气,原先是19世纪中叶法国殖民者一个大富豪的宅邸。”我说:“哦,原来是这样呀!看来,殖民者在客观上也为当地作贡献了!”她说:“你们马上要游览的吴哥窟也是法国人发掘出来的!”未待我发问,她接着说:“1000多年前,我们这里就是古高棉帝国的首都,高棉帝国历时600多年,在鼎盛时期的14世纪中叶统治着柬埔寨和泰国的全部地方以及越南的大部分地区,地域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不仅是东南亚最大的帝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但在15世纪中叶,高棉帝国被暹罗(今泰国)攻陷,从而迁都到金边,其帝国古城也消失在热带雨林之中。直到1861年,法国生物探险家在丛林中发现了古城的遗迹并昭然于世,这才有了今天你们能游览的高棉帝国故都的部分遗迹,也就是吴哥窟!”我不由遐想起古老的吴哥窟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千年回响!
早饭后,车行半小时即来到了兴建于1186年的塔布隆寺。这里是古真腊吴哥王朝的国王加亚华尔曼七世为他母亲修建的,因此也叫“母庙”。这里生长着一种奇异的树木,历经千百年的岁月,将寺庙全部包围和覆盖起来,甚至连它们的枝干都纠结在石缝间。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规整的建筑因碎石与植物交错,被肆意生长的热带树木侵入,如蟒蛇般的树根爬满了寺庙,并深入到建筑中,使内部的石塔、围墙倒塌而变成了一座“迷宫”。除了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象外,庙内的各种浮雕也极为精彩,而神殿内供奉的则是“智慧女神”。我心想,国王心目中的智慧女神啊,你能想到千年后来自全球各地的芸芸众生还会来这里领略高棉帝国昔日辉煌的盛景吗?
第二天上午,我们去了“小吴哥”。“小吴哥”的建造经历了两代国王,历时近35年。这座巨大的神庙曾长眠于热带丛林中,直到法国生物学家穆奥在没有人到过的热带丛林里跋涉时,不经意间,透过古树茂密的枝叶,见到了五座高耸的石塔像一朵朵莲花婷婷绽放的迤逦景色。正门门廊宽达250米,穿过门廊,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可以容纳数千人的大型广场。广场中间一条长约500米的中央大道笔直地通往五塔的内围墙。顺着大道,就可以一步步走向吴哥窟的主体寺塔。主殿建于三层台阶之上,大约有20层楼高。台上建有5座尖塔,中央主塔高出地面65米,全部建筑由砂石砌成,其上的浮雕工艺十分精湛。因此,这座神秘的建筑有着“雕刻出来的王城”的美誉。我站在废墟之间闭上眼睛,仿佛能听见古老的钟声回荡在耳畔,心中遐想着千年前的繁华与辉煌。
离开“小吴哥”,车行20多分钟就到了因占地远大于“小吴哥”而得名的“大吴哥”,这是古高棉王朝的城郭遗址。站在城边,放眼望去,城墙还隐约可见。在城墙的外面,宽阔的护城河犹如一条蜿蜒的玉带,环绕着这座古老的城市。在城门上方的石壁上,微笑的佛陀面容,穿越千年的风霜依旧慈祥而神秘,仿佛在向世人传达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与智慧。走入城内的巴戎寺和巴芳寺,其巍峨的佛塔和神秘的四面佛浮雕让人不由得在啧啧赞叹之时心生敬畏。远眺皇家居住的红土和砂岩结构的空中宫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仿佛是古代文明的一颗璀璨宝石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头顶烈日,我们还是在这斑驳巨石的石窟里流连忘返。傍晚时分,当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古老的石墙上,“大吴哥”便沐浴在一片金色的宁静中,如同一位沉思的智者,静静地回望着历史的长河。这片刻的宁静,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文明的沉淀。
在返程途中,当我看到车窗外破破烂烂的商铺和民房时,思绪才回到了当下,心想,千年前古高棉族人缔造的文明为什么在当今已荡然无存了呢?导游说,对于这个问题,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有多种说法和猜测,或许是气候的剧变,或许是外族的入侵,或许是皇族内部的宫廷内斗……不一而足。那么,我们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是也经历了气候的变化、外族的入侵以及皇族内部的宫廷内斗吗?但直到今天,还是对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原因,中外学者的各种理论和观点一定自有其道理,但十几天来的三国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高度包容性是其长盛不衰的最重要原因。当年远离中华故土的新加坡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获得独立后,其政治精英因能够主动接受西方文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果,从而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有机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今天的辉煌。同样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越南人,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民族独立的胜利后,因为没有及时主动吸收西方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而耽误了几十年的经济增长,直到近十几年来,实行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制度后,才逐步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国家更是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后,在传承中华文明的同时,又兼容并蓄了西方的社会文明成果,才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从而成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见,中华文明本身具有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所不具有的高度包容性,因而能够经久不衰,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这种与生俱来的高度包容性虽然并不意味着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先进的外来文明,但中华文明一旦与先进的外来文明有机融合,就必然会产生其强大的生命力。
十一天的三国之行就这样结束了,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留在我脑海里的感悟和思索还在继续着……
(连载完)
果不其然,第二天早晨,导游给我说:“这座酒店在暹粒不算最好的,但是挺有名气,原先是19世纪中叶法国殖民者一个大富豪的宅邸。”我说:“哦,原来是这样呀!看来,殖民者在客观上也为当地作贡献了!”她说:“你们马上要游览的吴哥窟也是法国人发掘出来的!”未待我发问,她接着说:“1000多年前,我们这里就是古高棉帝国的首都,高棉帝国历时600多年,在鼎盛时期的14世纪中叶统治着柬埔寨和泰国的全部地方以及越南的大部分地区,地域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不仅是东南亚最大的帝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但在15世纪中叶,高棉帝国被暹罗(今泰国)攻陷,从而迁都到金边,其帝国古城也消失在热带雨林之中。直到1861年,法国生物探险家在丛林中发现了古城的遗迹并昭然于世,这才有了今天你们能游览的高棉帝国故都的部分遗迹,也就是吴哥窟!”我不由遐想起古老的吴哥窟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千年回响!
早饭后,车行半小时即来到了兴建于1186年的塔布隆寺。这里是古真腊吴哥王朝的国王加亚华尔曼七世为他母亲修建的,因此也叫“母庙”。这里生长着一种奇异的树木,历经千百年的岁月,将寺庙全部包围和覆盖起来,甚至连它们的枝干都纠结在石缝间。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规整的建筑因碎石与植物交错,被肆意生长的热带树木侵入,如蟒蛇般的树根爬满了寺庙,并深入到建筑中,使内部的石塔、围墙倒塌而变成了一座“迷宫”。除了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象外,庙内的各种浮雕也极为精彩,而神殿内供奉的则是“智慧女神”。我心想,国王心目中的智慧女神啊,你能想到千年后来自全球各地的芸芸众生还会来这里领略高棉帝国昔日辉煌的盛景吗?
第二天上午,我们去了“小吴哥”。“小吴哥”的建造经历了两代国王,历时近35年。这座巨大的神庙曾长眠于热带丛林中,直到法国生物学家穆奥在没有人到过的热带丛林里跋涉时,不经意间,透过古树茂密的枝叶,见到了五座高耸的石塔像一朵朵莲花婷婷绽放的迤逦景色。正门门廊宽达250米,穿过门廊,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可以容纳数千人的大型广场。广场中间一条长约500米的中央大道笔直地通往五塔的内围墙。顺着大道,就可以一步步走向吴哥窟的主体寺塔。主殿建于三层台阶之上,大约有20层楼高。台上建有5座尖塔,中央主塔高出地面65米,全部建筑由砂石砌成,其上的浮雕工艺十分精湛。因此,这座神秘的建筑有着“雕刻出来的王城”的美誉。我站在废墟之间闭上眼睛,仿佛能听见古老的钟声回荡在耳畔,心中遐想着千年前的繁华与辉煌。
离开“小吴哥”,车行20多分钟就到了因占地远大于“小吴哥”而得名的“大吴哥”,这是古高棉王朝的城郭遗址。站在城边,放眼望去,城墙还隐约可见。在城墙的外面,宽阔的护城河犹如一条蜿蜒的玉带,环绕着这座古老的城市。在城门上方的石壁上,微笑的佛陀面容,穿越千年的风霜依旧慈祥而神秘,仿佛在向世人传达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与智慧。走入城内的巴戎寺和巴芳寺,其巍峨的佛塔和神秘的四面佛浮雕让人不由得在啧啧赞叹之时心生敬畏。远眺皇家居住的红土和砂岩结构的空中宫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仿佛是古代文明的一颗璀璨宝石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头顶烈日,我们还是在这斑驳巨石的石窟里流连忘返。傍晚时分,当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古老的石墙上,“大吴哥”便沐浴在一片金色的宁静中,如同一位沉思的智者,静静地回望着历史的长河。这片刻的宁静,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文明的沉淀。
在返程途中,当我看到车窗外破破烂烂的商铺和民房时,思绪才回到了当下,心想,千年前古高棉族人缔造的文明为什么在当今已荡然无存了呢?导游说,对于这个问题,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有多种说法和猜测,或许是气候的剧变,或许是外族的入侵,或许是皇族内部的宫廷内斗……不一而足。那么,我们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是也经历了气候的变化、外族的入侵以及皇族内部的宫廷内斗吗?但直到今天,还是对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原因,中外学者的各种理论和观点一定自有其道理,但十几天来的三国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高度包容性是其长盛不衰的最重要原因。当年远离中华故土的新加坡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获得独立后,其政治精英因能够主动接受西方文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果,从而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有机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今天的辉煌。同样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越南人,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民族独立的胜利后,因为没有及时主动吸收西方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而耽误了几十年的经济增长,直到近十几年来,实行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制度后,才逐步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国家更是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后,在传承中华文明的同时,又兼容并蓄了西方的社会文明成果,才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从而成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见,中华文明本身具有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所不具有的高度包容性,因而能够经久不衰,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这种与生俱来的高度包容性虽然并不意味着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先进的外来文明,但中华文明一旦与先进的外来文明有机融合,就必然会产生其强大的生命力。
十一天的三国之行就这样结束了,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留在我脑海里的感悟和思索还在继续着……
(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