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何所以 天地一仓鹰

—— 读《吾情若蓝》

2024年05月13日 字数:2371
  ■陆卫东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朱鸿的作品,觉得朱鸿先生的文章精气神十足,且有契合,便请刘欢欢老师代购了一本《吾情若蓝》。刘老师很慷慨,给我快递了一本。
  《吾情若蓝》是朱鸿先生谈生活、写亲情、悟爱情、观成长、望故乡、感念知交挚友的散文集。朱鸿先生是信神的,他认为神赐予了人智慧和朋友之谊,因而,他对生活的态度是至诚的。即使岁月用种种烦恼和苦难缓慢地浸润着他,他仍不减对生活饱满的热爱之情。他把这种情形容成蓝色。蓝色是大海的颜色、长天的颜色,仰望星空,俯观沧海,可以发现,汇聚在海洋、星空深处的,总是汪汪然、幽幽然的蓝。这种情感,合乎于道。他从至诚的心流淌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为合乎于道,便技法百出,如庖丁解牛之刀,游走于文章的间架结构之中,而刀不卷刃、神不竭思,思想的火花在不经意间就跃出文字,令人拍案叫绝、暗自叹服。
  相传,梁武帝问达摩:“朕造寺斋僧无数,功德多大?”达摩答:“无功德。那是福报,功德在法身中。”法身就是世间法的精神。自古文人的功德主要表现在文章之中,是深刻的洞见和闪耀光芒的思想。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百感交集,遂风起云涌、千回万转。再如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文章虽短,但气势磅礴。还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陶潜的《归去来兮辞》,都是大散文。大散文似乎不是出于人之手,而是神借人之手传播世间的。功德穿越时空,滋养众生,这才是散文的魅力。
  无疑,朱鸿先生领受并拥有了这种魅力,不过,他称这种精神为至诚。他用脚丈量大地,又在极静的状态下通其神,并以至诚之心表达。他的作品,只要细读,是感人的,无愧于“长安朱鸿”的称号,与贾平凹、陈忠实等陕西大家,在各自领域并肩试比高,一点儿也不逊色。
  释迦牟尼在圆满证悟后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在“得道”者看来,山川河流、草木花卉、禽兽飞鸣、蜎飞蠕动、人事景物、历史遗迹等都是有灵性的。得道就相当于已悟。
  已悟者散文的大,正如未悟者的小。一个活泼泼的灵动在万物万象之上,一个总是局限在一隅,硬生生地把散文写小了。朱鸿先生的系列历史散文,以长安为中心的散文,以宏阔的意象、精美简约的语言征服了许多读者。他像一只孤独的苍鹰,顶着狂风暴雨,缥缈万里层云,自由地飞翔在散文的天空之中。
  不过,真正要了解朱鸿先生,窃以为还是要读《吾情若蓝》。一个顶流作家的成长是有其轨迹的,他的早期作品,往往反映了他的性格、意志以及他的求索和升华。
  但谁能想到,就是这位大教授大作家,高考时居然考了三次。他在去高考的途中,因道路泥泞,身躯不高大的他怎么也挪不动倒下的自行车,第一次感受到见危不救的人世悲凉。他上大学时追求学妹,一封情书竟写了万字。在出版社当编辑时,他中断了向北京名家组稿的工作,毅然决然地到吉林蛟河去寻找爱情,这段经历感人至深。他的散文可以当小说看,既有小说人物的形象魅力,又弥散着散文的真实、情韵、审美和思想。
  他《独行》,《出城踏雪》,望《天》感悟《宁静》,在少陵原皑皑白雪之上独来独往。自然景物涌现到他笔下,已经是经过“散文眼光”过滤过的有精神思想的活的万象了。大有老庄《逍遥游》鲲鹏展翅不知其几万里,独与天地同乐共往来的天人合一的情趣。这种“孤独”,锻炼出来的思想维度、意境与张力,自然与众不同,古意盎然。
  在《朋友之道》中,他说:“朋友超过亲戚。亲戚没有感情仍是亲戚,然而朋友没有了感情就不算朋友了。”一语中的,仿佛武学中的点穴手,一指即定对手。他崇尚简单的生活,认为越是接近原始的生活,其意义和本质越是让自己聆听心灵的召唤,感受真空妙境的神奇。读《我什么都不是》,可以一窥他学识的渊博、思维的活跃、语言运用的淬炼。
  朱鸿先生是个大孝子,这一点,我无需和他谋面,就可以断定。因为语言是心灵的回响和折射,像山谷空灵,你喊什么,一定会回应什么。在“亲情篇”里,朱先生写得最好的是《母亲的意象》。他以凝练的文字,概括了母亲的形象,从内到外,从性格到性情,从品格到品性。遣词精准,形神兼备。他还有一篇《想母亲》,未收录在本书中,但我在《石榴花文艺》上看过,印象极深。文章写到在静默的那些日子里,他哪儿也去不了,别人也进不来,他孤单地过活。他做饭,不会烧,只会炖,把各种食材撂锅里炖熟就成。他用意识流的手法,选菜用一个母亲的画面,择菜用一个母亲的画面,切菜又用一个母亲的画面,炖菜还用一个母亲的画面。母亲在他脑海中的形容,一个个侧面又一个个立体地活了起来,最后的一句“妈,我做的饭非常香。你放心,在静默的日子,我一个人,并没有饿着”,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这种新颖的写法,意识流动,真挚之情,浑然天成,其妙出于神谕。
  说朱鸿先生创作散文出于至诚,《一封家书》亦可明鉴。朱先生大约是家里的独秀,不仅成才,还声名远播,其弟也想步其后尘。朱先生诚恳地帮弟弟分析指正,并规劝他:文学之途其难其险,不亚于战场上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有项羽之神勇,若缺因缘,都很难成事。换句话说,文学在当今,是有钱有闲、有累世修学之才的人才有望成就传世功德的事情。其慈悲之心,如名医华佗对患者的疾痛。这不独是灌顶其弟,也是对诸多在这条路上的人的一种唤醒。可叹,因种种缘故,其弟终酿他伤痛之疾。
  还有就是朱老师写“大人先生”。无论是写李白、陶渊明,还是周氏兄弟,抑或写蒋子龙、陈忠实、李若冰、郭风、史铁生、路遥,他都是用生命贴近他们的作品和人品,然后提炼出精华,用他独有的朱氏语言呈现给读者。
  一句话,《吾情若蓝》之丰富、博大,可以说是让你仿佛走进了散文的金山,都不知道拣哪块宝好了。
  朱鸿先生的散文,真的不是靠模仿就能够学到运用之妙的。他像一只孤鹰,历经千山万水而来,积蓄的气势气韵只有他自己知道。不过,我们领略一下他的雄风,学一学、研究研究他的作品,还是可以并且有益的。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