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蝶变
略阳县徐家坪镇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2024年05月13日
字数:2110

现在的徐家坪镇上坪村村貌

16年前的上坪村(上图)
现在的上坪村(下图)

9岁时经历了地震的蹇雪现在返乡创业
初夏的嘉陵江畔,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铁路风情小镇、上坪民宿、星空露营基地、林下咖啡屋、汉析里水上世界……汉中市略阳县徐家坪镇村民用勤劳和智慧将昔日的灾区变成热门景区,用微笑和热情迎接着各地游客,将美丽的家园愿景变为现实的画卷,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稳。
记者 邢静涛 文/图
看新貌:安置点民房改民宿 成为村民增收的新门路
5月12日,记者在略阳县徐家坪镇上坪村安置点看到,一排排改造过的两层小洋楼整齐划一、错落有致,房屋外墙上精美的墙绘格外引人注目。去年该镇对上坪安置区农房进行了高标准改造,打造了上坪民宿,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记者走进村民余小琴的民宿,只见屋内家具一应俱全、温馨舒适、窗明几净,一楼是客厅和餐厅,二楼是三间客房,每个房间都配备了舒适的床铺、整洁的卫生间和贴心的服务设施,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和舒适。余小琴在自家厨房忙碌地蒸着面皮、做着菜豆腐节节,小院里的客人或坐或立、谈笑风生,享受着乡村的宁静与舒适。余小琴看着满院的客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自从2008年我们搬到安置点,环境是越来越好了!去年镇上又统一给我们每户加盖了一层,改造成了民宿,由公司统一管理,我们等着分红。我自己又依托这个民宿卖点小吃,一年能挣2万多块钱,加上老公在外务工挣的钱,一年收入就在8万元左右,日子确实有奔头。”余小琴高兴地对记者说。
在安置点,不仅余小琴的民宿生意兴隆,其他乡亲们依托镇上景区的火爆,也都忙着发展各自的产业,或经营小吃,或开设农家乐,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幸福满满。“我们按照上坪民宿发展规划,采取整户租赁、共建共管、收入分红的方式,逐户征求群众意愿,进行旧房改造,统一风貌,打造精品民宿,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目前已改造14户,可接待游客50余人,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略阳县徐家坪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清海说。
谋发展:乡村美景迎游客 鼓起村民“钱袋子”
5月12日,在略阳县徐家坪镇铁路风情小镇,游客们沿着铁轨漫步,欣赏着嘉陵江畔的美景,感受着浓郁的乡村风情。各种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购买,景区火车餐吧除了当地村民经营的面皮、罐罐茶等小吃外,今年又有一户村民经营起了火锅,让游客体验着别具一格的用餐环境,品尝着美味的火锅,畅谈着旅途中的趣事。“能坐在火车车厢里吃火锅,可太有意思了,而且好吃不贵,还能感受美景。”西安游客李先生笑着说。
据介绍,在过去的两年里,村民周民泽在景区内经营着路边烧烤摊,凭借着独特的烧烤技艺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不少游客的青睐,生意日渐兴隆,但只要碰上下雨天,他的收入就会大打折扣。略阳县徐家坪镇政府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鼓励他在火车餐吧内租一间铺面经营小吃。今年1月周民泽的小吃店正式营业,他不仅卖烧烤还推出了火锅,从营业到现在仅4个月的时间就收入了4万元。“自从有了店铺,再也不怕风吹雨淋,只要到周末或节假日,景区的游客都非常多,收入也稳定多了。”
据了解,截至目前,随着徐家坪3A景区的成功创建,徐家坪镇各个景点也迎来了客流高峰,也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许多村民在景区上开设了小商店、餐馆、奶茶店等,实现了从“看风景”到“做生意”的转变。
揽人才:返乡大学生成创业新动力
“各位游客,请跟随我的脚步进入上坪明理馆,这里记录了徐家坪从灾后重建、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的历程,也展示了我们的镇史、村史、家史,更记录了干部群众奋斗的故事,是我们的精神家园。”5月12日上午,今年25岁的讲解员蹇雪正在向游客介绍着徐家坪的历史和变迁。
据介绍,蹇雪家在2008年5月12日的地震中是受灾较为严重的一户,当时仅有9岁的她目睹了家园的摧毁。在历尽艰辛之后,她坚定不移地刻苦学习,最终考入了心仪的大学。大学毕业后,她在西安的一家培训机构就业,然而去年因母亲身体状况欠佳,她毅然辞去了工作回家照顾母亲。随着家乡越建越好,旅游产业日渐兴起,她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新机遇,于是决定留在家乡,应聘成为明理馆的讲解员。她以自身的经历,向游客讲述着家乡从灾难中崛起的感人故事,展现着新时代“新农人”的风采。“我很高兴能够成为家乡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通过我的讲解,我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徐家坪的历史和变迁,了解我们灾后重建的艰辛和成果,了解我们乡村振兴的规划和愿景。”蹇雪信心满满地说。
蹇雪的讲解得到了众多游客的认可和赞赏,她也逐渐成为了徐家坪的一张亮丽名片。“自从蹇雪加入我们的讲解员队伍,游客接待量有了大幅提升,我们正准备吸纳蹇雪加入村‘两委’班子,为村上发展出谋划策,带来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模式,希望为徐家坪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杨清海告诉记者。
徐家坪镇镇长崔进在谈及镇上的发展时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将按照‘1+4+10融合联动梯次’的发展思路,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路径,依托现有文化资源,在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深入挖掘研学路线、提升景区承载能力上下功夫,挖掘农耕文化、郙阁文化、宝成文化、红色文化、乡贤文化,形成产业兴、环境美、旅游旺的良好发展势头,提升联农带农效益,让更多群众在产业链上实现增收,在致富路上越走越稳。”